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台上的工地巡检机器人
为建筑“问诊把脉”的施工管理机器人、堪比将工厂搬进工地的数字化模板生产体系、应用多项绿色技术的低碳小镇……在本届服贸会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上,上百家建筑企业共聚一堂,围绕绿色低碳与智建未来,秀出创新成果,展示“中国建造”品牌背后的硬实力。
智慧建造场景“搬”到展区
机械臂自动作业,将数控机床切割好的模板送入封边机,再码放转运至流水线……在北京建工展区,一套缩微版沙盘生动展示着数字化模板生产体系的运作流程,也展现着智慧建造在北京的最新成果。
北京建工展台展示智慧建造成果。
“如何让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正在推进中的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项目就是一个最新的实践。”北京建工集团智能建造中心副主任杨震卿介绍,作为目前国内清水混凝土用量最大的单体建筑,“新工体”对模板的加工精度要求更高,传统人工加工方式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有了这套数字化模板生产体系后,由数控车床进行无人化切割和自动化存储。“相当于把一个微缩版工厂放到了工地现场,且全程无需一位工人。粗略统计,施工效率比人工提升至少10倍以上。”
科技赋能,为城市建设带来更多可能。在本届服贸会上,为了给观众带来更直观的感受,多个智慧建造场景被“搬”到展区。
在中建一局展区,名为X-MEN的施工管理机器人,是现场的“明星”,常引得观众赞叹连连。只见,X-MEN穿梭在三段施工进度不一的墙体之间进行扫描,现场观众手持移动设备,就可实时查看机器人传输过来的立体影像,包裹在墙体内部的一条条钢筋管线,宛如一幅纵横交错的经脉图呈现在人们眼前。“建筑交付运营后,如果需要对房屋结构进行改造,只需让机器人走一圈就行。它能看到建筑的‘前世、今生、未来’。”工作人员介绍,机器人通过提前采集模型数据进行空间定位,能将施工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展台上的工地巡检机器人。
还有可以穿梭在黑暗隧道中的地铁隧道打孔机器人,能进行360度旋转扫描的质量检测机器人,百秒内就能完成绑扎任务的钢筋绑扎机器人。数字化时代,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建筑工地早已告别“灰头土脸”的老印象。建筑工地上的机器人此番“组团”亮相,生动展现了智慧建造的最新面貌。
绿色建筑处处体现巧思
应用多项绿色技术的低碳小镇、可以发电的光储直柔建筑、处处体现节能环保理念的冬奥遗产……“绿色”是工程建筑专题展上的一抹亮色。
大倾斜角的屋盖,异域风情的弧形穹顶,一片片随着光线变幻规律波动的遮光板。这是本届服贸会上展出的元宇宙低碳小镇。小镇奇特的造型吸引了众多观众,观众可以虚拟游客的身份,“漫步”城中,亲身参与建设一座冬暖夏凉、自然健康的生态家园。
低碳,是小镇的最大特点。“大倾斜角的屋盖可以最大程度地为建筑获取光伏能量,外立面也全部覆盖了光储直柔板。”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初步测算,这座小镇投用后年均节约用电9万度,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5.7吨,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29吨,或植树14.4万平方米。
在展区,还可看到一座光储直柔建筑,让建筑成为一座“绿色发电厂”——“光”是在建筑区域内建设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储”是在供电系统中配置储能装置,用电低谷时将富余电量储存、用电高峰时释放电量;“直”是传输效率高的直流供电系统;“柔”是建筑根据清洁能源的发电情况,柔性调节建筑用电需求。
此外,延庆冬奥村住宿区应用了超低能耗建筑外墙、被动式外窗,节能率达到85%以上;水立方变身“冰立方”承办冬奥赛事……冬奥建筑在服贸会上依然人气火爆。
VR系统提速古建修缮
戴上VR眼镜、装配好手柄,观众便可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屋顶、斗拱等古建部件的拆装及修复全过程,新鲜有趣。这是首开展区展出的VR古建教育系统。“我们把古建通过数字化建模搬到了虚拟世界中,不仅可以应用在古建修复施工中,还可利用它进行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人员介绍,一般在古建修复前,师傅们需要先在原位搭建一个模型进行修复或重造作业的演习,会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使用VR系统则可解决这一难题。
工程建筑专题展现场“中轴线申遗小课堂”,古建专家现场揭秘中轴线上古建修缮的匠作技艺。
“建模过程十分精细,可以和实际中的古建图纸做到一模一样。”工作人员说,传统建筑的构件十分复杂,需要提前制定好准确的安装顺序,否则就会出现无法将全部构件安装完成的情况,利用这一系统可以提前演练施工流程和方案,降低实际施工中的失误。(鹿杨 陈雪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