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文件
  1. [主題分類]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城市規劃
  2. [發文機構]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3. [聯合發文單位]
  4. [實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2021-07-02
  6. [發文字號] 京政辦發〔2021〕11號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21-07-21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2021年 第29期(總第713期)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深入推進回龍觀天通苑地區提升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

字號:        

京政辦發〔2021〕11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深入推進回龍觀天通苑地區提升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7月2日  


深入推進回龍觀天通苑地區提升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

  實施回龍觀、天通苑地區(以下簡稱回天地區)優化提升行動計劃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戰略部署,是回應區域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問題的重要惠民舉措,也是探索提升大型社區治理能力和水準的生動實踐。經過三年攻堅克難,回天地區公共服務提升、交通治理和市政基礎設施完善三大攻堅工程和大型居住區治理示範全面推進,民生發展短板不斷補充,“回天有我”大型社區治理經驗內涵不斷豐富,區域發展活力和動力不斷增強,為進一步提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著眼于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為更好滿足回天地區居民美好生活期待,在鞏固回天地區治理成效的基礎上,乘勢而上、再接再厲,精準發力、善作善成,全面落實北京市“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實施街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完善超大型居住區城市功能修補更新,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特編制本行動計劃。實施範圍包括昌平區回龍觀街道、龍澤園街道、史各莊街道、霍營街道、天通苑北街道、天通苑南街道和東小口鎮,實施期限為2021年至2025年。

  一、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聚焦百姓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整合政策力量,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區域發展重點向織補短板、優化佈局、提高效率深入,推動社區治理模式向黨建引領、多方參與、居民共治深入,系統提升區域服務功能組織,優化提升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交通和市政基礎設施效率,大幅提升人居環境品質,切實提升産業發展活力,持續深化“回天有我”社會治理創新實踐,全力打造城市修補更新的典範、大型社區治理的樣本、充滿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園。

  (二)基本原則

  更加突出系統推進,聯動發展。堅持系統觀念,加強與三大科學城及望京等地區的協同聯動發展,強化區域整體服務功能組織,立足更大空間尺度推動職住平衡,完善提升區域功能。

  更加突出問題導向,精準施策。堅持民呼我應,圍繞“急難愁盼”的民生訴求,進一步補短板、強弱項、增活力,強化增量與存量資源統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切實解決百姓身邊事。

  更加突出軟硬並重,效用優先。堅持集約高效,在加快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強化專業化、品牌化運營管理,使有限的設施資源發揮更充分的效用,實現“有沒有”與“好不好”同步提升,切實增強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

  更加突出多方參與,共建共治。堅持黨建引領,凝聚政府、社會、公眾等各方力量,強化“回天有我”社會治理創新,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三)總體目標

  到2025年,回天地區城市治理和優化提升取得顯著成果,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保障能力顯著提升,服務品質更加貼近群眾需求,城市組織運作更加高效,與周邊區域協同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多方參與共建美好家園意識不斷增強,初步建成與首都城市發展相匹配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

  ——宜居之城。基礎設施承載能力不斷增強,高效通達、內聯外通的交通網路初步構建,建設道路里程70公里以上,新增各類停車位18000個,供水、排水、供電等市政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持續增強。人居環境品質明顯改善,奧北森林公園項目有序推進,綠色生態生活空間基本建立,建成一批智慧平安小區,完成基本無違法建設社區、街鎮創建,街區品質和小區環境煥然一新。

  ——活力之城。産業發展活力顯著提升,新增2個特色商業街區,商業服務設施日臻完善;建成一批雙創社區和雙創孵化器,形成一批特色産業集聚區,創新創業氛圍更加濃厚,回天地區與未來科學城、中關村科學城聯動發展日益緊密。

  ——幸福之城。主要公共服務設施補齊缺口,新增幼兒園和中小學學位20000個以上、醫療床位1800張,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大幅增加。社區治理水準持續提升,黨建引領、多方參與、居民共治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機制日益完善,打造社會治理示範。

