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北風光好 綠電耀冬奧
“我們監測的數據顯示,張家口賽區4座競賽場館的最大電力負荷,均在電力容量配置範圍之內,各類電力設備運作平穩可靠。”2月10日早晨8點,位於張家口賽區的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冬奧供電保障現場分指揮部,正在舉行每日例行調度會,分指揮部運作組負責人陳軍法説。
兌現“綠色”承諾,供應北京冬奧會3大賽區、26座場館的電能,全部是由張家口的風能、光能轉化而來的綠色能源,稱為“綠電”。
陳軍法介紹,一度綠電,能讓賽場上一個FOP照明燈桿亮40秒左右;能讓頒獎廣場的主舞臺亮22秒左右;能在冬奧村“全電廚房”裏,讓大廚炒2份美味菜品。
供應冬奧場館的“綠電”從何而來,又如何送達?距離張家口賽區約60公里的張北壩上草原,北風呼嘯,連綿起伏的山脊上,排布着不停轉動的白色風力發電機,一排排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建設在壩上草原的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範區,是服務清潔低碳奧運,支撐國家能源結構轉型的重大標誌性工程,是“綠電”的源頭所在。
據測算,張北的風推動2兆瓦的風機以額定速度,轉一圈需要3秒左右,大約可以發出2度電,發電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幾乎為零。
這些“綠電”是怎樣輸送到北京、張家口賽區場館的?“為了應對隨機性、波動性的問題,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建設投運了張北柔性直流工程。”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冬奧辦副主任雷為民説。
張北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線路全長666公里,是世界上首個匯集和輸送大規模風電、光伏、儲能、抽蓄等多種形態能源的四端柔性直流電網。正是靠它,來自張家口地區的綠色電力安全高效地輸送到北京和張家口,實現北京、張家口賽區場館100%綠色電能供應。
“綠電”跟隨張北柔性直流工程新建的中都、康巴諾爾、阜康和延慶4座換流站,順利到達北京,其中中都、康巴諾爾換流站為送電端,接入新能源,阜康站為調節端,接入抽水蓄能,延慶站為接受端,直接為冬奧會延慶賽區場館供電。
“為了讓‘綠電’供得上、送得出、用得好,冀北電力加大張家口地區主網架升級。”雷為民介紹,目前,崇禮冬奧核心區已形成500千伏多路通道、220千伏雙環網、110千伏雙鏈式、10千伏“雙環網+雙輻射”電網結構,綜合電網可靠性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冬奧場館裏還有很多用電項目,比如賽事計時計分、賽事轉播等,對電力的要求非常高。國家電網為此建成了冬奧電力運作保障指揮中心,將賽區的供電可靠性提高到99.999%,為歷屆冬奧會最高標準。
此外,“綠電”通過大電網輸送到賽區之後,還要經過一個重要的環節才能被真正應用起來,即“臨電工程”。臨時電力是冬奧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鍵的“最後一百米”。4座競賽場館、5座非競賽場館賽事用電和轉播用電,以及冬奧會賽事的大部分服務用房的用電,都需要臨時電力提供。
編制臨電設計方案十余版,繪製圖紙六百餘張,2021年6月21日,國網冀北電力開始臨時電力設施施工,歷時194天完工,有效保證了“綠電”安全高效送達到冬奧賽場每一個角落。(豐家衛 李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