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文件
  1. [主題分類]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環境監測、保護與治理
  2. [發文機構] 中共北京市委
  3. [聯合發文單位] 北京市人民政府
  4. [實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2018-07-12
  6. [發文字號] 〔〕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18-07-14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2018年 第33期(總第573期)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

字號:        

(2018年7月12日)

  良好生態環境是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重要標誌,是經濟高品質發展、市民高品質生活的內在要求。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決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天藍、水清、土凈、地綠”的美麗北京,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深刻認識本市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保護、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決策部署,實施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體系,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和利用方式轉變,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動加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協作,實現了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環境安全有效保障,綠色發展水準逐步提高,美麗北京建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同時,本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人口資源環境矛盾依然突出;“複合型”“壓縮型”的生態環境問題仍未有效解決,環境品質與國家標準相比還有差距,防範生態風險、保障環境安全的壓力依然存在;城鄉生態環境保護不均衡;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尚不適應超大型城市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生態環境成為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短板。

  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窗口期。必須應勢而謀、因勢而動、順勢而為,刻不容緩地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加緊攻堅,打好標誌性的重大戰役,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準,為廣大市民創造良好的生産生活環境。

  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有力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功在當代、利在韆鞦,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必須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平衡和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永續發展之路。

  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影響群眾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生態環境是統一的有機整體。必須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堅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構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著力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

  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必須構建産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與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堅持建設美麗中國全民行動。美麗中國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使建設美麗中國成為廣大市民的自覺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系統闡述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的重大時代課題,要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局中,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嚴守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減量發展、高品質發展,著力攻堅治理大氣污染等“大城市病”,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優先保護好生態環境,推動實現轉型發展、綠色發展。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科學指南、行動綱領,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是推進首都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的根本遵循,必須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要教育廣大幹部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樹立正確政績觀,將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作為案頭卷、工具書和座右銘,把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首都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部署和重要任務落到實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市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和首都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三、全面加強黨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領導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政策措施。

  (一)落實黨政主體責任

  落實領導幹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嚴格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各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是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要加強組織領導、調查研究、決策部署,至少每季度研究一次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其他有關領導成員在職責範圍內承擔相應責任。

  明確各級黨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堅持管發展、管生産、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的原則,修訂《北京市環境保護工作職責分工》,完善責任清單。各級黨委、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及生態環境品質負總責,各級、各有關部門負責本級、本領域的污染減排、監督管理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自2019年起,各區、市有關部門制訂生態環境保護年度工作計劃和措施,報市委、市政府備案,並向社會公開。

  建立市級統籌、區級落實、鄉鎮(街道)具體監督、村(社區)巡查的工作機制。市級主要負責制定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法規、標準和規劃,加強業務指導、監測評價、督察督辦和考核問責;對重大生態環境問題,市環保部門牽頭建立統籌調度、督察督辦、專項執法、督促解決機制。區級主要負責制定具體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實施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實施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等減排工程。對跨行政區域、跨流域的生態環境違法問題,由市、區有關部門負責執法查處。明確、壓實鄉鎮(街道)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屬地責任,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力量下沉,將生態環境保護執法納入鄉鎮(街道)實體化執法平臺,提高鄉鎮(街道)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能力。村(社區)級主要負責發現、報告違法排污行為等問題。自2019年起,各區、市有關部門每年向市委、市政府報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

  (二)強化督察考核問責

  嚴格環保督察,壓緊壓實主體責任。健全中央環保督察、生態環境部等中央有關部門督查反饋問題的整改機制,市環保督察辦公室負責完善任務分解、調度督查、明察核驗、信息公開、整改驗收等環節的工作程式和標準,各責任單位確保問題整改到位。修訂完善《北京市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建立環保督察專員制度,對各區、市有關部門和市屬國有企業,開展市級環保督察。對揚塵污染等共性突出問題和市民反覆舉報的問題,健全督查、交辦、巡查、約談、專項督察等機制,推進問題解決。各區通過督查機制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務落實。

  嚴格考核評價,樹立正確政績導向。制訂對各區黨委、政府和市有關部門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辦法,對年度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生態環境品質狀況、公眾滿意度等方面開展考核。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對超額完成年度環境品質改善目標和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考核優秀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和相關領導班子成員,在職務晉陞、評優評先時優先考慮;對年度環境品質改善目標和生態環境保護任務未完成、考核不合格的,實行“一票否決”,黨政主要負責人和相關領導班子成員不得提拔任用、評優評先。

  嚴格量化問責,強化責任終身追究。建立環保部門與紀檢監察機關協作機制,對黨政領導幹部的失職失責行為,環保等部門及時向紀檢監察機關移送問題線索,對查明屬實的,紀檢監察等部門按照管理許可權嚴格問責、終身追責。對存在“表面整改”“假裝整改”“敷衍整改”等問題的單位,責成其主要負責人向市委、市政府作出深刻檢查,並從重問責。

  2018年底前,制訂本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量化問責規定,實行“問題型”“結果型”問責。對各區、鄉鎮(街道),各級各類環保督察、執法檢查發現的生態環境違法問題累積達到一定數量,未完成各級各類環保督察交辦問題整改的,按累積數量逐級問責分管負責人、黨政主要負責人;對市、區有關部門,各級各類環保督察、執法檢查發現的同類共性違法問題累積達到一定數量,未完成各級各類環保督察交辦問題整改的,按累積數量逐級問責分管負責人、主要負責人;對市屬國有企業,建立生態環境違法問題問責機制,逐級問責分管負責人、主要負責人。

