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突破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跑出北京“加速度”

日期:2021-12-24 07:38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打印
字号:        

  原标题:创新突破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跑出北京“加速度”

  简化、压减、公开、透明,市场保障“快”出新水平。

  立法、监管、公平、公正,法治监管“细”耕新领域。

  开放、便利、自由、国际,投资贸易“放”开新格局。

  一门、一网、一窗、一次,政务服务“暖”出新成效。

  从1.0起步到4.0版本,从“放管服”改革到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北京市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征程上,持续创新突破,滚动升级多版营商环境改革政策,以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探索“北京模式”,形成“北京样板”,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市场环境“优”出高境界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北京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围绕企业在设立、建设项目审批、融资信贷、科技创新、退出市场等全生命周期,逐个事项分析、逐个环节简化、逐项费用压减,为企业创造国际领先的市场发展环境。

  在商事制度改革上,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按照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审批改告知承诺、简化审批等方式,大力推进涉及本市351个事项的“证照分离”改革,89个改革事项在国家要求基础上,提出了更优的改革举措。其中,49个事项进一步压减了审批时限,12个事项通过采取告知承诺方式进一步优化改革,25个事项精简了审批材料,9个事项延长或取消了有效期限,35个事项进一步实现了“全程网办”,企业“准入不准营”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北京市集中力量推进企业开办、变更、注销全流程改革,为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行“合并办”,设立企业开办综合窗口,将市场监管、税务、公安等部门的企业名称预核准、营业执照申请、公章审批和刻制、申领发票、申请和办理“五险一金”登记、银行开户等环节合并为“一窗受理、一次申报、并联办理、一次领取”。推行“网上办”,搭建企业服务“e窗通”平台、推行电子营业执照,企业开办、变更、注销全部实现在线办理,其中企业开办只需1个环节、1天即可全部办结,申请人数据填报量比2017年压减了50%,办理时间从2017年的24天压减为1天,企业开办在全国率先进入“1”时代,94.5%的开办登记业务通过“e窗通”平台“全程网办”。推行“承诺办”,2020年起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市场主体登记告知承诺制,申请人承诺符合设立条件的,登记部门仅进行形式审查、即时通过,审批效率再提高60%,最快可在10分钟内完成营业执照申领。截至目前,累计采取告知承诺方式办理登记168万件,从提交申请到获取电子营业执照平均用时30分钟。

  北京市还试点“证照联办”“一业一证”改革,开展食品经营常办事项“证照联办”,将食品经营许可、小餐饮店许可、小食杂店备案、冷藏冷冻食品贮存服务提供者备案等四个事项纳入首批改革范围,推动营业执照与食品经营相关许可“一次填报、并联审批、一次办结”。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取药店、门诊部等10个行业开展“一业一证”改革试点,目前已在书店、健身房、超市便利店、医疗器械销售、餐饮等5行业实现落地发证,办理时间和申请材料均压减约70%,大幅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针对企业变更难、注销难问题,大力推进减材料,企业无需提交股东会决议、章程即可办理股东名称(姓名)、住所、经营范围变更,对无债权债务或已清理完毕债权债务等符合简易注销条件的企业,无需提供清算报告、股东会决议即可办理注销,截至2021年11月底,累计为16.6万家企业办理了简易变更、注销手续。

  此外,北京市政府审批效率大幅提高,5年来在企业开办、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不动产登记、跨境贸易、纳税等领域共压减审批环节42个、压缩审批时间656天;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逐步降低,5年来,仅由于营商环境改革措施的出台,直接减少企业经营成本约60亿元。

  法治化营商环境维护公平正义

  政策落地、监督监管离不开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在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北京市以法治推动和保障改革,构建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通过出台《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北京市确定了以告知承诺为基础的审批制度、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制度、以标准化为基础的政务服务制度、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制度、以法治为基础的政策保障制度等5大制度,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特别是围绕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玻璃门”“弹簧门”、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缺失信用修复渠道等问题,《条例》提出保障市场主体在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获得公平待遇,推行综合执法,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修复制度等40余项创新性改革举措,在商事制度改革、审批制度改革、监管制度改革、企业办理破产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突破,标志着本市营商环境改革迈入崭新阶段。

  为确保《条例》有效落实,北京市加快出台条例配套政策,先后制定了《关于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北京市进一步推动公平竞争审查的实施意见》等189个配套文件,升级了“区块链登记托管系统”“司法执法信息服务平台”等44个平台系统,为《条例》落实提供重要支撑。

