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解讀

市市場監管局解讀《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支援復工復産若干措施》

日期:2020-03-16 17:00    來源: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分享:
字號:        

  一、《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支援復工復産若干措施》的出臺背景是什麼?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切實加強疫情科學防控、有序做好企業復工復産工作的部署,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制定下發了《支援復工復産十條》(國市監綜〔2020〕30號)。為落實上述文件及市委、市政府關於我市復工復産工作的決策部署,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工作,市市場監管局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支援復工復産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努力解決我市企業復工復産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做到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

  二、《措施》主要從哪些方面對我市企業復工復産給予支援?

  《措施》是市市場監管局在對自身職責進行全面梳理並結合當前疫情防控工作實際的基礎上形成的,主要從推行網上辦理、實行告知承諾、建立應急綠色通道、延長許可有效期、加快標準轉換應用、審慎異常名錄管理、嚴查亂收費亂漲價、免除技術服務收費、強化幫扶指導工作等9個方面對我市企業復工復産給予支援,包括19項具體措施。其中,推行網上辦理、實行告知承諾等部分措施前期已對外公佈實施。

  三、《措施》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是推行網上辦理。在登記註冊業務方面,引導企業通過“e窗通”線上平臺、app辦理登記業務。大力推廣通過手機下載電子營業執照,會同相關部門引導企業使用電子營業執照網上辦理納稅、“五險一金”等業務,擴展電子營業執照應用覆蓋面。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為企業登記註冊提供單向或雙向寄遞服務。在行政許可方面,全面實行食品(含特殊食品)生産許可、食品經營許可、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廣告發佈登記及申請保健食品和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廣告審查網上辦理,通過採取網上審核、視頻傳輸、證書郵寄等舉措,實現審批“不見面”“零跑動”。

  二是實行告知承諾。試行市場主體登記告知承諾,遵循依法登記、自主申報、意思自治、信用承諾的原則,公開承諾制登記標準,市場主體對名稱、經營範圍、住所等登記事項實行自主申報。針對市場主體提交的章程、協議、決議等文件內容,不對其進行實質審查,根據申請人的申請和信用承諾辦理登記,即時通過。實行工業産品生産許可、食品經營許可、保健食品生産許可、低風險食品生産許可告知承諾。在企業做出信用承諾後,即時核發許可。

  三是建立應急綠色通道。對防疫物資生産經營企業行政審批推行“一站辦理”“一個環節”“一天領取”政策,並有針對性地提供“一企一策”服務,有條件的地區可通過整合營業執照發放、醫療器械生産經營備案許可等多頭事項,為具有生産經營能力的防疫物資企業開闢許可審批綠色通道,最大限度支援實現快速生産經營。

  四是延長許可有效期。對於疫情期間食品生産許可證、食品經營許可證、工業産品生産許可證、特種設備相關許可、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證書、計量標准考核證書、廣告審查文件等到期的,有效期延長至疫情解除後1至6個月。因受疫情影響暫時無法重新健康檢查的食品從業人員,其健康證明視為繼續有效。

  五是加快標準轉換應用。鼓勵企業、社會團體、科研院所、檢驗檢測機構等積極創制疫情防控、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為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供技術支撐。鼓勵社會團體組織制定疫情防控、復工復産相關團體標準,指導企業制定企業標準。

  六是審慎異常名錄管理。包括簡化信用修復流程、實施審慎列異兩個方面。

  七是嚴查亂收費亂漲價。嚴查各類涉及企業的亂收費行為,減輕企業復工復産負擔。嚴厲打擊哄抬口罩等防控物資和生活必需品價格、制售假劣藥品和醫用衛生材料等違法行為,維護防控物資生産所需機器設備、原輔材料市場價格秩序穩定。

  八是免除技術服務收費。對在京註冊的中小微企業實行停徵屬於行政事業性收費性質的特種設備檢驗費。疫情防控期間,對防控物資生産經營企業,市計量檢測科學研究院免收計量器具檢定校準費,市産品品質監督檢驗院免收産品品質檢驗檢測費,市標準化研究院對標準資訊查詢、標準時效性確認等提供免費諮詢。

  九是強化幫扶指導工作。加強産品品質、計量器具檢定校準、條碼辦理等品質技術服務幫扶。密切關注企業復工復産情況,全力做好“接訴即辦”工作,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復工復産中的實際問題。對在疫情防控期間履行社會責任有突出表現的企業良好資訊,可視情況在北京市企業信用資訊網集中予以公示。

  四、《措施》什麼時間起正式實施?

  《措施》自市市場監管局正式發文之日起實施(部分措施前期已實施),結束日期原則上為我市疫情結束時間(措施已經明確執行期的,按已規定的期限執行)。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