  市環保部門按月監測鄉鎮(街道)的空氣品質、水環境品質,建立鄉鎮(街道)生態環境品質、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綜合考核體系,每月進行考核、評價,分別通報約談全市空氣品質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考核、水環境品質和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排名後10位的鄉鎮(街道)。對未完成年度空氣品質、水環境品質目標的區,按未完成比例逐級問責分管負責人、黨政主要負責人。

  (三)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鐵軍

  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隊伍的規範化、標準化、專業化建設,打造一支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生態環境保護鐵軍。2018年底前,完成市級生態環境機構改革、全市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2019年3月底前,組建市、區兩級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伍,完成區級生態環境機構改革。

  四、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總體目標

  到2020年,全市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綠色低碳水準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具體指標:到2020年,全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達到國家要求;地表水達到或優於Ⅲ類水體比例達到24%以上,劣Ⅴ類水體比例下降到28%以內;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比2015年減少3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再開發利用的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佔全市國土面積26.1%;森林覆蓋率達到44%以上。

  通過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確保到2035年,全市生態環境品質根本好轉,建成天藍、水清、森林環繞的生態城市,美麗北京基本建成,初步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到本世紀中葉,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全面建成更高水準的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成為世界超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典範。

  (二)基本原則

  ——堅持環境優先。落實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一張藍圖繪到底,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的約束性要求,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

  ——堅持問題導向。針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難點問題,制訂實施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推動生態環境品質不斷改善,讓廣大市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改革創新。強化統籌、整合力量、條塊結合,嚴格環保標準,完善經濟政策,增強科技支撐,強化能力保障,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升系統、整體、協同治理生態環境的能力。

  ——堅持精細治理。生態環境保護要像繡花一樣精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精準發力,弘揚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深鑽細研、持續用力,著力提高精細化水準。

  ——堅持依法監管。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要求,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體系,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依法嚴厲打擊生態環境違法行為。

  ——堅持全民共治。政府、企業、公眾各盡其責、共同發力,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公眾積極參與。

  五、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快推進減量發展、綠色發展,協同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

  (一)進一步加大去污染産能力度

  完善一般製造業和污染企業退出機制。市經濟信息化等部門強化目錄管理(《北京市工業污染行業生産工藝調整退出及設備淘汰目錄〈2017年版〉》)、節能環保標準約束,到2020年底前再退出1000家以上一般製造業和污染企業。

  健全“散亂污”企業的發現、整治機制。2018年8月底前,各區通過“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組織鄉鎮(街道)、村(社區)拉網式排查“散亂污”企業,實施臺賬管理。2018年底前,各區依法採取關停取締、升級入駐工業園區等措施,完成對在冊“散亂污”企業的分類整治。鄉鎮(街道)、村(社區)要加強日常巡查,城市管理、水務、環保等部門要加強用電用水量監控和大氣污染熱點網格技術應用。各區、各鄉鎮(街道)要及時發現、分類整治“散亂污”企業。

  建立鎮村産業聚集區淘汰機制。2018年底前,各區清理整治鎮村産業聚集區內不符合産業政策的企業,市經濟信息化、城市管理、水務、環保等部門建立對鎮村産業聚集區的用電用水量、污染排放量綜合考評機制。自2019年起,重點對年度考評位於全市倒數後15%的鎮村産業聚集區,各區採取疏解、淘汰、整合、升級改造等措施,實現“騰籠換鳥”、提質增效。

  (二)推動經濟綠色低碳迴圈發展

  構建國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體系。自2019年起,劃定“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環境準入負面清單),作為發展與環境綜合決策的前提條件,不得變通突破、降低標準。

  推動工業綠色發展。進一步嚴格節能、節水、節地和污染物排放標準,制訂廠區無組織排放標準,強化現有工業企業用電用水量監控、污染排放監測,加快節能環保升級改造。新建項目的污染物排放量實行減量替代。整合提升工業園區等産業聚集區,發展“高精尖”産業,推行迴圈經濟,強化環保標準約束,確保工業園區等産業聚集區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2020年比2017年下降20%左右。

  發展節能環保産業。發展清潔生産産業、清潔能源産業。發展節能和環境服務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引導第三方提供環境污染治理的專業化、市場化服務。打造中關村科技園區節能環保品牌,支援有條件的環保企業向環境綜合治理服務商轉型。

  (三)推進能源資源全面節約

  建設節水型城市。嚴格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管理,壓減高耗水的農業、工業、服務業,實施農業用水限額制度,建設節水型工業園區、節水型單位及公共機構,實行用水超計劃累進加價制度。到2020年,全市新水用量控制在31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地區生産總值水耗比2015年下降15%以上。

  加強節能降耗。推進工業、建築、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工作。實施公共建築電耗限額管理並逐年降低限額,對超出年核定總量的依法實施強制審計、處罰等措施。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超低能耗建築。到2020年,全市萬元地區生産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分別下降17%、20.5%以上。

