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科學篇)

日期:2024-06-13 17:14    來源: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分享:
字號:        

  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繫的過程。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探究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發展形象思維,而且初步嘗試歸類、排序、判斷、推理,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他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並運用於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

  一、科學探究

  目標1  親近自然,喜歡探究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科學篇)

  教育建議:

  1.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其好奇心與探究慾望。如:

  為幼兒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積極性感染和帶動幼兒。

  和幼兒一起發現並分享周圍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現象,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

  通過拍照和畫圖等方式保留和積累有趣的探索與發現。

  2.真誠地接納、多方面支援和鼓勵幼兒的探索行為。如:

  認真對待幼兒的問題,引導他們猜一猜、想一想,有條件時和幼兒一起做一些簡易的調查或有趣的小實驗。

  容忍幼兒因探究而弄臟、弄亂、甚至破壞物品的行為,引導他們活動後做好收拾整理。

  多為幼兒選擇一些能操作、多變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廢舊材料,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幼兒拆裝或動手自製玩具。

  目標2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科學篇)

  教育建議:

  1.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學習觀察的基本方法,培養觀察與分類能力。如:

  支援幼兒自發的觀察活動,對其發現表示讚賞。

  通過提問等方式引導幼兒思考並對事物進行比較觀察和連續觀察。

  引導幼兒在觀察和探索的基礎上,嘗試進行簡單的分類、概括。如:根據運動方式給動物分類,根據生長環境給植物分類,根據外部特徵給物體分類等等。

  2.支援和鼓勵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如:

  鼓勵幼兒根據觀察或發現提出值得繼續探究的問題,或成人提出有探究意義且能激發幼兒興趣的問題。如:皮球、輪胎、竹筒等物體滾動時都走直線嗎?怎樣讓橡皮泥球浮在水面上?

  支援和鼓勵幼兒大膽聯想、猜測問題的答案,並設法驗證。如:玩風車時,鼓勵幼兒猜測風車轉動方向及速度快慢的原因和條件,並實際去驗證。

  支援、引導幼兒學習用適宜的方法探究和解決問題,或為自己的想法收集證據。如:想知道院子裏有多少種植物,可以進行實地調查;想知道球在平地上還是在斜坡上滾得快,可以動手試一試;想證明影子的方向與太陽的位置有關,可以做個小實驗進行驗證等。

  3.鼓勵和引導幼兒學習做簡單的計劃和記錄,並與他人交流分享。如:

  和幼兒共同制定調查計劃,討論調查對象、步驟和方法等,也可以和幼兒一起設法用圖畫、箭頭等標識呈現計劃。

  鼓勵幼兒用繪畫、照相、做標本等辦法記錄觀察和探究的過程與結果,注意要讓記錄有意義,通過記錄幫助幼兒豐富觀察經驗、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繫和分享發現。

  支援幼兒與同伴合作探究與分享交流,引導他們在交流中嘗試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體驗合作探究和發現的樂趣。如一起討論和分享自己的問題與發現,一起想辦法收集資料和驗證猜測。

  4.幫助幼兒回顧自己探究過程,討論自己做了什麼,怎麼做的,結果與計劃目標是否一致,分析一下原因以及下一步要怎樣做等。

  目標3 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

3~4歲	4~5歲	5~6歲 1.認識常見的動植物,能注意併發現周圍的動植物是多種多樣的。 2.能感知和發現物體和材料的軟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 3.能感知和體驗天氣對自己生活和活動的影響。 4.初步了解和體會動植物和人們生活的關係。	1.能感知和發現動植物的生長變化及其基本條件。 2.能感知和發現常見材料的溶解、傳熱等性質或用途。 3.能感知和發現簡單物理現象,如物體形態或位置變化等。 4.能感知和發現不同季節的特點,體驗季節對動植物和人的影響。 5.初步感知常用科技産品與自己生活的關係,知道科技産品有利也有弊。	1.能察覺到動植物的外形特徵、習性與生存環境的適應關係。 2.能發現常見物體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 3.能探索併發現常見的物理現象産生的條件或影響因素,如影子、沉浮等。 4.感知並了解季節變化的周期性,知道變化的順序。 5.初步了解人們的生活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係,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護環境。

  教育建議:

  1.支援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如:

  和幼兒一起通過戶外活動、參觀考察、種植和飼養活動,感知生物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以及生長髮育、繁殖和死亡的過程。

  給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和適宜的工具,支援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探索並感知常見物質、材料的特性和物體的結構特點。

  2.引導幼兒在探究中思考,嘗試進行簡單的推理和分析,發現事物之間明顯的關聯。如:

  引導5歲以上幼兒關注和思考動植物的外部特徵、習性與生活環境對動植物生存的意義。如兔子的長耳朵具有自我保護的作用;植物種子的形狀有助於其傳播等。

  引導幼兒根據常見物質、材料的特性和物體的結構特點,推測和證實它們的用途。如:帶輪子的物體方便移動;不同用途的車輛有不同的結構等等。

  3.引導幼兒關注和了解自然、科技産品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漸懂得熱愛、尊重、保護自然。如:

  結合幼兒的生活需要,引導他們體會人與自然、動植物的依賴關係。如:動植物、季節變化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常見災害性天氣給人們生産和生活帶來的影響等。

  和幼兒一起討論常見科技産品的用途和弊端,如:汽車等交通工具給生活帶來的方便和對環境的污染等。

  二、數學認知

  目標1 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科學篇)

  教育建議:

  1.引導幼兒注意事物的形狀特徵,嘗試用表示形狀的詞來描述事物,體會描述的生動形象性和趣味性。如:

  參觀游覽後,和幼兒一起談論所看到的事物的形狀,鼓勵幼兒産生聯想,並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如:熊貓的身體圓圓的,全身好像是一個個的圓形組成的。

  和幼兒交談或讀書講故事時,適當地運用一些有關形狀的詞彙來描述事物,如看圖片時,和幼兒討論奧運會場館的形狀,體會為什麼有的場館叫“水立方”,有的叫“鳥巢”。

  2.引導幼兒感知和體會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數,關注周圍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數的資訊,體會數可以代表不同的意義。如:

  和幼兒一起尋找發現生活中用數字作標識的事物,如電話號碼、時鐘、日曆和商品的價簽等。

  引導幼兒了解和感受數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如天氣預報中表示氣溫的數代表冷熱狀況;鐘錶上的數表明時間的早晚等。

  鼓勵幼兒嘗試使用數的資訊進行一些簡單的推理。如知道今天是星期五,能推斷明天是星期六,爸爸媽媽休息。

  3.引導幼兒觀察發現按照一定規律排列的事物,體會其中的排列特點與規律,並嘗試自己創造出新的排列規律。如:

  和幼兒一起發現和體會按一定順序排列的隊形整齊有序。

  提供具有重復性旋律和詞語的音樂、兒歌和故事,或利用環境中有序排列的圖案(如按顏色間隔排列的瓷磚、按形狀間隔排列的珠簾等),鼓勵幼兒發現和感受其中的規律。

  鼓勵幼兒嘗試自己設計有規律的花邊圖案、創編有一定規律的動作,或者按某種規律進行搭建活動。

  引導幼兒體會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有一定順序和規律的,如一週七天的順序是從周一到周日,一年四季按照春夏秋冬輪迴等。

  4.鼓勵和支援幼兒發現、嘗試解決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數學的問題,體會數學的用處。如:

  拍球、跳繩、跳遠或投沙包時,可通過數數、測量的方法確定名次。

  討論春游去哪玩時,讓幼兒商量想去哪玩?每個想去的地方有多少人?根據統計結果做出決定。

  滑滑梯時,按照“先來先玩”的規則有序地排隊玩。

  目標2  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係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科學篇)

  教育建議:

  1.引導幼兒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徵。如:

  感知常見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粗細等量的特徵,學習使用相應的詞彙描述這些特徵。

  結合具體事物讓幼兒通過多次比較逐漸理解“量”是相對的。如小亮比小明高,但比小強矮。

  收拾物品時,根據情況,鼓勵幼兒按照物體量的特徵分類整理。如整理圖書時按照大小擺放。

  2.結合日常生活,指導幼兒學習通過對應或數數的方式比較物體的多少。如:

  鼓勵幼兒在一對一配對的過程中發現兩組物體的多少。如,在給桌子上的每個碗配上勺子時,發現碗和勺多少的不同。

  鼓勵幼兒通過數數比較兩樣東西的多少。如數一數有多少個蘋果,多少個梨,判斷蘋果和梨哪個多,哪個少。

  3.利用生活和游戲中的實際情境,引導幼兒理解數概念。如:

  結合生活需要,和幼兒一起手口一致點數物體,得出物體的總數。

  通過點數的方式讓幼兒體會物體的數量不會因排列形式、空間位置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如鼓勵幼兒將一定數量的扣子以不同的形式擺放,體會扣子的數量是不變的。

  結合日常生活,為幼兒提供“按數取物”的機會,如游戲時,請幼兒按要求拿出幾個球。

  4.通過實物操作引導幼兒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係,並用“加”或“減”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如: 

  游戲中遇到讓4個小動物住進兩間房子的問題,或生活中遇到將5塊餅乾分給兩個小朋友問題時,讓幼兒嘗試不同的分法。

  鼓勵幼兒嘗試自己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如家裏來了5位客人,桌子上只有3個杯子,還需要幾個杯子等。

  購少量物品時,有意識地鼓勵幼兒參與計算和付款的過程等。

  目標3  感知形狀與空間關係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科學篇)

  教育建議:

  1.用多種方法幫助幼兒在物體與幾何形體之間建立聯繫。如:

  引導幼兒感受生活中各種物品的形狀特徵,並嘗試識別和描述。如感受和識別盤子、桌子、車輪、地磚等物品的形狀特徵。

  鼓勵和支援幼兒用積木、紙盒、拼板等各種形狀材料進行建構游戲或製作活動。如用長方形的紙盒加兩個圓形瓶蓋製作“汽車”。

  收拾整理積木時,引導幼兒體驗圖形之間的轉換。如兩個三角形可組合成一個正方形,兩個正方形可組合成一個長方形。

  引導幼兒注意觀察生活物品的圖形特徵,鼓勵他們按形狀分類整理物品。

  2.豐富幼兒空間方位識別的經驗,引導幼兒運用空間方位經驗解決問題。如:

  請幼兒取放物體時,使用他們能夠理解的方位詞,如把桌子下面的東西放到窗臺上,把花盆放在大樹旁邊等。

  和幼兒一起識別熟悉場所的位置。如超市在家的旁邊,郵局在幼兒園的前面。

  在體育、音樂和舞蹈活動中,引導幼兒感受空間方位和運動方向。

  和幼兒玩按指令找寶的游戲。對年齡小的幼兒要求他們按語言指令尋找,對年齡大些的幼兒可要求按照簡單的示意圖尋找。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