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夢正圓 協同飛躍

日期:2020-02-27 09:2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冬夢正圓 協同飛躍

  “辦好2022年北京冬奧會,是我們對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的莊嚴承諾,也是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辦好北京冬奧會作出重要指示。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爬坡過坎,在京津冀大地留下一片蓬勃生機——北京西部的首鋼園區,滑雪大跳台中心主體工程已然竣工,昔日老工業基地變身冬奧比賽場;北京西北200公里的崇禮,跳台中心、運動員村的建設如火如荼……冬奧進入“北京時間”,北京即將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同時舉辦過夏奧會和冬奧會的城市。如同催化劑,冬奧不僅讓北京與張家口走得更近,更讓京冀協同發展實現飛躍。

  協同發力加快場館建設

  “快看,‘冰絲帶’飄起來了。”對家住奧林匹克公園附近的那和利來説,每天抬眼看看正在建設的國家速滑館成為了一種習慣。本世紀初,正是在父親那忠的帶領下,配合政府及時搬遷,他們洼裏鄉才成為今天的奧林匹克公園。如今,他與鄰居們正見證着又一次巨變。

  2019年12月31日下午,隨着最後一個屋面單元板塊吊裝就位,北京2022年冬奧會標誌性場館——國家速滑館實現封頂封圍。“冰絲帶”整體亮相,3360塊玻璃拼接出了外觀自然流暢的天壇形曲面,22根“冰絲帶”飄起來……

  與此同時,崇禮的太子城也正協同發力,2022年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的“三場一村”正拔地而起。燕山腳下,主體建築靈感來自於中國傳統飾物“如意”的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從跳臺環形頂端到剖面線形和底部看臺,如同一柄“雪如意”完美展現。與之相呼應的“冰玉環”平均高度為8米,連接各個場館,賽時便於觀眾穿梭於場館間。

  京冀協同發力,冬奧場館建設熱火朝天。目前,國家游泳館水立方完成了水與冰的轉換,舉辦了青少年冰壺比賽;首鋼滑雪大跳台中心主體工程已經完工,舉辦了國際雪聯世界盃比賽;北京冬奧村、首體短道速滑訓練館等場館建設進展順利;國家體育館、首都體育館等改造工程也正在有序進行。延慶賽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等新建場館正在抓緊進行賽道及相關工程施工作業,7.9公里的綜合管廊隧道已全線貫通。張家口賽區的76個冬奧項目已完工36個,其餘40個項目全部達到計劃進度要求。

  場館建設是冬奧籌辦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場館建設是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重中之重。要堅持奧運標準,倒排工期,有序推進場館新建、改造和重大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按期保質完工並投入使用。冬奧會所有新建和改造場館將按照總體建設計劃高標準、高品質交付賽事使用,大部分競賽場館將在2020年達到測試賽要求,具備舉辦北京冬奧會測試賽的條件。

  在過去的一年中,人們對冬奧的熱情更加高漲。2019年元旦,5000多人聚集在北京國家奧林匹克中心廣場喜迎新年,“相約2022”冰雪文化節開啟;1月24日,北京日報、北京晚報與北京冬奧組委聯合推出冬奧專版,國際奧會主席巴赫發來賀電;9月發佈的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上市銷售便火爆;12月,北京市民首次在首鋼園區觀看了單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臺世界盃比賽……

  北京奧運會建設的玲瓏塔搭載了冬奧會倒計時裝置,時刻提醒着人們冬奧腳步的臨近。2020年2月4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迎來倒計時兩周年,冬奧進入“北京時間”。那一天,國際奧會主席巴赫給北京打出滿分。

  一條高鐵線拉動冰雪産業

  2019年12月30日8時30分,G8811次列車從北京北站緩緩駛出,這是世界首條智慧高鐵——京張高鐵的首發車。京張高鐵全程174公里,起點位於北京北站,出站270米後,從地上“鑽”入地下,通過清華園隧道一路向北,穿越長城,跨越水庫,最終抵達2022年北京冬奧會另一舉辦地張家口。這趟“雪國列車”最高時速可達350公里,從北京到張家口只需47分鐘,到崇禮太子城的運作時間為1小時04分。

  京張高鐵的通車,將冬奧核心區崇禮太子城納入了北京一小時生活圈,冬奧建設者、游客和崇禮本地居民都能享受到其中的便利。

  一月初的一天,汪語盈和姐姐背着雪板來到北京北站,準備乘坐早上8時30分的G8811次列車到崇禮滑雪。1小時04分鐘之後,她們到達崇禮高鐵站。“有了高鐵真方便!”

