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紀事》分享科學家的故事

日期:2021-04-22 10:3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講述新中國第一代科學家的故事
  • 講述新中國第一代科學家的故事

原標題:《中關村紀事》分享會:講述新中國第一代科學家的故事

圖為柳懷祖、邊東子現場與讀者分享中關村特樓的故事。 (秦擎 攝)

圖為柳懷祖、邊東子現場與讀者分享中關村特樓的故事。 (秦擎 攝

  錢學森的兒子、女兒剛跟着父母回國時,看著加熱後冒熱氣的牛奶竟然不認識,因為他們在國外只喝涼牛奶;我國地磁學奠基人陸宗器吃飯時,會給兒女出雞兔同籠等有趣的數學題;氣象學家趙九章每天早上會給賴床的孩子講一段《西游記》……在第26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中關村紀事》作者分享會暨圖書籤售活動昨天在鐘書閣北京融科店舉行。該書作者柳懷祖、邊東子等曾經居住在中關村特樓裏的科學家後代,現場分享了新中國第一代科學家的生活往事。

  在中國科學院中關村宿舍裏,有三棟歷史悠久的灰磚樓,分別是中關村街道科源社區13、14、15號樓,當年被稱為“特級專家樓”,簡稱“中關村特樓”。錢學森、趙忠堯、錢三強、貝時璋、童第周、趙九章、郭永懷、顧準……1950年代中期,一大批新中國近現代學科的創建者和奠基人、學界泰斗匯聚於此。

  有感於老一輩科學家的家國情懷,2011年,《中關村回憶》一書出版,集合了28位當年住在特樓裏的科學家後代所寫的回憶文章,該書産生了廣泛影響。10年後,隨着新的資料的出現,編者又對該書進行修訂和補充,2021年1月,《中關村紀事》出版。

  《中關村紀事》以中關村特樓門牌號為順序,記錄了37位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代科學家工作、生活中鮮為人知的故事,真實、全面展現了特樓科學家的生活和他們滿腔熱血、精忠報國的故事。書的最後還梳理出當年中關村特樓的居住示意圖及所有在此居住過的老科學家的生平簡歷。

  “我覺得,老一代科學家的初心就是振興中華。他們當年放棄國外優越的科研、生活條件,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甘於過清貧的生活,支撐他們的理想信念就是振興中華。”化學家柳大綱之子柳懷祖説。老一代科學家在治學上非常嚴謹,當年沒聽説過一起學術造假事件,在生活上樸實無華,和普通人一樣去菜市場排隊買菜、去門口拿空奶瓶換牛奶。何澤慧先生平日戴着一副套袖,會客時把套袖摘了就算是換新衣服了,對名利他們從不計較,其中有幾位學術大家並不是院士,他們也不爭不搶。這些,都值得今天的科研工作者和全社會學習、傳承。(於麗爽)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