  二、重點任務

  (一)提升區域服務功能組織

  1.構建“一軸一帶兩廊”區域發展格局。盤活東小口鎮城市化騰挪空間,改造連通現有公園綠地資源,因地制宜融入生態、産業、居住要素,構建首都北中軸延長線生態發展軸,打造撬動區域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載體。依託回龍觀大街—太平莊中二街,完善生産生活服務設施,整體提升城市服務功能,構建發展活力帶。以京藏高速、京新高速、市郊鐵路東北環線沿線的生命科學産業為基礎,構建科技創新廊,串聯中關村科學城和未來科學城;以京承高速、安立路、軌道交通17號線為依託構建産業服務廊,發展沿線公共服務和配套商業服務,助力未來科學城與懷柔科學城建設。(責任單位:昌平區政府、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

  2.嵌入多個特色功能組團。突出組團式規劃、集聚化發展,立足北中軸延長線城市級綠色空間建設,探索綠隔産業發展新路徑,打造生態綠楔組團;立足生命科學園三期建設,推進國家實驗室和自由貿易試驗區落地“生命谷”,加快發展生物醫藥和生命健康産業,打造醫藥健康組團;立足“回+”雙創樣板社區和資訊園建設,資本、人才、技術、資訊、文化、空間六位一體,推動形成青年人才就近就業創業的生態圈,打造科技服務組團;立足天通中苑閒置空間織補轉換,完善商業、文化、體育等城市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區域生活便利性和服務多樣性,打造和諧宜居組團。(責任單位:昌平區政府、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

  (二)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3.推動區域教育高品質發展。全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繼續挖掘和利用教育設施用地,持續擴大基礎教育供給,進一步優化結構佈局。繼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持續開展“手拉手”結對共建,深化學區制改革和集團化辦學。推動與未來科學城等周邊區域教育資源聯動共用。完成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昌平學校二期、華龍苑南裏幼兒園等15所中小學和幼兒園建設;啟動清華附小天通苑校區二期、奧北幼兒園等8所規劃中小學和幼兒園建設。到2025年,區域內各學段入學需求基本滿足,教育資源配置更加優化,教育品質穩步提升。(責任單位:昌平區政府、市教委、市委編辦)

  4.增強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持續完善分層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設施標準化建設與均衡化佈局。增設一批院前急救站點,提高地區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加強區域醫聯體建設,推行遠端醫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模式。促進愛國衛生運動與常態化疫情防控緊密結合,點面結合創建健康單元,提高市民健康素養。完成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二期擴建、清華長庚醫院二期建設;啟動和諧家園等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責任單位:昌平區政府、市衛生健康委、市委編辦)

  5.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完善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建成天通苑、回龍觀2處區域文化藝術中心和史各莊等4處街道綜合文化中心,改造達標18處社區(村)文化活動室,織補實體書店、小劇場、小影院等多樣化文化設施。培育引進一批供應商,打造特色文化科創融合園,滿足文化消費升級需要。探索市場化運營機制,提升文化設施利用率。搭建公共文化服務雲平臺,常態化開展“幸福回天”群眾性活動,辦好回天春晚等品牌活動,打造文化社區。(責任單位:昌平區政府、市文化和旅遊局)

  6.提升公共體育服務水準。完成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南部場館建設,補充街鎮、社區(村)全民健身設施,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大幅增加。探索公園綠地、濱水空間等開敞空間相容設置,用好金角銀邊等閒置空間,增加一批健走步道、健身路徑和功能型球場。壯大區域體育協會,進一步增強回龍觀足球超級聯賽等賽事品牌活力,營造全民健身風尚。加大公共體育設施開放力度,推動有條件的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開放共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體育設施建設運維。(責任單位:昌平區政府、市體育局)

