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百万职工参加的读书活动

日期:2019-05-09 09:32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 1234.jpg.jpg
  • 1234.jpg.jpg

  

  下班后,王府井新华书店门前青年聚在一起讨论“‘振兴中华’读书竞赛”知识测验试题。摄于1983年。吕坚/摄

  

  读者们坐在新华书店门口交流。摄于1983年。王振民/摄

  

  王府井新华书店“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推荐图书专柜前挤满了前来购书的读者。摄于1983年。王振民/摄

  

  评卷人员认真拆阅“‘振兴中华’读书竞赛”知识测验答卷。叶用才/摄

  

  1983年5月22日,《北京日报》1版

  

  1983年7月23日,《北京日报》1版

  

  1983年8月8日,《北京日报》1版

  

  1983年9月29日,《北京日报》3版

  

  1983年10月24日,《北京日报》4版

  

  1983年11月7日,《北京日报》1版

  

  1984年2月22日,《北京日报》1版

  

  1986年8月21日,《北京日报》1版

  上世纪80年代,北京日报与市总工会、团市委等单位联合倡议在全市职工中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相继有百万职工参加,盛况空前:平时喜欢聊大天、轧马路的年轻人变成了读书上瘾的“书虫”;当夜幕降临,人们围坐在灯下翻阅书报,齐心协力地解答读书竞赛知识测验题……一场读书活动,为何能有这么大的魅力?

  1 本报参与发起“振兴中华”读书活动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学习积极性高涨。面对这种需求,1983年5月,北京日报与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文化局、北京出版社联合倡议,在全市职工中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

  按照活动要求,本市职工都可参加,个体户和待业青年也可参加。当时,本市成立了由知名人士参与的职工读书指导委员会,负责推荐政治理论、历史知识、思想修养、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常识等方面的书籍。凡参加读书活动者,必须在推荐书目中,选读一本历史或政治理论书,以及两本其他著作,并联系实际,写出一篇学习心得。待活动结束时,进行总结评比、奖励先进。(1983年5月22日《北京日报》1版,《在全市职工中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

  1983年6月,北京市职工读书指导委员会公布了41本推荐书目,包括《社会发展史》《中国古代史常识》《上下五千年》《通俗哲学》《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闪光的生活道路——张海迪事迹》等。(1983年6月2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市职工读书指导委员会一九八三年推荐书目》)

  据本报1983年7月23日1版《设推荐书目专柜搞好供应》报道,为做好图书供应,市新华书店采取了很多措施。海淀门市部率先布置了“推荐书目”专题橱窗,王府井书店及西四、东四、公主坟、丰台、大峪等50多个城乡门市部相继设立专台、专柜,悬挂了大字横幅进行宣传,以方便读者选购。当时,有些书库存数量不多,供不应求,市新华书店积极组织书源,联系相关出版社对暂缺品种进行了重印。到1983年7月,全市新华书店发行的“推荐书目”所列图书已达50多万册。

  2 通过读书回答现实思想问题

  “振兴中华”读书活动蓬勃兴起,激发了各行各业职工的读书热情,很多单位都举办了读书演讲活动。

  当时的北京第一制药总厂建立了36个读书小组,1100多名职工成为读书小组成员,约占全厂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四五十名职工参加了读书心得演讲。

  此前,这个厂有的职工总抱怨自己生不逢时,缺少“机遇”;有的职工工作或生活中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不满意;有的职工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有前途,当工人没出息……为了引导青年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厂里组织了“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敢向崎岖开坦道”“机遇和实力”“发扬光大吧,我们民族的精神”“读书与时间”等专题演讲会,让学习体会较深的人进行演讲。他们用哲学、历史、美学以及天文、地理等广泛的知识和本厂的典型事例,回答了现实的思想问题。不仅如此,通过开展读书活动,职工们讲文明礼貌、互相尊重的多了,有粗鲁言语的少了。(1983年8月8日《北京日报》1版,《引导职工通过读书活动进行自我教育》)

