原標題:禮讓斑馬線 讓出“風度與涵養” 海淀築牢馬路“文明線”添彩冬奧會
禮讓斑馬線是一個平凡舉動,彰顯尊重生命,也傳遞城市文明;禮讓斑馬線是一種關愛之舉,打動人心,點燃城市溫度。如今,禮讓斑馬線已經成為海淀區的新文明風景線。
十字路口臨門一腳的“剎車”,紅燈閃耀下成排等待的“單車”……訴説着海淀的新時代文明故事。每一個海淀人用點滴行動,用守法保障安全,用禮讓傳遞文明,悄然讓出了海淀城市文明的“風度與涵養”,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營造了良好環境和文明氛圍。
廣泛動員 凝聚文明合力
在持續推廣“交通禮讓”的文明行動中,海淀區以“禮讓斑馬線”為行動抓手,廣泛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聚集全區合力,繪就文明畫卷。
海淀區發動了城區318家文明單位,就近就便認領32處示範路口,其中包括15個市級路口和17個區級路口,全面啟動示範路口創建行動。在示範路口周邊油飾護欄5.2公里,更新標誌113面,復劃標線7800平方米,設置非機動車左轉路口2處。同時動員組織“5+N”(執勤民警、協管員、文明引導員、文明單位志願者、愛心企業志願者+其他社會力量)多方力量參與其中,讓“禮讓斑馬線”成為習慣。據了解,12345派單情況顯示,自示範路口建設開展以來,海淀交通支隊收到派單同比2020年下降51.39%。
海淀區還組織專業運輸企業和快遞、外賣即時配送從業人員逐一簽訂了“文明交通承諾書”,撬動行業自管、自律,踐行文明交通。其中,美團3萬多名騎手有了“禮讓斑馬線,文明在海淀”的交通卡片,外賣電動車變身“流動宣傳車”,潛移默化倡導文明禮讓;貝殼找房志願隊發動220余家友鄰志願服務驛站,開展文明禮讓宣傳活動,並積極參與早晚高峰文明勸導,為繁忙路口增添了一道藍色風景;國家圖書館、中國核電集團、中國航發、中鐵建國際、海關數據中心等駐區單位也積極參與,開展了一系列教育、實踐活動,拓展並豐富了“禮讓斑馬線”活動的範圍和內涵。
隨着“禮讓斑馬線”交通安全宣傳總動員系列宣傳活動啟動,海淀區16支交通安全宣傳隊伍將示範路口創建活動掀起了新高潮。海淀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結合實際情況,從宣傳教育、日常提醒、文明引導等多個方面,有針對性地宣傳“禮讓斑馬線”交通安全意識,教育引導廣大群眾自覺抵制交通違法行為,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進一步夯實了轄區內安全、暢通、有序的道路交通環境。
教育引導 根植文明因子
2020年,海淀區以北京市第一的成績蟬聯全國文明城區榮譽稱號,文明因子歷久彌堅。為構建“路暢人和”的社會交通環境,海淀區繼續堅持把“教育”和“意識培養”向前一步,夯實文明基因,營造文明氛圍。
駕校把“禮讓行人”理念從社會道路前移到駕校課堂。海淀駕校利用學員取證的空隙,開展“畢業第一課”宣教小課堂活動,從源頭抓起,通過警示教育、案例分析、普法宣講、暖心提示、互動答題等多種途徑和形式,將“禮讓行人”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傳遞給學員。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海淀駕校已累計普及5000余名學員。
海淀區33所高校“獻智”,營造社會化宣傳聲勢。2021年,海淀區舉行了“共繪文明海淀——大學生交通安全海報設計創意大賽”,發動高校學生積極參加文明交通宣傳志願服務。自5月1日以來,經過初賽、復賽專家評審的專業打分及線上激烈的投票環節,最終從548幅海報投稿作品中評選出前30名優秀作品。此後,海淀區在全區示範路口統一配備了20套禮讓斑馬線海報,擺放在示範路口明顯處;同時定制印有“自覺禮讓斑馬線文明交通在海淀”標誌的口罩,用於路口維護秩序的文明交通志願者佩戴,在路口形成固定的宣傳崗。
此外,海淀區還啟動了文明交通宣傳進學校活動,組織全區中小學生及幼兒開展“禮讓斑馬線文明交通寄語”“文明交通繪畫”“主題班隊會”活動,讓文明禮讓的良好行為在孩子們的心裏萌發新芽。
禮法並施 激活文明能量
2021年8月6日早晨7點30分,北京交警在海淀黃莊路口直播“禮讓斑馬線”,11萬網友線上觀看。直播過程中,在交警的指揮和志願者的引導下,很多駕駛員在“斑馬線”前都能做到主動讓行人優先通過“斑馬線”。對過“斑馬線”未減速或未停車等待的司機,交警會上前攔停並給予批評教育,依法處以罰款200元,記3分。
“海淀黃莊路口是一個交叉路口,這兒附近學校多,商業街也多,平時早晚高峰車流量很大。這個路口是重點管控路口,通過今天‘禮讓斑馬線’的宣傳和執法活動,希望大家在出行過程中能夠遵守交通規則,按照文明出行的要求駕駛車輛通過路口。”海淀交通支隊中關村大隊大隊長付雲輝説。
禮讓斑馬線,是“禮”也是“法”。據悉,海淀區除了以禮撬動文明,以教培養意識,更堅持以法規勸市民。海淀區禮法並施,針對專業運輸、公務用車、物流企業等交通違法行為,一方面嚴格治理,一方面定期曝光,提升輿論監督作用。同時,對多個路口“電子警察”進行升級,在164個路口新增284個監控設備,充分利用北京交警“隨手拍”平臺,引導市民群眾抓拍投訴未避讓等交通違法行為,進一步強化執法震懾效應,消除從眾違法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