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技術風口做好教育協同

日期:2018-03-23 08:5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把握技術風口做好教育協同

  剛結束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建議,利用慕課技術促進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慕課即“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目的是推動知識和教育資源共用,目前國內已有460多所高校參與慕課建設,3200多門課程上線,規模還在不斷擴展中。

  教育協同是京津冀一體化的重要一環,四年來,三地在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方面不斷發力。北京師範大學任丘附屬學校等陸續開學,“京牌”“津牌”名校河北“分店”越開越多;河北千名中小學校長與骨幹教師赴京研修,“手拉手”項目日趨豐富……教育壁壘日漸破除,資源“洼地”日漸填平,效果業已顯現。但也需要看到,目前三地教育協同方式還較為傳統,資源跨地區“物理遷徙”居多,見效周期通常較長。而蓬勃發展的慕課所蘊含的“共用”價值無疑提醒我們,以技術為依託,教育協同還可以有更多元化、高效率的打開方式。

  一直以來,技術都是教育變革的重要推動力,從網路教室到數字校園,再到教育雲,教學品質不斷提升的同時,許多優質資源也插上了“共用”的翅膀。從教育扶貧中多地“同上一節課”實踐看,以網路技術打破地域障礙、彌合水準差異,不僅行得通,效果也不錯。尤其是,隨着視頻直播、VR、AR等數字技術愈發成熟,線下教學場景“移植”到線上會更容易,師生間遠端交流也會更真切。由此可見,“技術”這張牌,將是京津冀教育協同的突破口之一,理應用活、用好。

  教育改變命運,而科技正在改變教育。但揆諸現實,技術與教育的融合還有很多難題待解。一方面,二者“溝通”還不暢通。做教育的不懂技術,搞技術的又不太懂教育,這是一個突出問題。一些軟體公司、培訓機構也開發出了“互動線上教室”之類的産品,但效果遠不理想,而且它們大都是利益驅動,教育的公益屬性多少被弱化了。另一方面,與線上資源越來越多相對的是,課程品質參差不齊、使用率也不高。即使有一些優質內容,由於教學大綱、課程進度等不一致,生搬硬套也會造成“水土不服”。難題有待破解,京津冀尤其是北京,應當發揮教育與技術雙重優勢,力爭有所作為。

  時下,北京“數字學校”雲課堂已向天津和河北開放,這無疑是有益嘗試。如何線上上讓教育資源更有效共用,還需要對諸多問題進行細化研究。在這些前沿領域,不能只是逐利的企業“心潮澎湃”,京津冀相關部門及眾多學校也應當更加積極參與,多開展校校合作或校企合作,主動求新、求變,以技術紅利促進教育協同。(晁星)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