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医疗科技创新引领健康未来
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位于首钢园3号馆的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以“科技赋能健康 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聚焦科技与创新,吸引了大量专业观众参观。
线下参展企业及机构达到108家,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占比36%,招展率100%,国际化率超过30%……2023年的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面积达7700平方米,设置核心公益展区、高新企业展区和传统中医药三大展区,全面呈现公共卫生服务、生物医药创新、数智医疗、智慧康养及传统中医药等领域高质量发展成果,多角度、全方位呈现健康卫生领域的创新能力及高质量发展新成就。
展商在展示一台数字中医循经治疗机器人。(武亦彬 摄)
老字号同仁堂现场展示安宫牛黄丸的制作技艺。(邓伟 摄)
展商演示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剥蛋壳。(武亦彬 摄)
参观者在体验AI辅助诊断。(武亦彬 摄)
公立医院纷纷亮绝活
走进展厅的亮点区域——核心公益展区,这里汇聚了20家知名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
利用人工智能系统,通过微表情识别,就能完成抑郁症的筛查与辅助诊断。在北京安定医院的展位上,一间“健康小屋”格外显眼,小屋里亮着柔和的灯光,桌上设置着小巧的显示屏,一台小风扇吹着凉爽的风。
安定医院工作人员介绍,这间“健康小屋”能够一站式完成抑郁症的筛查。“小屋将传统量表和虚拟问诊等多种检查、诊疗形式相结合。使用者在小屋内完成一组18个问题的问卷,通过对目光及面部朝向等微表情及语音语义的识别,AI(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对使用者是否患病、患病程度等情况进行较为精准的判断。”
5分钟完成问卷后,系统将对相应结果进行分析。再等待5分钟,AI测评记录就会上传至“云端”,使用者通过手机即可下载测评得出的情绪分数、综合状态,并收到相应的干预或就医建议。
“吃药靠掰,剂量靠猜”,这是多年来困扰儿童用药的现实问题。“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为此,北京儿童医院持续在智能化设备、产品的研发转化领域探寻解决之道。本次服贸会该院带来的展项,也多与儿童药械研发密切相关。
“针对儿童用药特点和临床需求,我们基于对螺内酯片、氢氯噻嗪片等儿童常用药品粉剂分包前处理、分包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详细考察,研制出了一款‘全自动粉剂分包给药系统’。”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王晓玲介绍,该系统可以全面实现对磨粉后药品的大规模自动化分包,辅以专门设计的药袋、固体药品的调配药匙等“特种装备”精准给药,实现儿童用药“量身定制”的目标。
“研制这款产品的初衷,是让心脑血管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得到更加及时的影像学检查。”在北京天坛医院的展位上,一款新式磁共振成像设备看上去要比传统设备“瘦小”不少。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款移动磁共振设备,由天坛医院联合医疗科技企业共同研发,主要用于头颈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小体型”有助于其灵活通过医院的通道、房门,也能放置于急诊、卒中中心等临床科室和病房。
“移动设备让磁共振成像走出了屏蔽室,来到了患者身边。”工作人员说,运用这款移动设备,患者不需摘除身上的金属制品,包括手机、首饰、信用卡等,几分钟就能完成检查。目前该设备不仅应用在天坛医院,在北京地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朝阳医院也都已有应用。
鼻塞、流泪、打喷嚏……每逢“过敏季”,过敏性鼻炎患者总会在不经意间“中招”。小小一管鼻用过敏原阻隔胶配合鼻腔过滤器,便能构筑起“双防线”。同仁医院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手段能将花粉等过敏原挡在鼻腔外,实现预防效果,让过敏性鼻炎不再反复发作,保护脆弱的鼻内皮肤。