  据本报1983年10月7日2版《为振兴中华奋发读书》记载,“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举办期间,每天下班后,很多人从工厂、机关、商店赶到新华书店,或选购图书,或在书店门口交流学习情况。一位刚买完书的青年工人在王府井新华书店门口高兴地对记者说:“‘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开展得好。过去下班后,我爱和几个朋友聊大天、轧马路,现在业余时间就想看书。读书原来也会上瘾,越读越觉得自己知道的东西少,就越想看。最近,朋友们给我起了个外号叫‘小书虫’,对这个尊称,我倒挺乐意接受。”

  3 知识竞赛试题连续三次增印

  为进一步推动职工“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在市职工读书指导委员会建议下,本报举办了一次“‘振兴中华’读书竞赛”知识测验。

  知识测验预告见报后,读者纷纷打电话、来信,表示欢迎、支持这一竞赛活动,同时询问各种关于竞赛的具体事宜。为此,本报专门刊发了文章予以解答。

  比如,测验题目为什么要选择《祖国》《近代中国简史》《中华民族杰出人物传》《北京史话》《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分析》这五本书作为出题范围?本报“‘振兴中华’读书竞赛”知识测验办公室是这样回答的:因为这几本书都很通俗易懂,适合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阅读,而且是本市职工读书活动推荐书目中比较重要的书。这些书可以使大家较为系统地了解我国历史,从而激发起爱国主义的热情和振兴中华的决心。(1983年9月16日《北京日报》3版,《关于举办“‘振兴中华’读书竞赛”知识测验答读者问》)

  1983年10月24日,本报在4版公布了《“‘振兴中华’读书竞赛”知识测验试题》,广大读者踊跃参加。尽管当天增印了23万份报纸,本市大部分邮局的《北京日报》零售报纸还是销售一空。鉴于此,本报连续三次增印,共发行了80多万份刊有测验试题的报纸。

  本报1983年11月7日1版《广大读者踊跃参加本报读书竞赛知识测验》记录了广大读者对这项活动表现出的极大热情:在王府井新华书店里,连日来有许多人争相选购试题参考书;在书店门口,每天从早到晚都有大批青年人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讨论、寻找答案、填写试题。在很多单位的图书馆里,借阅关于祖国历史、地理、文化和经济书籍的人显著增多,有关书刊几乎全部被借出。夜晚,千家万户的男女老少围坐在灯下翻阅书报,解答试题。

  在短短17天的答题时间里,本报共收到答卷近20万份,其中北京市占19万份。这些答卷中,有的是夫妻合答的,有的是父母子女全家合答的,有的是读书小组共同答的,有的是全班学生或全厂工人共同商答的。部分港澳同胞也投寄了答卷。答卷投寄截止后,本报组织了5个单位的400多位工作人员进行了认真评卷。

  经过初评、复评和复查,最后评选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50名、三等奖200名、四等奖500名、纪念奖3000名。这些获奖者中,有1933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战士,也有10来岁的少先队员;有大学的教授、讲师,也有正在补习初中文化的青年工人;有党团组织的领导干部、先进生产者、三好学生,也有正在接受教育的失足青年;有体坛名将、歌坛新秀,也有久卧病床的残疾青年……(1984年1月5日《北京日报》1版,《“‘振兴中华’读书竞赛”知识测验昨发奖》)

  4 参加读书活动职工超百万

  “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掀起了更广泛的学习热潮。截至1984年5月,全市共有45万人参加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读书小组达4万个,有6万多人在各种场合进行读书心得演讲。在这项活动的带动下,各行各业形成了一支数以万计的读书骨干队伍。

  广泛、深入的读书活动,提高了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各单位的风气和社会风气的好转,推动了各项改革的健康发展。首钢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大胆进行改革,成为本市各行各业学习的榜样。市育才学校教职员工,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读书活动,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开创了教育工作的新局面。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描图小组15名职工,一年来系统读书20多本,主人翁精神不断增强,1983年完成任务量比上年提高62%。(1984年5月30日《北京日报》1版,《推动全市读书活动向深度广度发展》)

  此后,“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向纵深发展。到1986年,本市参加读书活动的职工已超过100万人。(1986年8月21日《北京日报》1版,《参加“振兴中华”读书活动职工逾百万》)

  可以说,当时这项活动在帮助群众养成读书习惯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本版文字:贾晓燕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

一场百万职工参加的读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