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已经有一定基础。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高精尖产业实现增加值9885.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4%,较2018年提高2.3个百分点;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装备、医药健康、节能环保、人工智能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重点布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顺义、房山等区,建设世界级的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孵化基地。
重点布局海淀、朝阳等区,力争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6000亿元。
重点布局“三城一区”、城市副中心,形成5个以上定位清晰、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产业集聚区。
全域打造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力争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350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近万亿,打造30个以上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工程。
重点布局海淀区、朝阳区、石景山区、通州区,力争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
北京将抢先布局一批未来前沿产业,瞄准国际前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超前部署一批具有深远影响、能够改变科技、经济、社会、生态格局的颠覆性技术方向,构建基于新原理、新技术的新业态新模式,为高精尖产业持续发展培育后备梯队。
即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顺义区深入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区。其中,经开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医药健康、智能制造与装备等领域,引领全市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顺义区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
北部地区对接三大科学城创新资源,推动海淀、昌平、朝阳、顺义等区打造研发创新与信息产业带;南部地区依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丰台、大兴、房山等区打造先进智造产业带。
北部研发创新与信息产业带上的海淀区将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区块链与先进计算、集成电路设计、医药健康等产业,打造承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核心载体和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国坐标;昌平区重点发展医药健康、绿色能源、智能制造与装备等产业,建设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协同创新先行区、创新创业示范城、智能制造示范区;朝阳区发展信息内容消费、产业互联网、区块链与先进计算、智慧城市等领域,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化企业创新中心。
南部先进智造产业带上的丰台区加快构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特色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轨道交通创新中心和航空航天创新中心;大兴区重点发展医药健康产业,培育壮大氢能、商业航天等领域;房山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与装备、前沿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培育发展氢能、医药健康。
北京还将支持通州区、石景山区以及生态涵养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聚焦细分领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组团,这包括通州网络信息安全产业组团、石景山虚拟现实产业组团、怀柔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组团、延庆无人机产业组团、平谷智慧农业产业组团。
依托北京向外50公里左右的环京周边地区打造环京产研一体化圈层,将加强与廊坊北三县、固安、保定涿州、天津武清等周边地区发展协作,促进北京“摆不开、放不下、离不远”的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产业链就近配套。
依托北京向外100公里到雄安、天津打造京津雄产业功能互补圈层。围绕疏解和承接功能,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两翼”联动。
依托北京向外150公里到保定、唐山、张家口、承德、沧州等城市打造节点城市产业配套圈层。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