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
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佔地二百餘畝,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天花板及廊柱皆貼赤金花,製作精細,裝飾豪華。太廟是皇帝舉行祭祖典禮的地方,大殿兩側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着歷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異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後的中殿和後殿都是黃琉璃瓦廡殿頂的九間大殿,中殿稱寢殿,後殿稱祧廟。此外還有神廚、神庫、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築。太廟以古柏著稱,樹齡多高達數百年,千姿百態,蒼勁古拙。辛亥革命以後,太廟一度仍歸清室所有,1924年辟為和平公園,1950年改為現名“勞動人民文化宮”。1988年1月太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景觀
總體佈局:太廟的主體建築為三大殿,大殿對面是大戟門。太廟平面圖大戟門外是玉帶河與金水橋,橋北面東、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橋南面為神廚與神庫。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門,門外的東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太廟的正門:設於天安門內禦路東側,稱太廟街門,是皇帝祭祀太廟時所走之門。該門與天安門內禦路西側社稷壇門相對稱。太廟的正門在對外開放後,改設為長安街上現勞動人民文化宮的正門。五彩琉璃門:是祭殿的正門,此門得名於五彩琉璃的裝飾。門內為玉帶河及金水橋,其作用和名稱與紫禁城之內的金水橋相同。大戟門:此門得名於門內外曾陳列有八個戟架,每個戟架上陳戟15枝,共陳戟120枝。大戟門有五個開間,當中三間均為前後三齣陛,中階九級,左右則各七級。門外東間有一座小金殿,專供皇帝祭祀時更衣盥洗所用。燎爐:大戟門內稍東與西南方各有一座黃磚燎爐,是專門為焚燒祝帛而設。
3、主殿
前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這裡是皇帝舉行大祀之處。前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嘉靖十五年因更改廟制而略作修改,嘉靖二十年遭雷擊焚燬,嘉靖二十四年復建。明末清初遭受殘損,但主體木構架保存較為完好,仍為嘉靖原構,清順治年間修復。大殿十一楹,深四楹,重檐列脊,殿額有滿漢文對照的“太廟”。殿外的三重臺基用漢白玉石欄環繞,月臺禦道正面依次刻有龍文石、獅紋石和海獸石。殿內的大梁為沉香木,其餘用金絲榆木;地鋪“金磚”;天花板及四柱,均貼有赤金葉。殿內原供奉木製金漆的神座,帝座雕龍,后座雕風。座前陳放有供品、香案和銅爐等。兩側的配殿設皇族和功臣的牌位。中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 寬九楹,深四楹,通過石露臺連接前殿,殿外的石階下左右各有二個石燈。殿內正中室供太祖,其餘各祖分供於各夾室。神龕之外陳列着與神牌數目相同的帝後神椅,對於皇后的祭祀,明代僅供原配,清代兼祀繼配。又名中殿,供奉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始建於1420年,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面闊九間(長62.31米),進深四間(寬20.54米),殿內祖宗牌位同堂異室。各夾室內陳設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牌位立於褥上,象徵祖宗起居安寢。清未供奉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玄燁、胤禛、弘歷等十一代帝後的牌位。每逢祭典前一天,將牌位移至享殿安放,祭畢奉回。後殿,又名祧廟,永樂初建太廟時未設,弘治四年添建。 四週圍以紅墻,有門五楹,殿九楹。殿外石階中刻龍紋石,殿內供清朝立國前被追封的帝後神牌。又稱祧殿,存放祭祀用品的地方,如今早已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