  加快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路,實施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鼓勵建築施工、園林綠化、道路沖洗優先使用再生水,通過飼料化等方式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

  (四)引導公眾綠色生活

  積極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使生態文明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成為城市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推廣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倡導使用節能環保家電家居等産品、節約用水用電、分類投放垃圾、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引導綠色餐飲和“光碟”行動、拒絕露天燒烤、不燃放煙花爆竹。創建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商場、綠色餐館。

  六、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以細顆粒物(PM2.5)來源解析為基礎,緊扣大氣污染結構的變化,聚焦柴油貨車、揚塵、揮發性有機物等重點防治領域,針對工程減排向管理減排轉變的趨勢特徵,編制實施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2018年底前,市政府制訂空氣品質限期達標規劃,並向社會公開。2020年與2017年相比,全市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減排20%,交通領域大氣污染物減排30%,各區降塵量下降30%,實現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一)打好柴油貨車等移動源污染防治攻堅戰

  調整運輸、車輛結構,減少柴油車使用。支援京津冀地區煤炭、建材、礦石等運輸“轉公為鐵”。爭取國家支援,盤活現有鐵路資源,建設城市貨運鐵路網,充分利用現有鐵路貨場,改造物流配送基地,提高物流園區、産業園區貨物,以及建材、汽車、石化産品等大宗貨物鐵路運輸比重。到2020年,全市貨物到發鐵路運輸的比重提高到10%。採取優化物流園區和客貨運場站佈局、加強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依靠科技進步,推進新增和更新的公交、出租、環衛、郵政、輕型物流配送等車輛基本為電動車。到2020年,郵政、快遞、輕型環衛車輛(4.5噸以下)基本為電動車,辦理貨車通行證的輕型物流配送車輛(4.5噸以下)基本為電動車,在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使用的公交車為電動車。鼓勵購買、使用新能源車,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車保有量達到40萬輛左右。

  嚴格監督管理,減少移動源污染排放。自2019年7月起,公交、環衛行業實施重型柴油車國六(B)排放標準;自2020年起,其餘車輛實施國六(B)排放標準。篩選在用車超標問題較多的車型,開展溯源符合性檢查,對生産、銷售超過國家和本市排放標準的車輛,依法召回,依法處罰生産單位、銷售單位並沒收違法所得。對在用車,2018年9月底前,發佈低排放區擴展到全市域的政策。完善經濟鼓勵政策,加快淘汰老舊燃油機動車。嚴格執行高排放重型柴油貨車禁行限行規定,加強路檢夜查等執法檢查,每年在進京路口、市內主要道路完成150萬輛(次)的重型柴油車檢查,每週對各區的執法檢查情況進行排名、通報。自2018年8月起,對全市域柴油車氮氧化物排放進行檢測,並逐步開展遠端線上監控。對超標排放的柴油車,實施閉環管理,嚴厲查處。按照《北京市機動車檢驗檢測機構記分制管理辦法(試行)》標準,嚴格對機動車檢驗檢測機構實施“記分制”管理,加強遠端監控、現場巡查,嚴肅查處數據造假等違法行為。

  2019年底前,市環保部門制訂非道路移動機械備案和標識管理政策,開展線上監控試點,2020年在各遠郊區重點區域設置低排放區。2019年底前,市住房城鄉建設、交通、城市管理、園林綠化、水務、農業、質監等行業主管部門建立本行業本領域使用備案、達標的非道路移動機械管理制度,鼓勵使用電動或第四階段排放標準的非道路移動機械;自2020年起,禁止使用未經備案、無環保標識的非道路移動機械,組織本行業本領域非道路移動機械在屬地備案並接受排放檢測。各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備案、環保標識發放、執法檢測等工作。支援建設“綠色機場”,在北京新機場使用的運營保障車輛、地面支援設備,除因安全因素和特殊設備外,基本實現按新能源車輛和設備配備;到2020年,首都機場近機位全部實現地面電源供電,加快運營保障車輛電動化替代。

  鼓勵綠色出行,引導降低小客車使用強度。大力發展以軌道交通為主的公共交通系統,加強靜態交通治理,嚴格停車規範管理,提升自行車和步行系統的連續性、安全性、舒適度和便利化水準。到2020年,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5%以上。

  (二)打好揚塵污染管控戰

  健全統分結合、行業監管、屬地負責、分級管理的責任體系。市環保部門負責監測評價考核各區及鄉鎮(街道)揚塵污染控制情況,統籌行業主管部門、執法監管部門建立資訊共用、督察檢查、處罰等機制;市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負責牽頭制訂各類工地揚塵控制規範,市住房城鄉建設、城市管理、交通、水務、園林綠化等部門負責監管本行業本領域工地;市城管執法部門負責執法檢查。各區負責本行政區域揚塵污染控制工作,實現揚塵污染管控“全覆蓋”“無死角”。

  建立監測評價考核體系。2018年10月底前,建成覆蓋全市各區及鄉鎮(街道)的粗顆粒物監測網路。自2018年11月起,對鄉鎮(街道)的粗顆粒物進行實時監測,監測結果及時反饋至各區及鄉鎮(街道);將每月監測評價結果納入對各區及鄉鎮(街道)的生態環境保護考核體系。