  7.完善養老助殘托育服務體系。堅持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穩步推進長期集中、短期托養及家庭照護“三張床”建設,推進實施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和養老助餐工程,啟動二撥子等養老設施建設。建好用好區域殘疾人養護中心和溫馨家園,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加快托育服務發展,加強家庭、社區嬰幼兒照護服務指導支援,在有條件的社區設置嬰幼兒照料空間。鼓勵社會資源積極參與普惠養老和托育服務供給,滿足居民多元化個性化需求。(責任單位:昌平區政府、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殘聯)

  (三)提升交通和市政基礎設施效率

  8.完善區域交通路網。完成北清路、安立路“一縱一橫”快速化改造和太平莊北街、建材城東側路等“五通五暢”主幹路建設,提高路網規劃實現率。加密次支路網,加快代徵道路移交管理,暢通街區內部微迴圈。推動城市主幹路與京藏高速、13號線等“上跨下穿”關鍵中斷點打通。優化信號燈等設施配置,提高擁堵路段暫態車輛通行能力。(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昌平區政府)

  9.以軌道交通建設引領城市發展。完成軌道交通13號線擴能提升和17號線工程建設,做好市郊鐵路東北環線建設,結合全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統籌推進北部聯絡線、19號線北延等軌道交通規劃研究。集聚土地、産業資源,高標準規劃建設黃土店(霍營)、新龍澤等站點,同步完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活力“微中心”。(責任單位:市重大項目辦、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交通委、昌平區政府)

  10.提高綠色出行服務水準。加密優化公交線網,提升地面公共交通運營保障水準,完成回龍觀、朱辛莊等5處公交場站建設。發揮昌平回龍觀至海淀上地自行車專用路引領示範作用,結合道路、公園建設,拓展慢行系統出行範圍,建成自行車專用路東拓等項目,實現回天地區至北苑、望京慢行系統聯通。加強共用單車停放秩序規範管理,推行電子圍欄等智慧停車管理。(責任單位:昌平區政府、市交通委)

  11.多措並舉緩解“停車難”。推行停車與公園、體育用地的功能複合使用模式,重點在地鐵站、商業綜合體、醫院、場館等周邊補充停車位,結合新建道路合理設置路側停車設施,緩解日間停車供給矛盾。鼓勵社會單位錯時共用停車位,在有條件的社區建設立體停車設施,引導居民開展停車自治。完成京都兒童醫院等3處地下停車場建設,啟動科星路東側公園等規劃停車場建設。(責任單位:昌平區政府、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交通委、市園林綠化局、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

  12.提高市政保障和防災減災能力。推動海綿城市建設,完成天通苑地區供水管網改造,持續實施雨污分流,開展天通河和東小口溝下游治理,實現易積水點動態清零,供水、排水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完成北京農學院等3項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推動霍營、新龍澤等區域的電力設施建設,研究推進天通苑地區配電設施改造。推動城市消防救援站建設,靈活設置小型消防站,利用公園綠地補充應急避難場所。(責任單位:市水務局、市城市管理委、市發展改革委、市消防救援總隊、市應急局、昌平區政府)

  (四)提升人居環境品質

  13.打造公園化城市街區。以大尺度生態廊道、高標準生態綠道、高品質口袋公園串聯城市社區,確保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位居全市前列。統籌一道綠隔拆遷騰退復綠,推進東小口鎮村莊城市化,高標準規劃建設萬畝奧北森林公園,形成城市級綠色空間。用好和諧家園東北側公園等地塊,補充小微綠地、口袋公園。貫通十三陵水庫—奧森公園42公里綠道系統,提升居民休憩空間品質。(責任單位:市園林綠化局、市城鄉辦、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昌平區政府)

  14.深化秩序專項整治。深入推進“疏整促”專項行動,完成基本無違法建設社區、街鎮創建,完成回天地區治理類街鎮市級督導任務。聚焦商品房配建公共服務設施移交、施工圍擋和臨時建築治理等重點難點問題,加大整治提升力度。建設回天綜合治理中心,常態化開展秩序專項整治行動,持續改善交通和街面環境秩序。健全流動人口和房屋租賃聯合管理機制,加強群租房整治,維護房屋租賃市場正常秩序和社會安全穩定。發揮街巷長、小巷管家、協管員及商戶聯盟作用,推進“回天有信”信用體系建設,打造鞏固一批秩序治理和誠信自律樣板街。加強基層警務力量建設,提升為民服務和專項整治能力,全力打造“平安回天”。(責任單位:昌平區政府、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委宣傳部、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