  北京市还通过规范高效监管,增强企业精耕细作的信心。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1200余个事项纳入“双随机”抽查并对社会公示,30个部门、42个领域实行联合抽查;构建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和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信用监管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四等九级”信用标准,重点在交通、住建、文化和旅游等34个行业领域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在金融科技应用领域推行“沙盒监管”改革,聚焦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将3批22个金融科技应用纳入试点范围。针对“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主体适用监管规则不清晰的问题,将中关村科学城范围内的直播和短视频购物纳入“沙盒监管”机制,引导新消费模式健康发展,营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完成本市“互联网+监管”工作门户、服务门户、监管数据中心,以及监管事项管理、联合监管、效能评估与综合分析、风险预警等系统建设,并与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完成了对接,稳步推进“互联网+监管”;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执法主体和执法层级,组建了全市综合执法队伍,实现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文化市场、农业5大领域统一举报受理、统一执法检查、统一案件查处,构建协同高效的监管执法体系。目前,北京市行政执法权限正在向基层延伸,向街乡下放行政执法职权433项。

  服务“两区”秀出营商“国际范儿”

  “两区”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北京市对标国际规则和最佳实践,着力打造与开放型经济匹配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投资贸易、招贤引才便利程度再攀新高。

  北京市推进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通关便利化,采取阳光价格、阳光服务、阳光效率等方式,实现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压缩至30小时以内和1.1小时以内,口岸通关综合费用再压缩20%以上;出口退税实现“全程网办”,平均办理时间压减至6个工作日以内,提高空港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为提升企业双向投资便利度,北京市建立外商投资企业一站式服务体系,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机制,实现境外投资企业备案“全程网办”,更好服务企业“引进来”“走出去”。2021年7月,北京市已先行先试推出了“投资北京地图”数字服务平台,集成了全市投资领域的政策、空间和服务资源,努力为外资企业提供空间信息权威、投资政策精准、用户体验友好、选址推介智能的线上投资服务。

  北京市还开设了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外籍人才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一窗受理”。推出北京市政府国际版门户网站,以8种语言发布政策信息,为外籍人员提供在京投资、工作、留学、生活、旅游等场景服务,汇聚300余项涉外办事指南,提供53项网上预约办事服务,高标准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新首钢等8个国际人才社区,营造更优更好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

  政务窗口成为暖心窗口

  北京市持续加大“一门、一网、一窗、一次”改革力度,健全政企、政民沟通机制,为企业、群众提供态度上暖心、渠道上集成、方式上便利、技术上智能的优质政务服务,让政务服务窗口成为企业、群众的暖心窗口。

  以标准化政务服务体系彰显专业化政务服务。近年来,北京市全面构建以标准化为基础的政务服务制度,清除兜底条款9000余项,规范要件3.7万余项,推进办事指南、服务流程、服务平台和监督评价标准化,进一步明确统一编制公布办事指南,详细规范了26个重点要素,从咨询、预约、受理、审查、告知、送达等各环节明确了时限、标准、方式、场所渠道、责任部门等规范,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同一事项同等条件无差别办理,全面推进延时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好差评”评价、反馈、整改、监督机制。

  “一门、一网、一窗、一次”改革成效显著。2015年,北京市建立了市级政务服务大厅,大力压减各部门专业审批大厅,已实现市级56个部门、96%的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市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1168个市、区两级政务大厅综合窗口,实现了从“跑部门”向“跑政府”的转变。

  大力推行“全程网办”。建成了覆盖四级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67个市级部门和16区、经济开发区全部入驻北京市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办好一件事”、统一“好差评”、老年人服务、跨省通办、疫情防控等重点专题应用陆续上线,目前个人注册用户数达3100万,企业用户数达229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大力推进“网上办”,除涉密等特殊情况外,全部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可办,市级91.88%的事项实现“全程网办”。持续拓展“掌上办、自助办”,推动公积金、社保等10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可在“北京通”APP和微信、支付宝、百度小程序4个移动端渠道掌上办理,177项事项可在全市194台便民自助平台以及1199个银行网点的2645台智慧柜员机上自助办理。不断优化“智能办”,在市网大厅建设了个人和企业统一用户空间,提供信息展示、个性化推荐、智能提醒等服务,已实现979类政策推荐、81类证照主动提醒、40类政策月历等功能,累计精准推送个性化服务210万余次。上线了在线导办和智能客服系统,已分别接待咨询群众22万人和20万人。以“京津冀+雄安”为重点不断深化“跨省通办”,实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失业保险申领等98项事项和142项高频服务线上全国通办,以及企业开办、公积金、社保、公共缴费等231项事项“京津冀+雄安”四地通办。

  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更大突破。不动产登记、交易、缴税等事项合并办理,全市17个不动产登记大厅设有综合窗口263个,房屋买卖已实现1个环节、1天办结。实行企业所得税和财产行为税“十一税合一”综合申报,实现“一张报表、一次申报、一次缴税、一张凭证”,企业年纳税次数由7次压减到4次。在全国率先实行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退税“报退合一”,申请时间从8小时减少到1小时以内,退税时间压减到6个工作日。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发生后,为便利企业融资纾困,北京市在市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全国首家首贷服务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贷款服务中心,提供首贷、续贷、确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综合性融资服务,29家金融机构进驻,通过共享市场监管、社保、医保等27个政府部门数据,为金融机构发放信用贷款提供信息支撑,累计为中小微企业办理融资服务金额1575亿元。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