  嚴格施工揚塵控制要求。2018年底前,制訂施工場界揚塵無組織排放標準;按照“六個百分之百”的要求,修訂《綠色施工管理規程》,增加噴淋、噴霧、洗輪機等新技術應用要求。2019年底前,全市所有規模以上的各類施工工地、混凝土攪拌站、砂石料廠、建築垃圾渣土消納場,全部安裝視頻監控設備、顆粒物線上監測系統,並實現與住房城鄉建設、城市管理、交通、水務、園林綠化等行業主管部門和環保、城管執法部門線上監測平臺聯網。相關實時監測結果要在施工工地主要出入口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加強揚塵違法行為閉環管理。自2018年8月起,建立揚塵執法檢查量、違法查處率等指標體系。每週對各區的執法檢查情況進行排名、通報。各級城管執法部門加強現場執法檢查,對視頻監控、線上監測發現的違法行為要在24小時內現場核驗,依法處罰。住房城鄉建設等行業主管部門及時將通過視頻監控、線上監測等發現的揚塵污染行為線索移送至城管執法部門和屬地政府;城管執法部門要在接收後24小時內現場核驗,確保違法查處率與實際違法情況相匹配,一週內將查處結果反饋至行業管理部門和屬地政府。在同一施工週期內,對因施工揚塵違法行為被處罰2次、仍有揚塵行為的施工單位,城管執法部門、相關行業管理部門依法對其採取責令停工整改7天等措施;對被處罰3次仍有揚塵行為的,暫停其在京投標資格半年;對被處罰4次(含)以上、惡意揚塵污染、拒不整改的,納入企業信用“黑名單”。

  提高道路保潔水準。2018年9月底前,市城市管理部門牽頭、市交通部門配合,修訂本市道路清掃保潔品質與作業要求,對城市道路、背街小巷、高速公路、郊區公路,按等級,分主路、輔路和人行步道,逐一明確機械清掃保潔、人工輔助清掃的責任主體、清掃標準和作業頻次。各區可根據實際制訂實施嚴於市級標準的道路清掃保潔品質與作業標準。自2019年1月起,實現各級各類道路的主路、輔路和人行步道清掃保潔“全覆蓋”。到2020年,城市道路“衝、掃、洗、收”新工藝作業率達到92%。嚴格建築垃圾運輸車輛密閉標準,在京使用的車輛必須達到相關要求,並加裝衛星定位裝置。對不符合要求、遺撒的車輛,依法對相關單位和個人予以處罰。

  運用車載光散射、走航監測車等新技術,檢測評定道路揚塵污染狀況。自2018年8月起,檢測評定重點地區的道路揚塵污染狀況並反饋至道路清掃的責任主體,督促其整改;自2019年起,擴展到城六區各鄉鎮(街道);自2020年起,擴展到遠郊建成區。

  整治面源揚塵。應用衛星遙感等手段,按月監控裸地和拆遷地塊的分佈、整治情況,各區採取生物覆蓋、綠化、硬化等措施及時整治裸地、拆遷地塊的揚塵污染。對裸地、拆遷地塊的揚塵整治完成比例位於全市後10位的鄉鎮(街道),由市環保部門按月予以通報。2019年底前,完成本市全部砂石料場、砂石坑的整治。

  (三)分類治理揮發性有機物污染

  治理工業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針對石化行業,2018年底前,完成物料儲運環節的污染治理,動態實施泄漏檢測修復工程(LDAR),及時更換閥門、泵、壓縮機等易泄漏污染物的設備,減少無組織排放;2020年底前,實現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逐年遞減10%。針對印刷、傢具、電子等重點行業,自2019年起,建立達到國際領先水準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標準體系,推廣使用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的原料,開展清潔生産審核,實施環保技術改造工程、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行動計劃,配備高效溶劑回收和廢氣深度治理系統。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污染專項執法檢查,從嚴查處超標排污行為。

  源頭管控建築塗料和有機溶劑污染。2018年9月底前,完善政府綠色採購政策;自2019年1月起,使用公共財政的房屋建設和維修、市政道路橋梁建設和維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鐵路維護等各類工程,必須使用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的建築塗料、膠粘劑。嚴格執行揮發性有機物含量限值標準,自2018年9月起,市工商、質監等部門每月對超市、建材市場、生産企業等進行抽檢抽查,曝光不符合標準要求的産品及其生産企業、銷售場所。市住房城鄉建設等行業主管部門將抽檢發現不達標産品的生産企業名單眼饋至質監部門。對出現2個以上批次産品抽檢超標的,依法追溯生産企業責任。鼓勵市民購買、使用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的産品。

  治理成品油儲運系統揮發性有機物污染。爭取國家支援,嚴格油品品質標準,嚴格對生産、貯存、流通等領域的監管,嚴厲查處假劣非標油品和尿素溶液,推動提高市場銷售的油品和尿素溶液合格率。2018年底前,對全市年銷售汽油量超過2000噸(含)的加油站完成油氣回收線上監控改造,並實時監控,督促加強油氣達標排放管理,減排揮發性有機物。

