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
以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为牵引 加快“一区三中心”数据发展战略落地
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2025年7月4日上午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以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为牵引 加快‘一区三中心’数据战略落地”。这与论坛的主题“以改革创新加速数据价值释放”是非常契合的。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就是我市深入贯彻二十届三中全精神,围绕“一区三中心”数据发展战略提出的数据工作总体思路和改革路径。下面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做个分享:
一、北京数据工作具备坚实发展基础
2000年以来至今,我市数据工作按照网上-云上-数上-智上的进阶思路持续推进。通过“网上”阶段,我们保障了数字奥运、数字北京的顺利开展,大幅提升政府各部门运行效率。通过“云上”阶段,我们逐步打破各单位信息化孤岛,大幅推动集约式发展。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化利用,我们迎来了“数上”阶段,我们以“四梁八柱深地基”为技术框架全面实施大数据行动计划,以“33321”为总体设计建设智慧城市2.0,城市数字底座稳固夯实,数据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十五五”期间,我们将以数智化为目标,推动数据工作迈向新台阶。
我市数据工作成果丰富。我市率先利用区块链实现公共数据跨部门共享流通,围绕长安链技术体系,已有14个国家部委、26家央企数据在链,全市汇聚高频、高需求数据总量7000余亿条、日更新4亿余条。我市率先打造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专区模式,金融专区为70多万家市场主体提供数据服务超4亿次。数字政务提质增效,公共服务、政务办公、领导决策类应用入口统一,“京通”小程序授权用户突破5400万,“京办”累计注册用户数70万,有效保障跨层级跨单位指挥调度。数字经济加速发展,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2万亿元,占比达到40.1%。持续打造民生需求精准响应、数字服务均衡惠及、社会企业全面参与的数字社会新示范。
二、北京数据工作总体思路
近年来,数字技术突飞猛进,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要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2023年10月,国家数据局成立,之后密集出台“数据要素×”、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等20余份政策文件,陆续发布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等一系列试点任务,全面部署数据工作。
围绕国家数据工作部署,结合首都数据、科技、人才、市场、生态等优势,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区三中心”的数据发展思路和定位,即创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国家数据管理中心、国家数据资源中心和国家数据流通交易中心,打造国家数据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发展高地。我市将通过加强服务中央机构,做好管理平台和服务设施的落地保障,强化数据管理中心定位;将通过强化央地数据合作、高质量数据供给、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能力,夯实数据资源中心定位;将通过北数所能级提升、链主企业供应链协同、平台企业产业生态完善、第三方数据服务机构等数据流通主体发展,巩固数据流通交易中心定位。“一区三中心”已经写入我市改革实施意见,成为重要改革任务。
2024年9月,国家数据局部署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创建相关工作,我局以此为契机,将试验区建设作为“一区三中心”落地的具体承载,2024年12月获得国家数据局正式批复。试验区着眼整体落实国家工作部署,提出我市数据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改革路径;着眼巩固提升首都发展优势,抢占数据发展制高点,提升未来城市核心竞争力;着眼破解数据要素化、市场化、价值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类发展难题,探索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促进数据优质供给、高效流通,充分释放数据潜能和价值;着眼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动力和活力,动员各方共同投身这片广阔无垠、充满机遇的蓝色海洋。
三、试验区建设总体框架和当前进展
为强化试验区顶层设计,在广泛调研、多轮论证的基础上,我们起草了《关于建设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 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实施意见》,已经以市委、市政府名义正式印发(注:印发日期已经确定为6月30日,还未下发)。《实施意见》提出试验区建设的“243”框架。即夯实数据基础制度、基础设施“两大基础”,打通数据供给、流通、应用和安全“四个环节”,构筑数据技术创新、要素服务和产业发展“三大体系”。