高新企业比拼黑科技
在备受关注的高新企业展区,阿斯利康、百济神州、北京术锐等各大医疗医药企业均拿出“硬核”产品参加服贸会,竞相展示全球领先的创新技术、科研成果与健康服务新模式。
什么是“核医学”?站在中国同辐展台的核医学应用场景沙盘前,不少观众都表达着自己的好奇。“大家只是平时了解不多,其实我国大型的三级医院大多设立了核医学科,核医学早已在医院里承担起疾病诊断、治疗的重任。”现场工作人员表示,公众不必“谈核色变”,以甲状腺疾病的治疗为例,医生可以使用放射性核素碘-131,利用甲状腺可对其摄取富集的特点,对病灶进行针对性治疗。而在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核医学也正发挥着广泛作用。
目前,通过智慧科室规划设计和建设、放药供应与智慧管理、全周期辐射安全防护、智慧化“三废”管理等方法,核医疗有了智慧全周期解决方案。在核医疗装备领域,伽马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伽马刀”)、CT-TOMO放疗平台等设备也正逐步实现国产化。
“这款产品现在在哪里能买到?”一位参观者对展出的新型冠状病毒广谱中和抗体SA55注射液颇感兴趣。科兴展台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SA55注射液仍处在临床试验阶段。Ⅰ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在成人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Ⅱ期临床试验已于几天前启动,将测试其在降低病毒载量、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的有效性,同时评价安全性,预计2023年内将取得主要研究结果。除注射液外,SA55鼻喷雾剂也首次同台展出。
开发广谱的中和抗体,成为全球应对新冠病毒迅速变异的重要策略之一。新冠中和抗体可以在免疫抑制人群及不适合接种疫苗的人群中用于预防新冠感染,作为治疗用药,它的安全性良好、用药禁忌少。中国科学院院士、昌平国家实验室主任谢晓亮介绍,SA55对包括奥密克戎BA.5、BF.7、XBB以及当前优势流行株EG.5都具有高效中和作用,是目前全球公开报道的唯一未被新冠病毒逃逸的抗体药物。
拧开一管“唇膏”,冒出头来的却是一枚2毫米左右大小的人工晶状体,正是这个小家伙,能帮助白内障患者重见清晰的世界。这款产品由本市企业爱博诺德研发,工作人员表示,这次展示的人工晶状体更“全能”,它拥有连续视程技术,能让患者在远、中、近视程上都具有调节能力,该产品在技术水平上实现了与国际同步。
传统中医药秀魅力
传统中医药展区同样精彩纷呈,围绕“推动实现中医现代化 促进人类共同健康”的主题,众多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与中医药企业一道,向世界展示传统医药与高新科技相融合,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汪南玥团队带来了最新研制的“三探头脉诊仪”。现场,观众有序地排起队,等候着体验“科技中医诊疗”服务。“你是‘滑脉’还是‘弦脉’,是‘心火旺’还是‘肾虚’,通过这个设备都能测出来。”汪南玥介绍,这台设备使用3个探头代替医生的手指去感知、采集脉象信息,通过大数据与同龄同性别健康人群进行比较,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体质与脉诊健康监测报告。
该设备目前已获批国家二类医疗器械,并在多家医疗机构试点应用。“为了方便使用,我们还设计了便携式家用款。”在现场体验家用便携设备,戴上腕带进行短短3到5分钟的信息采集,再经过30秒的数据分析,一份翔实的“中医体检报告”便发送到手机端,其中包含总体检测分析、中医脏腑功能检测示意图、脏腑功能状态问题、体质养生建议等图文并茂的内容。
与服贸会同期举办的“第二届北京中医药国际消费节”,重点推介中医中药名医故里、食药同源、养生保健、中医文创等展品,带来了“一步一品类,一步一品味”的多重现场体验。
“治疗颈椎病、腰腿疼、骨关节病,咱们传统的膏药,好使!”北京修成药业有限公司的展位围满观众。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一名观众正在体验传统膏药的手工制作:用干净的箸子挑起加热软化的膏药,箸头在裱褙布上轻轻打个转儿,一粒“圆膏药”很快就成形了。“我们的每一贴膏药都是由技术纯熟的师傅手工制作的。师傅们下手可有准儿了,每剂膏药上称都是标准的5克。”工作人员介绍。体验完了制作,还可以现场贴敷看看药效,工作人员为一名患有颈椎病的年轻观众对症贴敷了“千山活血膏”,“一开始感觉有点热,很快就舒服多了。”这名体验者说。(孙乐琪 刘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