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园7号馆的环境服务专题展,以新能源与能源低碳服务、环境生态服务与循环经济、绿色低碳数字化技术与服务三大重点,生动诠释“绿色生产力赋能地球家园”主题。尤其是2025年特设的零碳园区方案馆,不仅持续提升着服贸会的“含绿量”,也成为中国加速全面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
服贸会环境服务专题展上,展示了中国海油产业集群数智沙盘。(潘之望 摄)
服贸会环境服务专题展上,北京水务投资集团展位展示永定河流域“两园一河”协同联动发展图景沙盘。(邓伟 摄)
零碳园区建设方案争奇斗艳
零碳园区的概念持续升温。10余家展商争奇斗艳,集中展示零碳园区建设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
只有一台手机大小的边缘计算控制器模块,安装到数据采集箱体内,可实现对园区能源监控数据的清洗与传输。华通科技现场展示的这项核心技术是零碳园区建设中离不开的。展台负责人韩烨说,公司在节能领域已深耕20年。
建设零碳园区,绿电使用率是一个基础且关键的硬指标。展台大屏幕上呈现的零碳园区能碳管理平台,通过嵌入AI算法和大数据模型,不仅能将园区虚拟电厂、工业综合能源、建筑综合能源等展示出来,还能实现智慧管控,如同园区的“智慧大脑”。
“生活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最后加工成这种垃圾衍生燃料,小拇指粗细的燃烧棒。”中铁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次来服贸会参展,展台工作人员徐锋以四川凉山德昌供港果蔬产业园应用案例,向观众介绍:1吨这样的可再生能源,可替代0.47吨标准煤,减排达1700公斤二氧化碳。“零碳园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最终落地离不开每一项具体的工艺、设备。”
能源绿色转型展现崭新图景
近三年完成7250万平方米智慧供热改造,遍布10区的城市热网更绿色更智能,能源利用率和碳排放实现一升一降;构建绿色能源供给网络,在河北、内蒙古等地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大型风光基地项目,已实现435万千瓦风光装机进京,“绿电进京”通道进一步打通……作为首都能源保障的“主力军”,京能集团展台展示出“双碳”战略目标落地的崭新图景。
“北京能源消费结构正加快迈向清洁化、低碳化。”参展相关负责人介绍,集团可再生能源装机从2020年的553万千瓦,已跃升至目前的2800万千瓦,预计“十四五”末将突破3000万千瓦,五年增长约5倍。
2025年服贸会以“数智领航,服贸焕新”为主题。京能集团亮相的数字产业板块新布局,恰如其分呼应这一主题——传统能源的物理能量“瓦特”,正转化为数字时代的信息能量“比特”,能源绿色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为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水务科技创新成果集体亮相
天上,卫星遥感如“千里眼”识别水体情况,让水体问题“无处遁形”;空中,新一代双模翻转雨量计犹如感知雨情的“智慧眼”,休眠、采集两种状态智能切换;山洪沟道,多模水位计外壳防水防撞,即便面临洪水泥沙也依然能测量水位;城市河道,无人割草船将水草灵活切断,还能捕捉相关数据构建水草生长模型……
环境服务专题展首次设置水务科技创新展区,集中呈现涉水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案,全面展示北京水务科技创新成果与示范应用。
在芯视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展位,3个“保温杯”模样的柱体引人关注。“别小瞧这小家伙,它们是守卫北京水域的科技尖兵。”工作人员王黎明说,在北京的城市河道中,可以见到漂浮在水面上的圆盘。圆盘之下,便是水质侦察兵“地表水监测终端”,背后是一套完整的水环境监测智能系统。
虽然它们体型小巧,却拥有相当于几十平方米的水质检测站的采集能力,能够全天候感知水质情况,实时采集电导率、温度、溶解氧、浊度等十多项水质参数,再结合物联网与大数据分析,为水务、环保等部门提供水质指标的具体情况。
在AR活水沙箱上方,观众摊开手掌即可模拟降雨,还可以在沙箱内自由塑造山地、湖泊、河流、水坝或者湿地,地理水文等信息投影便呈现出来。“通过这一沙箱,人们能沉浸式观察山川湖泊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制定修复方案时可以用它对实际情况进行推演。”工作人员说。
北京市水务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王相成介绍,当前,北京正推进构建“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新的监测装备已陆续“上岗”,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孙杰 胡子傲)
新闻延伸
嘉宾热议绿色经济:
中国成就令人赞叹
9月12日,“全球绿色经济发展论坛”在服贸会举行。论坛以“共筑SDGs——绿色经济创新与全球合作”为主题,吸引国际组织、国别代表与中国政产学研界的嘉宾齐聚,探讨绿色经济的创新与全球合作,共同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
SDGs即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与绿色经济直接相关的占9个。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常启德表示,绿色经济不仅是保护环境,还要改变我们的经济模式,创造新的就业。“中国在这方面的进步非常值得赞扬。”在他看来,在所有SDGs目标上,中国都是提前完成的,这是一个非常令人赞叹的成就。比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不仅是中国的进步,对于全球经济都有很大的贡献。
创新使这些改变成为可能。他认为,中国在绿色经济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成果值得肯定,建议从绿色创新、技术共享、标准互认三方面深化国际协作,为SDGs落实提供支撑。
中国外贸正经历深刻结构性变革,从“服装、家具、家电”等“老三样”出口,转向“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组件”等“新三样”。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钱克明表示,这一绿色转型既体现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也凸显新兴市场在全球绿色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联合国原副秘书长沙祖康认为,“绿色贸易与碳足迹”“零碳园区”“人工智能绿色产业应用”等议题是全球绿色合作的核心领域,国际社会需坚持行动导向与多边合作,与中国开展更深入持续的绿色经济协作。
2024年,北京出台实施意见,聚焦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业培育、绿色宜居城市建设、绿色文化涵育、绿色合作共享五大方面,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2025年是推进这一目标的开局之年。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韩耕在论坛上透露,北京市将把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纳入正在制定的“十五五”规划,全力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他表示,未来,北京市将强化七大战略性、基础性绿色产业的培育。即大力发展先进能源产业,积极培育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加快发展替代蛋白产业,引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优化气候韧性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全面促进绿色金融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新型绿色专业服务业。(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