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點
1)祭壇:
祭壇方四丈,高四尺六寸。壇面鋪設白色琉璃,代表月亮,與日壇祭壇的紅色琉璃相對。祭壇東、南、西、北四方各設白石階六級。祭壇周圍有壝墻,方形,周長九十四丈七尺,高八尺,厚二尺二寸。壝墻四面各開欞星門一座。正東之欞星門為三門六柱,西、南、北三門則均為一門二柱,柱和楣閾為白石制。扉皆為朱欞。1960年代,祭壇被拆除,並於1966年建起央視發射塔臺。發射塔高180米,為央視備用發射塔,至今仍然佔據壇址,央視方面以遷移前必須先建好新的備用塔為由,拖延遷出,使祭壇無法得到重建。壝墻內還有籃球場、辦公室等現代建築。欞星門和小部分壝墻尚存,但都已殘破。
2)祭器庫、樂器庫:
祭器庫和樂器庫分別為存放祭月時使用的祭器和樂器的倉庫。兩庫位於壝墻南門外,坐南朝北,各三間,祭器庫在西,樂器庫在東,建築彼此聯檐通脊。目前仍被發射臺佔用。
3)神庫、神廚、井亭:
神庫是平時安奉夜明神位之地,神廚則是祭祀前準備祭祀貢品的場所。井亭內可以汲水。月壇的神庫、神廚、井亭、宰牲亭位於壇垣內西南隅的兩個院落中。北側院落為神庫和神廚及井亭:神庫三間,坐西向東;神廚三間,坐南向北,均為一齣三級陛階;井亭北向,四面閒以朱欞;院落有墻垣一重,向東開一門。該院落和宰牲亭院落之間還有角門相連。這兩個院落也被佔用,無法修復和開放參觀。
4)宰牲亭:
宰牲亭用於宰殺、清洗祭祀的太牢(牛、羊、豬)。宰牲亭自成一院落,位於神庫、神廚、井亭院落南側。院落內有宰牲亭三間,坐西向東,院落墻垣一重,門亦東向。
5)鐘樓:
鐘樓兩層,綠琉璃筒瓦歇山頂,檐下彩繪旋子彩畫。通過內部的木柵券門可登上二層。二層原有一尊鑄造於明代的黃銅大鐘,高3米、重2噸余,後來移至大鐘寺保存。現在鐘樓內的大鐘是按照原來大鐘的形制專門定做的。
6)具服殿:
具服殿是皇帝祭月更衣、休息的場所。正殿三間,坐北朝南,綠琉璃筒瓦歇山頂,檐下鬥栱,梁枋施金鳳和璽彩畫,正中懸“具服殿”匾;殿內有清高宗“典崇郊坎”禦額,且有對聯曰:“西兌齋心陳白琥,大田發咏慶黃雲。”左右配殿各三間,殿頂覆黑琉璃瓦綠剪邊,梁枋施旋子彩畫。外設宮墻,形成院落,南開三座宮門。具服殿院落長期被西城區勞動局下屬的職介中心佔據,2006年方才遷出。隨後具服殿得到修繕,並重新懸挂上保存的原匾。
據記載,月壇的內壇墻在清乾隆年間曾進行過全面的修繕和改建,達到“周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二面磚砌, 二進,青瓦,綠緣”的規模。後來東、南、北側的壇墻都被拆毀,西側也因單位及居民佔用而遭破壞。月壇公園一直以鐵柵欄作為園墻。2004年開始的改造重建了壇墻的絕大部分,重建的壇墻高5米,全長達580米,總共由15萬塊用傳統工藝製成的二重樣城磚槽實砌而成。在施工過程中,考古專家還在西側壇墻上發現了一段明代壇墻遺存。當時的壇墻結構是夯土墻芯,外面一層包磚。施工人員將這段土墻址用玻璃框保護在新建的壇墻內,以供游人參觀。
7)天門:
東天門和北天門均為三券門式,通面闊22米,進深4.50米。朱紅墻壁,歇山調大脊,單檐綠琉璃筒瓦,檐下彩繪旋子彩畫。磚砌拔券門,木門飾九橫九縱門釘。北天門外原有照壁一座,東側原有東角門一座。東天門外正東原有柵欄門三座,照壁一座。現兩座天門已經修繕完畢,但東天門的券門已改為方門。
8)光恒街:
光恒街位於北天門東北,東天門北。街北原有牌坊,稱禮神坊,清朝時易名“光恒坊”,坊前界以朱柵。該牌坊於1953年被拆除。光恒街中心為甬路,該路由光恒街向南,然後西折,再向南達北天門,和門內的神路相接。
2、祭祀的傳説
位於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外的月壇,又名夕月壇,建於明嘉靖九年,是北京著名的五壇八廟之一,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月神的地方。祭祀月神並非明清才有,至少秦始皇時代就有,《史記·封禪書》中記載,秦始皇東游海上,祭祀的有名山大川和八神,八神中的第六為“月主,祠之萊山”,即齊國北部,渤海之濱,這種祭祀的方式其實是秦始皇採用了齊國人的建議,後代皇帝也就沿襲下來,但保留下來比較有規模的月壇,大概就剩北京的一座了。
明清時代,秋分亥時在月壇舉行祭祀,主祭夜明之神,配祭二十八星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及周天星辰。古人對月的觀察十分細緻,名字的意義都很深刻:每月最後一天為晦,第一天為朔。弦是月一半時的名字,月滿則為望,日在東,月在西,遙遙相望的意思。傳説中月亮車的駕駛員就叫望舒,也名纖阿。歷史上所有的皇家月壇都無月下老人一席之地,但月壇公園則與現代人們的婚姻密切相關。
3、月壇的神話
月老的傳説起源於唐傳奇。一個叫韋固的大齡青年,找對象十年沒有結果,到處相親。有一天,在宋城一個旅店裏,意外遇到了專司人間婚姻的月下老人。韋固向老人探問所檢何書,老人説天下的婚牘,向老人探問囊中赤繩,老人説用來係夫妻的腳,即使冤仇或異域,此繩一係,必然走到一起,韋固向老人探問自己的婚姻前景,老人告訴他還早着呢,“你的妻子現在才三歲”。韋固問老人妻子此時在何處,月下老人説就是瞎眼陳婆的女兒。韋固和月老一同去到陳婆那裏,一看那小女孩醜陋不堪,大怒道:“我殺了她行不行?”月老説:“此女命中註定要因你而享富貴,怎麼殺的了啊?”説罷就不見了。韋固回家命家奴帶刀入市,去將陳婆的女兒殺死。此後過了十幾年,韋固多方求親,始終無法成功。直到他做了相州參軍,相州刺史王泰十分欣賞他,就將女兒嫁給了他。妻子容色華麗,韋固覺得幸福極了。只是妻子眉間總是貼着一個花飾,連洗澡時都不肯拿下來,韋固感到奇怪,問其原因,妻子乃痛説家史:她本是官員之女,父親死在任上,母親兄長不久也都去世,她由乳母陳婆帶大。三歲時曾被狂徒在眉心刺了一刀,幸好未死,眉心留下了刀疤,所以用花飾遮掩。後來她叔叔做了官,認她做了女兒。韋固聽了感嘆不已,告訴妻子,那狂徒就是自己指使。因為他將事情原原本本講給妻子聽,也就得到了諒解。
月下老人祠應屬河南的最正統,這位喜興的神祈並沒有進入皇帝祭祀的名單。由明清皇家祭祀的月壇,還有一個咏月的故事:一天晚上,朱元璋祖孫三代賞月,朱元璋讓兒孫作詩。太子云:“昨夜嚴灘失釣鉤,何人移上碧雲頭?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遍九州。”長孫吟道:“誰將玉指甲,掐破碧天痕,影落江湖裏,蛟龍未敢吞。”朱元璋覺得“未得團圓”和“影落江湖”都不是吉兆,果然懿文太子死在朱元璋之前,建文帝沒有保住皇帝的寶座,流落江湖,不知所終。月地的碑刻中沒有收錄這兩首詩,可能是傳言不可盡信吧。著名詩人蘇東坡,在他的《次韻蔣穎叔扈從景靈宮》中説:“道人幽夢曉初還,已覺笙簫下月壇。風伯前驅清宿霧,祝融驂乘破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