  15.推動街區有機更新。制定回天地區城市治理規範導則,推動建築風貌提升、街區空間管控,強化城市精細化管理。完善項目儲備庫,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發揮街鎮責任規劃師(團隊)力量,試點推進華龍苑北裏等社區營造。挖掘疏解騰退、社區閒置和低效利用資源,探索和推廣鍋爐房、垃圾樓等閒置資源在符合規劃要求的前提下轉換利用,打造社區共用空間。滾動實施一批微提升、微改造、微利用、微修補、微治理民生工程。(責任單位:昌平區政府、市城市管理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

  (五)提升産業發展活力

  16.引領新型消費升級。以龍德、龍澤商圈為重點,建設有品質有活力的公共消費空間。建立差異化街區商業生態體系,新增霍營G區、天通苑大型購物中心等商業設施,推進交通接駁型商業綜合體建設,提升便民網點品牌連鎖率和智慧化水準。培育深夜食堂,挖掘後街經濟,營造回天地區“夜京城”生活圈。(責任單位:昌平區政府、市商務局)

  17.打造創新社區。聚焦回龍觀東大街—太平莊中二街發展活力帶,完成雲智中心、天通科技園等眾創空間建設,強化商務樓宇空間跟蹤管控和騰籠換鳥,推動形成智慧製造、資訊技術、科技服務等産業集聚區。建設回天社保業務幫辦中心,為居民社區化就業提供精準服務。健全多維度産業生態體系,完善“基金+基地”扶持培育鏈條,強化空間、人才、技術等服務支撐,形成“雙創”社區“升級版”。(責任單位:昌平區政府,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18.推動區域聯動發展。緊抓“兩區”建設契機,搭建協同創新平臺及新型研發中心,加強與科研院所、高校、企業之間的創新要素流動,唱好與未來科學城、中關村科學城“三城記”。盤活存量集體産業用地,精準培育“網際網路+能源”、健康跨界融合新業態。積蓄人才蓄水池勢能,加快推進小米智慧科技産業園、好未來教育研發及事業群總部等項目,引導人才在未來科學城及周邊重點功能區就近就業。加快推動閒置空間織補轉換為人才公租房,定向推進集租房建設,匹配人才居住需求。(責任單位:昌平區政府,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住房城鄉建設委)

  (六)深化“回天有我”社會治理創新

  19.強化黨建引領。加強回天地區黨建聯席會建設,做實三級黨建協調委員會,創新樓宇、“兩新”組織黨建,動員駐區單位參與社區服務與治理,推進園區、校區、院區、社區共商共治,構建區域化黨建聯動新格局。深化黨建引領“吹哨報到”改革,完善“接訴即辦”機制,實行“下抓兩級”工作法,推廣“書記是最好的12345”“有事請找我”等經驗做法,健全黨員領導幹部面對面聯繫服務群眾機制。穩妥推進超大社區拆分,健全乾部選、育、管、用和激勵機制,科學配備基層治理力量。(責任單位:昌平區政府、市委組織部、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

  20.深化報到服務。深化主動報到、有需必到機制,加強聯繫點建設。圍繞城市更新、規劃建設、資源複合利用等需求,創新報到服務方式方法,努力突破解決一批痼疾頑癥,力爭解決一事、形成一策、推廣一批。充分發揮市級單位引領作用和區級部門主導作用,動態調整報到服務範圍,鼓勵更多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參與報到服務。用好回龍觀天通苑社區兩網社情民意直通車,及時了解民生訴求,提供功能表式服務。深化在職黨員雙報到機制,推動報到服務向社區治理聚焦。(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昌平區政府、各市級報到服務單位)

