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落幕。在首钢园8号馆,服贸会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集中展示了一批建筑领域创新成果与典型案例,连日来吸引众多观众驻足体验。
展馆外,多台智能机器人正在巡查,实时获取服贸会场馆人流、道路通行等数据信息。(潘之望 摄)
在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展馆内,展出的各种样式的工程智能机器设备吸引观众打卡。(潘之望 摄)
在2025年服贸会北京礼物展区,观众在京味商业街区选购北京特色文创产品。(邓伟 摄)
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大国重器”——装配式造楼机的模型亮相服贸会。该机将智能塔机和安全防护、临时消防、临时堆场等施工设备设施集成于施工平台上,共用支点、同步顶升,犹如一个设在空中的建筑工厂,可覆盖4层半高度,承载力达数千吨。
好房子
实景样板间可沉浸式参观
聚焦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主题,本届专题展展区总面积达7100平方米,创历年之最。
什么样的房子才算“好房子”?在北京建工“健康生活家”主题展区,一个以84平方米户型为原型打造的实景样板间,吸引众多观众前来体验。
走进室内,处处可见贴心设计。客厅配备270度环景飘窗,极大改善了采光与视野;厨房设有挥手控制的自动升降吊柜,让物品取放更轻松;卫生间安装了毫米波雷达传感器,可智能监测老人是否跌倒。全屋还配有新风空调系统,持续净化空气,保持温度、湿度稳定。
“现在很多精装房因千篇一律,交付后常被业主拆改。”现场工作人员表示,理想的房屋应该支持个性化定制,允许业主对新风系统、墙面颜色、智能家居品牌等作出选择。随着建筑工业化水平提升和产业链持续成熟,这种“菜单式”的精装交付正逐渐走向现实。
样板间中,一款新型材料——超隔音装配式水泥基架空地板受到专业观众的关注。记者体验发现,新型地板踩上去更实更安静。该地板施工快捷,表面可铺设瓷砖或木地板,还具备地暖管线嵌入能力和出色的隔音性能。
室外展区,一座两层高的“和美乡居”新农宅崭新亮相。这座装配式农宅由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搭建,面积达220平方米。“相比传统自建房工序多、施工周期长的特点,装配式农宅效率更高。”现场工作人员表示,从线上选型、方案确认到快速安装,住户仅需40天就能轻松搬新家。
好社区
老胡同“换芯”迎立体新生
在西城区白塔寺历史风貌保护区内,一条名为受壁街的老胡同悄然焕新。此次专题展上,由北京市政总院实施的受壁街城市更新项目对外亮相。该项目通过集约利用地下空间,建设综合管廊与地下立体停车共构体系,显著提升了区域生活品质。
“受壁街更新的一大亮点,是实现了综合管廊与地下停车的‘二合一’。”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项目将给水、再生水、电力、热力等多条管线集约布置于管廊内,大幅减少地下空间占用。同时,针对胡同停车难、占道等问题,创新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廊道,一次性提供181个车位,有效缓解居民停车压力。
项目还利用腾退用地,建成管廊与车库监控中心,并结合“口袋公园”和道路绿化,为居民提供更多休憩场所和舒适慢行环境。儿童友好理念也融入街区更新,新增了儿童游乐与休息设施。
曾经的地铁用地“东美园”,如今成为开放的城市艺术空间;原本车行主导的平安大街,转型为绿树成荫的“景观大道”;北护城河通过新建步道与浮桥,实现滨水步道全线贯通,市民可沿二环“一走到底”。这些案例共同亮相展会,成为城市宜居更新的生动实践。
一个个花园街区、一条条贯通步道,正悄然提升着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让“城市更新”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可感知、可体验的日常生活。
新科技
工程建设迎“机器人总动员”
“咚!咚!咚咚咚!”在北京建工展区,一台人形机器人化身鼓手,与专业鼓队合奏出激昂节奏,瞬间点燃现场气氛。
这些“机器人工友”的本领远不止打鼓,更在智能建造中大显身手。在室外展区,集中展示了多款机器人装备,刷新人们对传统工地的认知:模板机器人能把加工误差控制在0.1毫米内,3D打印机器人72小时完成异形构件制作,还有用于社区服务的“跑腿儿”机器人和抢险救援的多功能机器人。
视频中,以往繁忙嘈杂的工地被一座包裹在楼体顶部的蓝色模块化装备所替代——这正是中建八局展出的“天蝉”施工机器人系统。在该系统内部,多种自动化机器人沿顶部轨道协同作业,工人则在地面进行辅助,人机配合完成放线、绑扎钢筋、支模与浇筑等多道工序,可实现用工减少50%以上,工期缩短约30%,最快实现5天建造一层楼。
北京市首家“工程建设机器人6S店”也对外揭幕。“工程单位不仅可以在这里搞定机器人的销售交付、配件保障、维修保养等全流程,还能在这里进行机器人的定制以及操作人员培训。”现场工作人员说,以店内展示的一款智能喷涂机器人模型为例,人机协同下,比传统单人工作效率快了6至8倍,降低18%的成本。
据悉,目前“工程建设机器人6S店”的场址落地北京太阳宫,即将开建,将通过科技赋能为工程建造注入新活力。(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