(一)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坚持国家制度落地试验与基层创新实践相结合,围绕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安全治理探索落地和创新路径,依托北京市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快制定一批急需标准,加快数据要素综合性立法。我市已经印发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实施意见、数据要素×实施方案等文件,去年12月,我们率先成立了北京数标委,在全国首创数据流通交易系列标准并开展落地实践。结合今年的试验任务,我们还将围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定价、高质量数据集和可信数据空间建设等创新北京特色制度,加快探索形成匿名化处理、衍生数据认定、AI模型评测等一批急需标准。
(二)超前部署数据基础设施。系统布局新型数据基础设施,融合多种技术方向建设数据流通利用增值协作网络,完善网络算力基础设施,鼓励发展行业数据流通平台以及可信数据空间。我们通过协作网络建设,统一承接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试点任务中数场、数据空间、数据元件、隐私计算、区块链5项任务落地,已完成等保三级备案,上架医疗、交通、工业等4500个数据集。我们以应用为牵引鼓励市场主体开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教育、能源、金融、医疗、环保等行业涌现出一批可信数据空间。
(三)加强多主体数据供给。加强央地数据协同,深化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和授权运营,创新企业数据供给,保障个人数据合规供给,加快建设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我们依托市大数据平台累计为各部门、各区共享数据超2.7万亿条、数据服务54亿次。国家医保中心联合西城区共同开展“医保+商保”清分结算中心试点,央地数据合作逐步强化。我们联合企业共建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在教育、医疗、金融等优势领域率先形成突破。
(四)推动多层次数据资源流通。支持北数所提升四个功能定位,打造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核心枢纽;鼓励发展数据资源、数据资产、数据产品多类型数据流通交易,探索数据入股、数据信托等数据资产流通新模式;有序推进数据跨境流动,创新发展数字贸易。目前,北数所已在京内外布局23家数据要素服务中心,备案交易规模超百亿。我们联合天津、河北签署了京津冀数据合作发展战略协议,建立三地政务数据共享合作机制。今年上半年,我市印发了《北京市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以及《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持续优化升级跨境流动政策、服务、技术和监管体系。
(五)促进多场景数据资源应用。推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深化“数据要素×”行动,围绕重点领域打造应用场景示范;完善场景开放创新机制,建设数智北京创新中心,打造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仿真实验平台;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统筹推进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应用。去年我们成功举办了“数据要素×”大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今年还将充分发挥大赛的牵引作用,提升全社会的用数意识。在场景创新方面,我市累计发布了114项场景创新需求,形成政务领域大模型服务平台、“三边三级”智慧养老新模式等19项国内首创场景成果。在区域应用方面,我们推动核心区围绕城市应急安全,朝阳区围绕场景创新应用,海淀区围绕“人工智能+”,城市副中心围绕全域特色场景落地,经开区围绕智慧城市和智能网联汽车“双智融合”,打造智慧城市综合应用示范。
(六)强化多维度数据安全保障。健全数据安全治理机制,推动包容审慎监管,探索“监管沙盒”、尽职免责等机制;落实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强化数据行业自律;鼓励龙头链主、大型平台企业面向市场提供安全合规产品和服务。我局联合科研院所、平台企业等30余家单位,正在推进安全领域23项任务试点,力争取得突破。今年的试验任务里,很多单位围绕数据流通安全技术、云化数据安全合规服务等提出举措,这些都是保障数据要素价值安全释放的有益探索。
(七)发展数据要素生态体系。在数据技术创新上,探索建立跨部门协作的数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提出关键技术攻关计划,推动产学研用单位联合组建数据技术创新中心、数据产品和技术评测机构。在数据要素服务上,探索建立数据领域纠纷调解、仲裁等争议解决机制,组建涉数据要素案件专业审判团队,完善司法裁判规则,支持各区设立特色数据要素服务中心,持续扩大第三方专业服务供给。在数据产业发展上,制定数据产业发展政策,开展数据企业梯度培育。优化数据产业空间布局,支持各区打造数据产业集聚区。刚才张向宏教授发布了白皮书,北京数据产业无论销售规模还是企业数量,都位居全国第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盘面。
建设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我们希望既“为市场而建”,也推动“由市场来建”。今年138项试验任务中,有93家企业和机构参加了其中约80%的任务。后续我们的重点工作和安排,都将在“北京数据”公众号上进行发布,借着今天这次机会,我们大力欢迎,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产学研机构和我们一道,共建共享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为国家数据战略贡献北京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