  21.強化多方參與。加快創建社會組織創新發展示範區,完善落實配套政策框架體系,大力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持續拓展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廣度和深度。用好社區公益基金會和“兩類”資金(社區公益事業補助資金、黨組織服務群眾經費),精準落地服務項目。豐富社會服務主題月活動形式和內涵,加強志願服務隊伍、項目和品牌建設,提升活動粘性和居民參與度。持續創建文明示範單位,選樹“回天好人”,強化社會正向引導。鼓勵建設職工之家、暖心驛站、社區青年匯和“社區之家”,增加便民開放共用空間。用好專家智庫平臺,持續辦好回天治理論壇。(責任單位:昌平區政府、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發展改革委)

  22.拓展居民共治。規範社區議事協商制度,健全小院議事廳、“五方共建”聯席會等機制,進一步增強家園意識,吸引更多居民群眾參與社區事務。健全社區志願服務工作機制,完善激勵保障措施,深化和推廣霍營管家、天通苑北街道樓門長等志願服務模式,探索建立和推廣社區資源清單、需求清單、服務清單體系,推動志願服務常態化開展。推行網格化管理服務,建設樓門院治理示範點,豐富樓門特色文化,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鎮。突出抓好物業管理和垃圾分類兩件“關鍵小事”。發揮街鎮物業管理服務中心和相關社會組織作用,加強業委會(物管會)建設,引導業主自治管理。推行“兩桶一袋”和到府回收模式,多措並舉提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打造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示範區。(責任單位:昌平區政府、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城市管理委)

  23.加強科技支撐。建設“城市大腦”,打通市、區、街鎮三級數據通道,以大數據管理推動城市規劃建設、基層社會治理和便民智慧服務。建設政務服務網路,圍繞交通出行、共用停車、社區管理等基層治理拓展新應用新場景,提升政府體系數據共用和協同辦公效能,實現服務智慧化精準化人性化,讓居民、企業實時有感。常態化開展城市體檢,動態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和功能佈局優化。依託“雪亮工程”打造融數據、深應用、抓主線的城市治理模式,努力推進智慧平安小區全覆蓋。(責任單位:昌平區政府、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公安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堅持高位統籌、市區聯動、專班推進的工作推進機制。建立完善由市政府分管負責同志擔任召集人、市政府分管副秘書長擔任副召集人的聯席會議制度。強化昌平區屬地主體責任,建立完善區級聯席會議制度,由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月度調度。市區各相關單位在規劃、政策、重大項目、試點創新等方面加強指導,主動靠前服務,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按月將工作進展情況報送市區工作專班。有效發揮市級工作專班統籌協調作用,定期匯總有關情況上報市委、市政府。

  (二)強化工作落實

  明確市有關部門和昌平區責任分工,按照本行動計劃制定分年度工作任務清單和項目清單,形成“時間表”和“路線圖”,動態調整,滾動實施。加強對市區各有關單位的督導檢查,加強街鎮、社區(村)工作交流,營造比學趕超氛圍,推動各項任務按期完成。

  (三)強化政策創新

  加大市區兩級政府對回天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運作管理等方面的資金支援力度。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回天地區建設,探索多元化資金支援模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設施的運營維護。研究實施社區閒置資源開發、公共空間複合利用、社會資源集約共用等方面的支援政策。鼓勵在學校等新建項目中優先使用光伏發電系統和地源熱泵系統,加強綠色技術與産品的示範應用和宣傳推廣。強化落實垃圾分類、物業管理、文明行為促進等工作,多維創新回天社區治理經驗。培育基層治理良好品牌,推動社區治理向高水準邁進。

  (四)強化宣傳引導

  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和社區網平臺,加大宣傳力度。創新宣傳方式方法,展現治理工作成效,面向全社會傳播回天正能量。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爭取更多理解和支援,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鼓勵居民參與,營造回天建設治理良好氛圍。加強先進典型宣傳,推廣基層治理經驗,激發社會各方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共同探索大型居住區治理的新路徑,合力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分享: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