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山溝溝裏的綠色大文章

日期:2018-01-05 11:20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做好山溝溝裏的綠色大文章

  近日,京津冀生態文明溝域發展論壇舉行,三地有關部門、企業代表、熱心村民齊聚一堂,謀劃美麗鄉村建設和溝域經濟生態文明發展。這意味着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協同發展正在三地鄉村、山區邁開顯著步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京畿之地山川相連,西有太行,北有燕山,大大小小的溝域眾多。自然資源、生態産業各異的山溝溝們,正是有待發掘的潛力股。在這方面,北京已探索多年,開創了溝域經濟模式:以自然溝域為單元,發揮山林河湖、人文遺跡等資源特色,建設集旅游、林果花卉種植等於一體的生態溝域。古長城環繞、民俗建築錯落的歷史文化景區“古北水鎮”;叢林密布,鮮花滿山的景觀農業樣本“四季花海”;群山環繞,核桃、板栗、栗蘑遍坡的特色農業區“冰川綠谷”……這些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山谷”,在溝域經濟帶動下,發生了由表及裏的深刻變化,不僅成為了山區農民的“聚寶盆”,亦成為了城市居民的“大氧吧”。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妨用好溝域經濟這泓活水。近年來,在北京先行先試的示範帶動效應下,津冀也在建設特色溝域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總體而言尚未成體系,許多自然稟賦較好的山區還未打開局面,一些已經發展起來的,也或多或少面臨大同小異、缺乏特色的問題,産業模式過於依賴旅游反而導致了造血能力不足的困境。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已近四年,三地城市層面的協作已逐步深入深化,但還有很多山區、農村沒有跟上一體化的步伐。以溝域經濟為基礎的三地協作,無疑能讓更多村落參與其中,共用協同發展紅利。

  協同發展,綠色崛起,促進溝域良性發展,是三地共同的責任,也是建設環首都生態圈的題中應有之義。“九山半水半分田”,太行山區山多耕地少,之前人們向大山要耕地,種地種到“天邊邊”。但這不僅沒有解決貧困問題,反倒造成水土流失,生態惡化。現如今,山區村民靠休閒娛樂、林果花卉種植等綠色産業發家致富,一溝溝、一坡坡的綠色成了打開市場大門的“金鑰匙”。人們逐漸意識到,要想讓溝域經濟持續釋放紅利,就要切實保護好每一座山、每一片林、每一渠水。可以看出,三地溝域間的協同,既能為山區脫貧攻堅開闢新渠道,也能更好地挖掘其生態資源優勢,給協同發展注入綠色活力。

  溝域經濟是一個很好的協同樣本。我們期待更多類似的發展模式在三地實現有效對接,以釋放出更多的協同動能。(晁星)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