  治理汽修、餐飲等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污染。2020年底前,完成全市一、二、三類汽修企業噴漆污染標準化治理改造,核心區的汽修企業退出鈑金、噴漆工藝。每年對汽修企業執法檢查不低於3000家(次),按周對各區的執法檢查率、違法查處率進行排名、通報。自2019年1月起,實施更加嚴格的《餐飲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環保、食品藥品監管、工商、消防等部門對餐飲企業開展執法檢查,全年執法檢查量達到6萬家(次)以上,違法查處率與實際違法情況相匹配,並按周將查處結果反饋各區。將餐飲大氣污染物排放納入量化評級管理體系,一年內被處罰2次以上的餐飲企業,實施降級處理。同時,推廣高效油煙凈化設備,培育餐飲污染第三方治理市場。2019年制訂發佈城鎮污水處理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對産生的大氣污染物實施治理。

  (四)打好壓減燃煤收官戰

  統籌節能環保,優先用電,推進“煤改清潔能源”。到2020年,本市清潔優質能源比重提高到95%以上,基本解決燃煤污染。2018年底前,完成平原地區的450個村“煤改清潔能源”,同步開展農村住宅節能改造;完成平谷區、延慶區5座燃煤供熱中心的鍋爐清潔能源改造,基本實現全市平原地區“無煤化”。到2019年,制定科學有效的山區“煤改清潔能源”技術路線,破解採暖期長、溫差大等難題,並有序推進。

  鞏固“無煤化”治理成果。在實現“無煤化”的地區,建立健全清潔取暖設備的運維服務機制,確保安全、穩定運作。已實現農村散煤清潔能源替代的地區實施散煤禁售等措施,嚴防散煤復燒反彈。未改用清潔能源的村莊,全部使用優質煤。

  (五)積極應對空氣重污染

  在生態環境部的統籌指導下,修訂完善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細化工業、交通運輸、建設施工等領域的強制性應急減排措施,對工業企業實施“一廠一策”清單化管理,將應急減排措施落實到企業各工藝環節,量化細化應急減排比例。逐步建立同氣象條件、環境容量變化相適應的市、區、鄉鎮(街道)和企業的“3+1”應急響應體系,組織實施錯峰生産等減排措施。到2020年,重污染天數比2015年減少25%。

  七、堅決打好碧水攻堅戰

  編制實施碧水攻堅三年行動計劃,以“河長制”為統領,污染減排、生態擴容兩手發力,保“好水”、治“差水”,努力改善水環境品質。2018年底前,各區政府制訂水環境品質限期達標規劃並報市政府備案後,向社會公開。

  (一)嚴格水環境品質監測評價考核

  2018年底前,按流域建立覆蓋到鄉鎮(街道)的水環境品質監測評價考核體系;自2019年起,開始監測評價考核。2019年底前,各區結合實際,建立覆蓋到村(社區)的水環境品質監測評價考核體系,自2020年起,開始監測評價考核。在區級及以下河長考核體系中,提高水環境品質考核佔比。

  (二)保證飲用水安全

  嚴格管理飲用水源地。2018年底前,完成密雲水庫、懷柔水庫、京密引水渠、永定河門頭溝山峽段、房山拒馬河等5個區級以上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調整劃定工作,設立保護區邊界標誌。依法全面清理飲用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設,關閉或拆除一級保護區內與供水和保護水源無關的設施;嚴格控制二級保護區內污染物排放,2019年底前,全面拆除二級保護區內現有排污口、拆除或關閉工業企業,加強對其他人為污染水源行為的管控力度。採取圍網或綠化隔離等措施,建設水源地安全防護工程,2019年底前,實現一級保護區全封閉管理;對穿越保護區的區級以上道路橋梁,2018年底前,全部建成防撞護欄、事故導流槽和應急池。

  提高水源涵養水準。在密雲水庫、懷柔水庫等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上游地區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水源涵養林,有條件的集體流轉土地優先用於林地建設。

  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推進壓采地下水、增加地表水回補,努力涵養地下水源。嚴格實行地熱水、礦泉水等開採許可制度,超採區內禁止工農業生産及服務業新增取用地下水。開展地下水污染溯源專項調查和污染風險評估。2018年底前,完成加油站防滲漏改造。

  加強信息公開。定期監測、檢測、評估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供水單位供水、用戶水龍頭的水質狀況,並按季度向社會公開。

  提升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水準。開展鄉鎮級、村級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評估,完成農村供水設施改造。

  (三)打好黑臭水體殲滅戰和水環境治理攻堅戰

  全面完成黑臭水體整治。2018年底前,採取截流治污、再生水補給、濕地建設等措施,完成全市141條黑臭水體整治,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對已完成整治的黑臭水體,加強監控巡查,防止反彈,並繼續加大綜合治理力度。

  削減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對生活污水,實施第二個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動計劃,新建的污水處理廠須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運污水收集管網,加快雨污合流管網分流改造。到2020年,建成區和城鄉結合部的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污水全收集、全處理,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對生活污水處理廠産生的污泥,通過綜合處理、資源化等措施,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置。對城市面源污染,通過建設“海綿城市”,因地制宜採用滲、滯、蓄、凈、用、排相結合的方式,建設初期雨水集蓄系統,並減少垃圾、渣土清掃進雨水口等行為。對工業園區和工業園區以外的廢水排放企業,通過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或委託處理,實現工業廢水達標排放。2019年底前,全部解決工業廢水直排問題,力爭到2020年底前直排入河的污染源基本“清零”。

