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普新動線 走進北京動物園,體驗自然與科技的完美融合
2022年8月份啟動的西城區科普新動線活動,已帶領大家走訪了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北京郭守敬紀念館、普天德勝科技孵化器以及北京天文館。這次,北京市西城區科學技術協會的何潤玖帶大家走進北京動物園探索動物世界的奧秘。
北京動物園負責科普教育的主管副園長張成林介紹,北京動物園始建於西元1906年,是中國開放最早的動物園。佔地約80.05公頃,目前飼養和展出的動物有430余種、5000余只,還有198種植物和十余處文物古建,每年接待游客900多萬,是動物園中的全國文保單位和科普先進單位。
參觀北京動物園這麼大的園區,這麼多種動物,應該從哪看起比較合適呢?張成林對着地圖拿出手機指出:北京動物園依託導航技術,推出了“智游北京動物園”科普導賞系統,有兩條智慧“導游”路線,可以引導游客以最合理的路線進行參觀。這樣,既能看到最多的動物物種,也能減少重復走路的現象。操作很簡單,打開北京動物園微信公眾號,進入“智游北京動物園”科普導賞系統,裏面有兩條游線。第一條“明星動物”線路,自正門進入,沿着動物園東部游線,能觀賞到大熊貓、北極熊、象等16種高人氣動物;第二條“鳥喙與智慧”線路,自水禽湖南岸開始,向西游覽,可以帶觀眾去認識各種各樣鳥的喙。
導航線路圖
張成林介紹,來了動物園,大熊貓基本是每個觀眾的必選參觀對象,因此大熊貓館是北京動物園最具人氣的場館之一,自1955年開始展出大熊貓,現在對外展出10隻大熊貓。現在看到的是大熊貓雙胞胎萌寶萌玉姐妹花,它們是2018年5月23日出生,今年還不到5歲。大熊貓生雙胞胎的概率很高,但是在野外,很少會看見大熊貓媽媽同時養育兩個孩子。北京動物園飼養大熊貓60多年來,研究解決了大熊貓飼養難題、發情難題、繁殖難題、成活難題,取得了七項“世界第一”,獲得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獎項。1963年首次自然繁育成功、1978年首次人工授精成功、1992年首次全人工育幼成功。到2021年,北京動物園共繁殖了大熊貓53胎81仔,為中國大熊貓人工種群的擴大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戶外講解站,觀眾還可以了解更多關於大熊貓的知識:比如大熊貓頭骨模型展示了大熊貓獨特的頭骨結構和典型食肉動物的齒式,頭骨骨板厚重,強大的顴骨和顳窩可以附着強大的咬肌,這也是大熊貓擁有圓圓大臉的原因之一。大熊貓的前掌卻十分靈巧,可以用“手”抓住食物,用嘴順着竹竿捋下竹葉,攢夠一把,送入口中嚼食。這種靈敏動作,依靠的是“偽拇指”的功能。大熊貓是食肉動物,但是它仍保留着肉食動物的消化系統特徵:消化道很短,是體長的5~6倍,不能延長食物滯留和消化時間;只有單胃,不能充分吸收植物裏面的營養。大熊貓對竹子中營養成分的吸收只有17%~19%,所以大熊貓每天要不停地吃,並且很快就會形成糞便排出體外,吃完6個小時就能排出來。
除了大熊貓,在這條全長2.1公里的明星線路上還會遇到北極熊、熊、獅子、虎、象、白犀、河馬、長頸鹿、金絲猴、黑猩猩等16種明星動物。用微信掃一掃場館外導覽牌示上的二維碼,就能體驗到景區導覽、科普路線、語音講解、設施搜尋等一站式智慧游覽服務,了解相關的動物知識。
參觀完明星路線,前面有一片開闊水面,不少飛鳥自由來去。張成林介紹,這是水禽湖,是“鳥喙與智慧”路線上的主要景點。水域面積約有16畝,是典型的人工濕地生態系統,這裡居住着上千隻水禽,以飼養游禽為主,是北京動物園生態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大樹上還有夜鷺巢,從最初的幾隻野生夜鷺,到現在幾百隻的規模,是水禽湖數量最大的野生鳥類群體。八哥、烏鶇等野生的鳥類也都選擇在這裡繁衍後代。在這裡還能看到鴛鴦生態保護項目,動物園十幾年來野化放歸了300多只人工繁殖的鴛鴦,壯大了北京地區野生鴛鴦種群。科普館的門口就有鴛鴦的人工巢箱。
張成林介紹,為了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和食物種類,鳥類進化出形態各異的喙。大天鵝是體形較大的雁形目鳥類,既吃水草樹葉,也吃昆蟲和水生動物,這就促使大天鵝長着一副自帶濾網的喙。鴛鴦、綠頭鴨這些雁鴨類鳥類的喙都是扁平狀,喙的邊緣有細小的齒,那是用來排出喙裏面的水,從而留住食物的重要工具。水禽湖裏的霸主是白鵜鶘,它們體型龐大,在湖面成群活動外,還有一副自帶魚鉤和漁網的喙,“收入囊中”這個詞形容鵜鶘的捕食過程再貼切不過。
除了水禽湖,這條線路上還有火烈鳥館、犀鳥館、鸚鵡館、新雉雞苑、觀賞鳥館,可以讓大家了解更多鳥類知識。“火烈鳥”是紅鸛家族的統稱,因其艷麗的羽毛顏色而得名,而它們的喙又大又粗的形態有些像挖掘機,大多數鳥類捕食時,喙的方向都是向着身體前方,而火烈鳥覓食時則把頭往下浸,嘴倒轉朝着自己的方向,將食物吸入口中,通過喙後端類似網篩一樣的組織,將食物留下,把多餘的水排出。由於它們喙的特殊功能,使它們的食物以水中的藻類、小蝦、蛤蜊、昆蟲、藻類等為主。
除了看動物,游客還可以來到動物園科普館,這裡分4層,有專門的科普教育,可以通過標本、模型、聲光設施等技術手段,了解更多動物的知識。科普館負一層是北京地區少有的人工飼養昆蟲並展出的場所。科普館野生動物保育員徐康介紹,這裡飼養了32種昆蟲,在這裡不僅能看到竹節蟲、蘭花螳螂、枯葉螳螂等有趣的昆蟲,還能參加“擬態大師”研學課程,了解動物的偽裝行為。
據了解,北京動物園科普館內設八個展廳:有植物景區、昆蟲展區、走近動物園展區、動物的外觀與運動展區、動物趣味知識展區、觀骨溯源展區、機動展廳和教育中心,並開設“生態環境與動物行為”主題科普研學基地,構建起“展廳—課程—園區”三位一體的課程構架,開發了以動物的取食行為、繁殖行為、節律行為、防禦行為、偽裝行為等五大行為的15門研學課程,很值得熱愛科學的大小朋友們來此打卡參觀。
張成林總結,北京動物園有易地保護、科學研究、保護教育和休閒娛樂四大職能,大家秉承“教育保護並舉 安全服務並重”的工作理念,形成了“全場科普、全員參與、全年開展、服務全民”的科普工作模式,創建了“北動科普季”品牌。並打造了感受傳統動物文化、動物文化與保護主題實踐、“探秘北京動物園”深度體驗和“走進北動”四大系列科普活動,希望大家在享受游覽樂趣的同時,收穫更多關於動物和自然的知識。(陸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