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八十年代》2020年12月在隆福寺更讀書社舉行線下分享會。北京畫家老葛用細膩的筆觸畫出了自己滿滿的童年回憶,伴隨着他生動的講述,那些在記憶中褪色的純真年代又變得觸手可及。
老葛1979年出生,從小跟着奶奶住在後海南沿兒18號的小院裏。2014年,在國企工作的老葛常常利用午休時間騎車去後海轉悠,看到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已經變成了酒吧街,難免觸景生情。他怕記憶慢慢淡忘,就想把童年的奶奶家畫出來。誰知,這一畫就停不下來,從家裏的擺設到衚同生活,從鐵皮玩具到老物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生活場景在他的筆下一點點變得清晰起來。
為了全身心投入創作,也為了給即將踏入不惑之年的自己做個總結,老葛“一咬牙、一跺腳”,從單位辭職了。從2017年8月開始,他踏踏實實畫了兩年多,100多幅作品最終串聯起這本《漫步八十年代》。
和很多畫老北京的書不同,老葛不願意只畫衚同、四合院這些建築,他想畫出衚同裏的人間煙火氣;他更不願意畫烤鴨、豆汁兒這些符號化的北京元素,而是希望還原一代人真實的生活印記。老葛的畫筆落在細處,文字也只講述個人的體驗和觀察,鄰里間的寒暄、養魚栽花的竅門、玩具的內部構造、爆米花的原理……衣食住行、花鳥魚蟲,無所不包。
“圖解是這本書最大的特色,也是最費時間的部分。”老葛在書中用“圖解”的方式畫出了四輪小竹車的結構、糖油餅的製作過程、跳房子游戲的詳細玩法,甚至北京金魚的解剖圖。“我希望通過詳細的圖解讓今天的讀者,特別是00後、10後的小讀者,也能了解父輩的生活。”為了精準圖解每一樣老物件,他查閱了大量資料,“比如畫鳥籠子的器型,光查資料就用了一個禮拜,儘量做到正確。”
分享會上,老葛從背包裏變戲法似地掏出了塑膠娃娃不倒翁、鐵皮玩具宇宙電視車、1988年的兒童雜誌《學與玩》……讓現場讀者大呼懷舊、有趣。“我從初中開始就喜歡逛潘家園,陸續淘了很多老物件。”
在他看來,這些老物件身上不僅寄託了大家的情懷,更見證了中國人生活的變化,而且在今天看來依然有一種高級的、有中國特色的設計感。“書裏有幾頁是專門留給‘美術字’的,那時候的字體設計能直接體現出書的內容氣質,特別耐看、素凈、講究,比現在的電腦字體更有感覺。”
《漫步八十年代》的封面定格在銀錠橋邊,拉煤的、買糖葫蘆的、剃頭的、讀報的……黑白畫面中,只有小推車上的糖葫蘆紅得閃閃發亮。“這就是我回憶童年時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場景。”老葛認為,現在人們懷念八十年代,其實更多的是懷念那種有溫度的人情味兒,“那時候人與人交往非常簡單,各家物質差距也不大,還擁有很多集體回憶,比如在院子裏一起看女排比賽轉播。”(李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