  建設水生態系統。實施水環境區域補償,運用“治、保、還、減、護”等措施,開展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和岸上岸下系統治理,實施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等河湖水系整治,促進河湖休養生息。採取再生水、雨洪水調度等措施,補給河湖生態用水,到2020年,全市河湖環境利用再生水達到9.7億立方米以上。因地制宜在河湖周邊建設生態緩衝帶,減少河道鋪裝硬化,在重要排水口下游、支流入幹流處等地建設人工濕地,逐步恢復河濱帶、庫濱帶自然生態系統,以及重點河流生態功能。

  建立水污染閉環執法機制。鄉鎮(街道)級河長每月至少巡查1次,村級河長每週至少巡查1次,將發現的污水直排入河、垃圾亂堆亂放等違法問題,移交給水務、城管執法、環保等部門,執法部門依法處理後將結果反饋至鄉鎮(街道)級河長、村級河長。水務、城管執法、環保等部門加強執法檢查,查處沿岸工業企業、餐飲、洗車、洗滌等行業污水直排偷排行為,以及污染物超標排放等行為。每月對各區的執法檢查情況進行排名、通報。

  (四)打好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攻堅戰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行動計劃。2018年,啟動實施主要道路沿線、旅遊區及其他重點場所周邊村莊的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市村莊的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深入開展“廁所革命”,到2020年,農村公共廁所基本達到等級標準、戶廁基本達到無害化要求。創建1500個左右垃圾分類示範村。

  基本解決農村地區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問題。2018年底前,按照“村選址、鎮審核、區審定”原則,先行完成全市農村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選址。制定農村污水處理排放標準,按照“一村一策”原則,因地制宜通過城帶村、鎮帶村、聯村、單村等方式,鼓勵用低功耗、低成本、低維護的生態辦法處理農村污水,鼓勵處理後的污水回用於林地、綠地。2018年底前,市水務、環保等部門制訂重點促進村水環境品質達標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機制,2019年起開始考核。

  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限養區域,鼓勵禁限養區內規模以下經營性畜禽養殖自願有序退出,水源保護區內現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一律關閉或搬遷。發展生態農業,鼓勵種植、養殖相結合,集中就地就近消納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推行測土配方施肥、生物物理防治病蟲害等技術,減少農藥化肥使用。到2020年,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設施配套率、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分別達到100%、80%;化肥、農藥使用量比2015年分別下降28%、15%。

  八、堅決打好凈土持久戰

  以耕地、污染地塊為重點,編制實施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強化預防、評估、風險管理和治理修復,讓市民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一)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

  嚴格保護耕地土壤環境。2018年底前,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詳查;2019年底前,編制完成農用地土壤環境品質分類清單,建立分類管理機制。對未受污染、輕微污染耕地劃定為優先保護耕地,實行嚴格保護,確保土壤環境品質不下降。對輕度、中度污染耕地,採取農藝調控、替代種植、輪作、間作等安全利用措施,降低農産品超標風險。嚴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嚴禁種植食用農産品。

  嚴格管控污染地塊。2020年底前,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詳查。完善污染地塊名錄管理和聯動監管制度,實施嚴格監管,鼓勵生態修復;確需二次開發利用的,必須嚴格用地性質改變、治理修復、規劃許可、施工許可等各環節的管理,必須先行評估、治理和修復,確保風險得到有效防控。加強對污染地塊治理、修復過程的監管,防止二次污染。

  (二)提高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準

  推進垃圾分類。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治理行動計劃,堅持“資源回收、乾濕分開”,建設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有序擴大垃圾分類覆蓋範圍。通過黨政機關率先實施垃圾強制分類和各區創建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力爭到2020年底,基本實現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全覆蓋,全市垃圾分類示範片區覆蓋率達到90%。

  提升垃圾集中處理處置能力。分片建設處理處置、綜合利用各類固體廢物的迴圈經濟産業園,建成一批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到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提高到99.8%以上,資源化率提高到60%;建設一批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同步配建廢水處理設施,日均處理能力達到0.25萬噸。糞便消納站糞液、餐廚垃圾處理廠廢水、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需達標,2019年底前,全市糞便運輸車輛全部加裝衛星定位裝置。嚴厲打擊非法傾倒生活垃圾滲濾液、糞便等行為。建成一批建築垃圾集中處理廠。逐步削減煤矸石、粉煤灰等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歷史堆存量,到2020年,綜合利用處置率達到95%。

  (三)著力防控危險廢物污染

  對工業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實施轉移聯單、經營許可等制度,完善收運體系,對産廢單位、集中處置單位嚴格監管。對規模小、分佈散、交通不便的醫療衛生機構産生的醫療廢物,由各區統籌安排收集、運輸。對廢機油和廢舊電瓶、實驗室廢液、廢棄熒光燈管等非工業源危險廢物,強化公共服務,建立健全分類收集、集中處置系統。按照公益性定位,立足本市自身解決,規劃建設一批醫療廢物等非工業源危險廢物集中處理處置設施,基本實現安全無害化處理處置。嚴厲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傾倒和利用處置等違法犯罪活動。禁止“洋垃圾”入境。加大對廢棄電器電子産品的回收、拆解力度,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置。