  京張高鐵開通第一週,到崇禮滑雪的游客已達4.7萬餘人次,游客總數超過9萬人次。距高鐵站最近的太舞滑雪場對客流變化十分敏感,雪場常務副總裁李永太介紹,京張高鐵開通後,客流增加了30%,周六日的接駁客人每天達到約600人次。“當日往返的日滑客可以乘坐第一班高鐵來,最後一班高鐵走,踏踏實實玩5個小時。而以前他們開車來,花在路上的時間最少就需要六七個小時。”李永太説。

  北歐滑雪者青睞的BLIZ眼鏡和頭盔、全球排名前二的天冰和蘇法格造雪機……一個個世界級冰雪運動品牌和充滿科技感的冰雪産業項目,讓張家口高新區冰雪裝備産業園充滿“高大上”的氣息。“我們按照‘邊規劃建設,邊招商引資’的工作思路,對産業園進行建設,目前已經簽約34家企業。同時注重加強服務,出臺了一系列招商優惠政策。”在産業園區臨時展示廳內,張家口市高新區管委會主管副主任白建海介紹説。

  近年來,張家口市緊緊抓住冬奧機遇,在大力發展冰雪運動的同時,立足本地裝備製造産業的良好基礎,積極發展冰雪裝備製造産業,催熱“冰雪經濟”。張家口市高新區已累計簽約項目34個,註冊公司30家。其中,法國MND索道項目、蘇法格造雪機項目、M3滑雪板項目、瑞士BMF索道項目已落地投産,清投智慧滑雪機項目設備已進場。

  “25.1萬平方米的園區,企業全部入駐後,將為本地提供一兩萬個就業崗位。我們的目標是冰雪裝備年産值達到20億元,終極目標是打造中國冰雪裝備産業的交易中心、研發中心及製造中心,讓冰雪産業在張家口落地生根!”白建海信心十足。

  公共服務創新合作模式

  倘若不是冬奧會,崇禮或許仍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壩上小城。京張高鐵的開通,也給了崇禮千載難逢的機會。

  楊渝平是北醫三院運動創傷領域的專家,北醫三院建立崇禮院區後,他任崇禮院區副院長,也開啟了“雙城生活”,高鐵的開通,他和同事們往返兩地變得更加便利。

  北醫三院崇禮院區是距冬奧賽場最近的醫院,目前的主要任務是幫助當地提升醫療水準,“最終要確保從頭到腳的運動損傷都能醫治,因為滑雪可能會損傷到全身各個部位。因此,我們希望運動員在比賽中出了任何損傷,在崇禮院區都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楊渝平和同事們在這裡每週定期出門診,慕名而來的當地患者越來越多。他笑着説:“現在崇禮院區在當地越來越有名,好多人都知道崇禮有了家北京來的三甲醫院。”

  張家口市衛健委負責人表示,4年間,北京62家醫院與張家口市48家公立醫院展開了64項合作,超過10萬人就地解決了看病問題。兩地醫院間的合作也由定期派專家出診、手術,發展到共建科室等深層次合作。北京天壇醫院與張家口市第一醫院合作,成功打造出可複製推廣的“天壇模式”,加速了合作醫院的發展,減輕了患者的就醫負擔。張家口市第四醫院與北京同仁醫院合作共建角膜病科、眼外傷科、耳科、頭頸外科4個獨立的二級專業科室,嘗試利益共用的“同仁模式”,進一步加強合作的緊密性和持續性。

  冬奧賽場,也是教育幫扶賽場。“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句話,在景山學校崇禮分校意義非同一般。北京市挂職幹部陳宗剛表示,將北京優質教育資源引入崇禮,提升當地教育水準,不僅是京冀教育合作的重要成果,而且能為辦好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奧會添彩。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當冬奧會與國家戰略同步、與全民健身共振,籌辦工作向前邁進的每一步都堅實有力。以冬奧會為契機,“三億人上冰雪”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京張兩座城市的共鳴,一個區域的福祉,億萬人民的嚮往,或許便是冬奧會對協同發展中的京津冀之意義所在,對奮進中的中國之意義所在。(李如意 吳東)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