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政策公开 > 政策解读

高质量发展呼唤升级职业教育

日期:2019-07-10 08:58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日前公布了北京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骨干专业、实训基地三个项目的建设管理办法,提出将建10所世界一流职业院校,“每所最高可获一亿元支持”。

  近来,关于职业教育的利好新闻连连。无论是北京砸出真金白银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还是教育部要求每个省份原则上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开设家政专业,或是曾备受争议的“小龙虾学院”首批学生毕业,就业率100%、起薪8000元……每条消息在舆论场上都具有相当热度。职业教育火了,根本上还是社会发展阶段使然。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技能职业人才都不可或缺。然而,中国虽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劳动力,却缺技工、更缺高级技工,不少行业都“抱着水缸喊渴”。

  这样的供需矛盾在北京表现得更为明显。从一般规律来看,越是繁华都市,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休闲等生活需求就越会体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特征。如今,北京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80%,而随着生活日渐精细、分工日渐专业,服务业态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以家政行业为例,北京缺口达150万人;同时,人员素养良莠不齐,行业标准混乱不堪,“月薪过万却一人难求”的现象并不罕见。针对许多领域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小龙虾”专业的走俏正是一种启示:三百六十行,行行皆学问,皆能出人才。迫切的现实需求,逐渐修正着“考不上大学才上职校”的价值排序,也促使职业教育迎来发展黄金期。这个意义上,打造现代职业教育“升级版”,以高质量人才满足市场需求,是我们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应有之义。

  换一个维度来看,北京的科技产业发展也呼唤涌现更多大国工匠。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理当在攀登“高精尖”进程中走在前列,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而这,既需要“清北”孕育的科研人才,也需要“蓝翔”培养的能工巧匠。事实上,中国制造大而不强,某些时候并非落后在创新研发,也不是落后在设备技术,而是差在技能、工艺。曾有媒体报道,日本一家公司能够生产一种广泛应用于高铁、飞机之上的“防松动螺母”,后来即便其公布了图纸与制作工艺,中国企业想要模仿却未能成功。摆脱粗制滥造,培养工匠精神,北京这10所世界一流职业院校,是一个好的开始。

  一项调研表明,从校门到厂门,技校毕业生不可能一下子成长为熟练技工、高级技工;培养一名高级技工,往往需要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淬炼。从学校教育、企业投入、社会氛围等多方面持续用力,拆掉培养的“隔离墙”、打破成长的“天花板”,让技工、高级技工获得更丰厚的回报、更广泛的认可、更稳定的预期,他们方能发挥更大能量,支撑起高质量发展的梦想。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