  九、切實維護首都生態環境安全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將生態環境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常態化地加強風險防控、過程管理,提高應急處置能力,有效防範和化解生態環境問題引發的風險。

  (一)嚴格核與輻射安全監管

  做好重大建設項目電磁輻射環境管理,強化對大型電磁輻射設施、高壓輸變電設施、行動通訊基站的電磁環境監測,開展電磁輻射科普宣傳,釋疑解惑。

  完善輻射安全監管體系,堅持預防式管理,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分行業、分風險等級,對放射源和射線裝置實施精細化管理。利用物聯網等科技手段,對高風險源的移動使用、運輸、安裝、銷售等活動進行全生命週期監管。開展核安全文化宣傳活動,建設“輻射安全規範單位”,提高涉源單位管理水準。深化軍民融合,實施城市放射性廢物庫改造升級工程,確保安全運作。及時收集、妥善處置廢舊放射源和放射性廢物。有序退出安全風險較高的核設施,加強核設施場外應急監測能力建設。

  (二)有效防範和處置突發環境事件

  開展環境安全隱患排查與整治行動,及時排查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涉氨、尾礦庫等領域的環境風險,建立環境風險源管理系統,實現“一源一檔”。加強環境風險源應急預案的備案管理,壓實主體責任。建立工業園區環境風險防控體系。完善全市環境應急指揮調度系統,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健全快速、高效的應急管理體系,提高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輻射反恐應急能力。將環境應急物資納入全市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提高綜合保障、整體救援能力。

  十、加快生態保護與修復

  堅持數量和品質並重、品質優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建設,塑造綠色生態空間,增強生態服務功能,儘早實現“山水相連、綠滿京華”。

  (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2018年公佈全市生態保護紅線。2019年底前,各區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2020年底前,完成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立法,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基本建立管控制度。市規劃國土部門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編制空間規劃的基礎,嚴格用途管制,2020年底前,退出不符合保護要求的單位、設施。市環保部門開展監測評估,監控新增開發活動,嚴厲查處不符合要求的各類活動。市園林綠化、水務、農業等部門承擔職責範圍內的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工作。各區及相關鄉鎮(街道)要履行好保護主體責任。

  (二)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體系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試點建設國家公園,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開展資源本底清查、統籌優化,健全保護制度和管理機構。實施生態保育工程,確保面積不減少、品質有改善。編制人為干擾負面清單,減少保護地內的人類活動。

  (三)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

  實施新一輪百萬畝造林、荒山綠化、生態公益林升級改造、封山育林等工程,全面建成第一道綠化隔離地區城市公園環,加強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郊野公園建設,構建喬灌草立體配置、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城市綠地體系,利用拆遷騰退地和城市邊角地,實現多元拓綠,提高林地、綠地總量,提升生態服務功能。到2020年,新增造林面積60萬畝,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0%,建成區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5平方米。

  (四)加強生態修復

  編制實施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分區分類開展受損生態系統修復,對生態嚴重退化地區實行封禁管理,穩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到2020年,完成全市500公頃廢棄礦山的治理修復。構建“一核、三橫、四縱”的濕地總體佈局,恢復濕地8000公頃,新增濕地3000公頃。

  (五)堅決查處破壞生態行為

  2018年底前,各區全面排查違法違規擠佔生態空間、破壞自然遺跡等行為,制訂治理和修復計劃並向社會公開。依託國家生態保護大數據及監控應用平臺,完善天地一體化遙感監控體系,提升自然生態保護監管效能。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十一、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新突破

  自覺落實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範區的功能定位,自覺加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污染聯防聯控聯治和生態環境共建,推動區域生態環境品質改善,著力擴大區域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

  (一)推動加強大氣污染聯防聯控

  建立大氣污染區域傳輸預警體系。推動實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治理規劃。配合完善空氣重污染統一預警分級、資訊發佈和應急聯動等機制。支援優化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産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發揮政策、技術優勢,推動提高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大氣污染治理水準。

  (二)推動加強水污染聯保聯治

  充分發揮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水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的作用,協同治理水污染、建設水生態、保護水環境。開展大清河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促進白洋淀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改善,支援河北雄安新區建設。推進永定河、泃河等跨界河流的水污染共治,完善京津冀水環境突發事件的應急聯動機制,共同改善跨境河流水質。

  (三)推動加強生態環境共建

  共同構建一南(京津保地區森林濕地大板塊)、一北(西北部生態涵養區)、一環(環首都國家公園和森林公園環)、多廊(重點生態廊道)的京津冀區域生態空間格局。

  (四)打造生態環境建設精品工程

  在籌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過程中,貫徹綠色辦奧理念,踐行奧林匹克2020議程,在涉奧場館規劃、建設、運作、處置等階段,全程實施包括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管理、能源利用和污染控制等可持續性管理。

  推動城市副中心、廊坊“北三縣”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行動,重點加強空氣重污染應急聯動、潮白河綜合治理,以及建設區域銜接的生態綠楔,共同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率先突破的示範區。

