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古塔下的書店尋四九城的記憶

日期:2018-04-25 09:01    來源:北京晨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逛古塔下的書店尋四九城的記憶

  

  

  

  在人聲鼎沸的西四大街上,有一座古塔十分引人注目,名叫萬松老人塔。該塔始建於元代,現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古塔下面有一座四合院,這裡正是西城區文委利用文物保護的理念創辦的全國首家特色閱讀空間——正陽書局“磚”讀空間。4月23日正逢第二十三屆世界讀書日,也恰好是正陽書局進駐萬松老人塔院的第四個年頭,書店的誕生源於80後北京小夥兒崔勇對京城的熱愛,店中所有陳列的圖書也都跟北京歷史文化相關,正因如此,正陽書局成為了唯一一家專營北京歷史文獻的特色書店。四年間,院中的石榴、海棠從細苗成長粗壯,書店從寒冬走到繁榮,崔勇欣慰地説:“來這裡的讀者都有着一個共同的閱讀習慣,那就是,找老北京相關圖書就奔西四萬松老人塔。”

  

  獨特地理位置 一座山門隔市井

  

  從西四地鐵站西南口往南步行約百米,在馬路右手邊就能看到一座古塔,名叫萬松老人塔。這座古塔是金元時期的高僧萬松老人的葬骨塔,至今已有800多年曆史。而崔勇可謂是這座塔的第二位守塔人。步入小院,京味文化映入眼簾,書房裏讀者可以找到古籍善本、古舊期刊、金石拓片、輿圖老照片,還有單據、文契、票證,所有和北京有關係的紙質文獻。“一座山門隔市井,書局一廂供先人。”崔勇介紹稱,這是一位讀者送給正陽書局的評價,“北京人有句老話,‘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這句話説的就是北京民居宅院的人文景觀。”崔勇説,他想通過還原原汁原味的京城生活環境,讓大家更深入地解讀北京。同樣,正陽書局的得名也正是取自北京城門九門之首的正陽門。

  

  非典型性經營 想看想借隨您便

  

  如果沒留意“正陽書局”的招牌就走進院中,不少人會覺得這裡像個民俗展覽館,因為院裏擺着門板等老物件,還有滿院子關於北京城門的照片展覽。正陽書局“磚”讀空間的經營打破了傳統實體書店和公共圖書館的運營模式,介於二者之間,“舉個例子,有很多研究北京歷史文化的學者,他們寫篇論文需要翻閱大量的史料,這種查閱沒必要買。相反,很多對北京歷史文化感興趣的老北京讀者,他們一定要買本書留個念想。”

  

  書店的閱讀空間全部古香古色,屋內的木椅,院裏的長凳、茶座、門墩上都坐著沉浸在墨香中的讀者。對於如今不少把老衚同改造成現代化的形式去吸引顧客的做法,崔勇無奈地搖了搖頭,“很多時候,大家看不到真正北京衚同四合院是什麼樣了,我們希望犧牲這部分利益,引導大家對北京歷史文化的一個正確的認識。”

  

  反常態閱讀 不讓打折還送書

  

  院裏的南北房裏分別收藏着數萬冊關於北京文史的書籍,屋門、院內未設防盜器,讀者可以在院中閱讀或直接結賬。“沒人跟着您,我們相信讀者。”崔勇笑着稱,正相反,來正陽書局的讀者還很“反常”。“有讀者買了兩千多塊錢的書,不讓打折,結完賬還都擱這了,説誰想看誰看。”崔勇欣慰地説,其實這些讀者不是來炫富的,大家就是希望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北京歷史文化的支援。

  

  很多人問過崔勇,正陽書局的讀者分佈是什麼樣的。崔勇坦言,很難回答,只能説上有老下有小。不過近年來,他發現年輕的讀者越來越多,關注傳統文化成了趨勢。另外,以前喜歡北京歷史文獻的大多是北京人,如今來買書的外地人也越來越多。崔勇稱,北京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有來自五洲四海的友人被北京文化魅力感染,希望通過閱讀來了解北京。

  

  正陽文庫出版 存文獻傳京韻

  

  崔勇感慨,正陽書局是2009年創辦的,當時很多實體書店都由於房租升高、人力成本增加而紛紛倒閉。我們正是在2014年西城區政府的幫扶下走到了今天,政府免去了院子的房租,卸下了書店肩上很大負擔。正陽書局把省下來的經費投入到正陽文庫的出版工作中。4月23日,在西城區政府、西城區文委的支援下,出版了正陽文庫。正陽文庫是一部記述北京歷史文化的系列叢書,填補了很多歷史記載上的空白。崔勇也希望經過今後的努力,構建出一個比較完整的北京學知識體系。

  

  此外,正陽書局“磚”讀空間還用不同形式的公共文化活動讓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除了目前院中將喜仁龍《北京的城門和城墻》一書中照片數字化列印出來進行的展覽外,此前還舉辦過北京的航拍影像,刻在大門上的家風美術作品展等。“雖然這院子不大,但已經是北京的文化地標了。”崔勇説。(郭丹)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