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ile310.jpg.jpg
景山公园地处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占地23公顷。南与紫禁城的神武门隔街相望,西邻北海公园。景山山高42.6米,海拔88.35米,是北京城的最高点。站在山顶可俯视全城,金碧辉煌的古老紫禁城与现代化的北京城新貌尽收眼底。
景山开发于金代。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建大都时,景山是皇城之内的御园,曾是皇宫的一部分。明清两代对景山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修建北京城时用拆除元代宫殿的渣土和挖掘故宫护城河的泥土在元代延春阁的基础上堆起一座土山,高45.7米,取名“万岁山”,又称“镇山”,意为“镇压元代之王气”之意。山上种植松柏,山下种植果树,故当时又称“百果园”。园内陆续修建了富丽辉煌的寿皇殿建筑群,包括寿皇门、寿皇殿、东西配殿、碑亭等。主要建筑还配有永思殿、观德殿等相对独立的建筑体系,使景山增加了深厚的人文环境。当时还饲养了很多鹤、鹿,每逢重阳节,皇帝总要携后妃、内臣登山饮宴。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万岁山”改名为“景山”。乾隆十四年(1749年)原在景山东北部的寿皇殿移建于现址。乾隆十六年(1751年),景山山顶建造了五座造型优美、风格各异的亭子,自东向西分别为“周赏亭”、“观妙亭”、“万春亭”、“辑芳亭”和“富揽亭”,每个亭内供奉一尊铜佛,称“五方佛”。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园内古建遭到严重破坏,亭内铜佛多数被劫走。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城时,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自缢在景山东坡的槐树上。
景山于1928年正式对社会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景山公园内的重点建筑多次进行了修缮,铺装了山道和园路,1955年重新开放。195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景山公园列为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近些年,在“文化建园”方针的指引下,景山公园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年举办的牡丹展,荷花展,秋实秋菊展,以其艳美的花色、温馨的环境、浓郁的文化和鲜明的特色吸引着中外游客。1998年,公园复原了万春亭内的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受到中外游客的称赞。今天,每年大约有200万左右的中外游客到景山公园参观游览,尤其是在秋高气爽的八、九、十月,人们来到景山登高远眺,西山逶迤,若隐若现;太液秋风,波光粼粼;殿宇嵯峨,诉说沧桑;新楼拔地,展示未来。景山特有的文化,特有的地理位置,特有的观赏视角,让游人驻足观赏,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