  十二、改革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體系

  強化問題導向,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質增效。

  (一)完善監管體系

  建立先進的監測預警體系。實施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方案、深化生態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品質方案,建設覆蓋全面、科學合理、天地一體、部門協同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網路體系,重點完善地表水環境品質、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系統,建成土壤環境品質監測網路。2018年底前,重點排污單位全部安裝自動線上監控設備並與環保部門聯網,提高對重點污染源的自動監測能力。開展全市生態環境狀況評估,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綜合監控平臺。建設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平臺,實現資訊共用。建設華北區域環境監測質控中心。加強對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的監督檢查,確保數據客觀、真實。

  構建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體系。按照國家要求,分批分步核發排污許可證,到2020年,實現國家排污許可管理名錄規定的行業“全覆蓋”。推進排污許可制與總量控制、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銜接融合,對持證單位實施全過程精細化管理,落實企業治污責任,強化證後監管。建立企業環境信用評級標準,納入社會信用體系,健全污染排放等資訊強制性披露、守信聯合激勵、失信聯合懲戒等制度。做好本市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各項工作。

  (二)完善經濟政策體系

  堅持財政投入與攻堅任務相匹配,建立常態化、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拓展生態環境保護投融資渠道。採用直接投資、投資補助、運營補貼等方式,建設運營治理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項目。發展綠色産品,完善對其研發生産、運輸配送、購買使用的財稅金融支援政策,對政府採購的通用類貨物、傢具、公務印刷和公務車維修等産品和服務,提高環保要求。落實國家對生態環保諮詢、製造、工程等産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推動將揮發性有機物納入徵稅範圍。

  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到2020年,對覆蓋空氣、森林、濕地、危險廢物異地處置等重點領域和生態保護紅線、生態涵養區等重點區域,實現補償標準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補償額度與生態保護績效相掛鉤。建立健全生態涵養區考核及綜合化補償機制,支援水資源保護、生態建設、污染治理、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運作等。

  發展綠色金融,編制綠色信貸産業目錄,設立綠色發展基金,加大對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節能環保企業的信貸支援,按照國家有關部署試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險。深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

  (三)完善法治體系

  建立綠色生産消費的法規規章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針對性強、可操作、能見效的地方生態環境法規體系。制訂實施危險廢物和移動源污染防治等法規,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加快環境噪聲、放射性污染防治等地方立法研究工作。

  完善節能環保標準體系。制(修)訂工業、第三産業、建築、公共機構等領域能耗限額標準;以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為重點,制(修)訂一批限值更為嚴格的污染排放標準、産品中揮發性有機物等特定物質含量限值標準,以及監測方法、技術規範等。

  加強生態環境執法檢查。健全生態環境綜合執法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公安機關的資訊共用、案情通報、案件移送等制度,完善證據移送標準,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有效銜接,依法加大行政處罰、刑事制裁力度。對排污者阻撓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機構依法執行公務的行為,由公安機關依法打擊處理。

  拓展生態環境保護訴求機制,支援社會公益組織提起環境訴訟。檢察機關加大環境公益訴訟力度。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依法開展磋商和訴訟。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執法裝備等能力建設,提供強制執行的必要條件和手段,提升執法的權威性、統一性。加強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和公安機關涉生態環境保護的專業辦案力量建設。

  (四)強化科技支撐

  開展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節能降碳、水資源保護,以及生態環境監測監管等領域的重大項目科技攻關。對涉及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開展前瞻性、基礎性和對策性研究。堅持政産學研用結合,著眼于提高監測監管等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提高科技支撐水準,建立智慧化環境管理體系。發揮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優勢,推動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加大節能減排技術、裝備産品的研發力度,試點、評估和推廣污染治理最佳適用技術,以科技創新提升精準治污能力。

  與有關國際組織和機構、友好城市等開展全方位交流合作,學習借鑒先進理念、科學技術和政策措施,共同探索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案,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水準。

  (五)構建社會行動體系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教育,納入全市義務教育、幹部教育和市民教育培訓體系,深入黨政機關、學校、社區、企業等,開展環境教育。加大環保公共設施開放力度,鼓勵企事業單位創建環境教育基地。創作一批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品,傳播生態環境科學知識、提升生態文明意識和科學素養。組織開展生態環境公益活動。全面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活動,以環境日等紀念日為契機開展社會宣傳,創新活動形式,豐富活動載體,提升活動品質,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加強宣傳引導,以解讀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政策措施、進展成效為切入點,以提升市民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落腳點,通過新聞發佈、媒體採訪、新媒體宣傳等途徑,以市民聽得懂、記得住、能行動的語言和形式,廣泛深入開展宣傳活動。依託一報(黨報)一台(電視臺)一網(政府官方網站)曝光突出環境問題、環境違法行為,報道整改進展、查處情況。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加強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公開,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項目及時主動公開。

  健全公眾參與制度,在行政許可聽證、法規規章制訂、重大規劃政策出臺等過程中,廣泛徵集意見。探索建立環保監督員隊伍,完善“12369”投訴舉報熱線等渠道,及時發現和報告違法排污行為等問題。通過普法、司法、執法,提高排污者守法意識,落實主體責任,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支援環保社會組織、環保志願者、高校環保社團等有序參與環境治理。開展“首都環境保護獎”評比表彰,表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品質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

  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新使命開啟新征程。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銳意進取、勇於擔當,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堅戰,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北京篇章不懈奮鬥。

分享:
相關政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