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日,“我們的節日”北京工作室、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基地和“我們的節日”南京工作室主辦,《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節日研究》《民間文化論壇》協辦的“節日史研究的理論、方法與實踐——2022年節日文化高端論壇”線上成功舉辦。來自40余家單位的6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節日文化研究的理論、方法與實踐”的會議主題,展開了廣泛而又深入的學術研討。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市名家工作室——“我們的節日”北京工作室領銜人張勃研究員主持開幕式,向與會領導和嘉賓表示歡迎,指出本次論壇主辦方與協辦方的合作,體現了參與促進節日文化傳承傳播的主體多元化和的方式多樣化。“我們的節日”北京工作室為北京市宣傳文化高層次人才資助名家工作室項目,自成立以來,工作室匯聚校內外專家力量,創建“節日博覽”公眾號,持續推送節日研究優秀成果;建立傳承基地,助力鄉村振興;深化節日理論研究,開展科普講座,以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七大節日為主要時間節點,兼及其他傳統節日和節氣文化,做強傳播內容,創新傳播形式,探索高校與社區共建節日活動新模式,積極開展中華傳統節日的資料蒐集、科學研究、傳承傳播和人才培養。會議現場還播放了“我們的節日”北京工作室和“我們的節日”南京工作室的專題視頻,從網路傳播、組織活動、學術講座和理論研究等維度介紹了兩家工作室的工作開展情況及未來展望。
中國民俗學會會長、山東大學特聘教授葉濤,南京市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黃偉清,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民間文化論壇》主編黃濤,出席開幕式並致辭。葉濤教授代表中國民俗學會對論壇的召開表示祝賀,肯定了主辦方在節日文化保護傳承和研究方面做出的重要貢獻,指出此次圍繞“節日史”組織專題研討會,是節日研究史上的一次創舉,對於節日文化研究必將産生積極的作用。從本次會議可以看出研究節日文化的一批新生力量、一批年青學子在茁壯成長,他們在節日文化的田野調研、在節日理論的深入探討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令人刮目相看,節日研究後繼有人,節日研究大有可為。黃偉清處長介紹了“我們的節日”南京工作室自2019年成立以來開展的重點工作,認為以傳統節日賦能城市發展與鄉村振興前景廣闊。黃濤教授作為四家協辦期刊代表,指出節日史是專業性極強的研究領域,此次論壇收到的學術論文體現了很高的專業水準和創新價值,《民間文化論壇》等刊物將會協力做好會議成果的發表與宣傳工作。
開幕式結束後,進入主旨發言階段,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節日研究》主編王加華主持。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劉曉峰,青島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趙洪娟,《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編審黃龍光、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熊威,以及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研究生禇芝琳,分別圍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中國中古時期節日結構嬗變、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節日的功能轉型與保護傳承、德昂族清明節的文化建構策略與中華文化認同,以及近代動物節在中國的傳入與社會反響作主旨報告。在評議階段,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主任、教授蕭放和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林繼富均給出了非常中肯的點評意見。
分論壇一
下午,本次會議的五個平行分論壇同步舉行,5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分論壇主題,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分論壇一:少數民族節日研究”尤其重視探討節日文化傳統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在地化表現,及其對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推動作用。“分論壇二:傳統節日史研究”主要考辨了重陽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的起源、演變等問題,呈現出一幅幅古代節日風俗畫卷。“分論壇三:節日的當代實踐研究”討論了節日教育策略、話語傳播範式、數字化保護及其融入鄉村治理的可能性路徑等議題,強調傳統節日與現代社會的融合發展。“分論壇四:20世紀的節日研究”考察了植樹節、兒童節等現代節日的生成,以及傳統節日的近現代流變等問題,關注在時代語境下描摹節日文化的具體樣態及其建構過程。“分論壇五:節日傳承研究”重點聚焦於傳統節日的當代價值、功能及其傳承發展的困境與策略討論。總之,各個分論壇各具特色,彰顯出了節日文化研究領域的豐富圖景。
分論壇討論結束後,召開“節日史研究與節日文化遺産保護”為主題的圓桌會議,由蕭放教授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劉魁立提出,節日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學術領域,而節日作為一個集體性、系統性的時間,需要研究者從整體視域予以觀照。同時,挖掘節日的教化作用,將有助於社會和諧與道德建設。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和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非遺研究與發展中心教授高丙中圍繞“節日研究的維度及其學科”主題指出,節日研究需要發現事物、制度、觀念及其關聯的歷史,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節日是一種值得多學科專門探討的研究對象。黃濤教授探討了節日文化遺産的活態傳承、創新發展與繼承歷史的關係,認為當前的非遺實踐存在着忽視繼承歷史傳統的問題,而以社區為中心的倫理原則有助於解決非遺活態傳承、創新發展與繼承歷史傳統的關係。張勃研究員圍繞“傳統節日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與節日史研究”主題,闡釋了何為傳統節日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及當下進行的必要性,認為紮實的節日史研究能夠為當前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資源、信心和經驗借鑒。王加華教授認為節日文化遺産保護至少需要關注兩個重要維度:從歷史的維度認知節日的發展變化、文化內涵,從民眾的維度認知傳統節日如何與民眾生活相交融,以為節日保護傳承的方向提供路徑和指引。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季中揚從文化功能論角度探討了節日文化遺産的保護與振興,指出政府積極推動、商家積極參與、民間組織積極介入,是重建和維繫傳統節日的基本路徑。黃龍光編審從鄉村共同體的分化、傳統節日的遺産化和傳統節日的城市化,論述了傳統節日的當代境遇,提出建設鄉村自治組織、推動傳統節日的在地實踐,以及相關學科的智力支援,是保護髮展傳統節日,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蕭放教授在圓桌會議總結發言中指出,“節日史”和“節日文化遺産”是相互關聯的不同概念,關注節日文化遺産研究的重點是其在當代社會的保護傳承,需要從着眼於現在和未來的視角,緊密結合民眾生活需求,為節日傳統的傳承傳播創造空間。
圓桌會議參會專家
論壇閉幕式由季中揚教授主持。分論壇主持人北京聯合大學助理研究員龔卉,北京聯合大學副教授邢雪艷,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張興宇,中國農業博物館館員張建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民間文化論壇》執行主編、副研究員馮莉,分別交流總結了各自分論壇的研討情況。劉魁立先生作總結講話,表示此次論壇展現出了節日學術隊伍的龐大及後繼有人,探討的問題不僅涉及節日的當下,還有歷史的向度和未來的發展,而且研究視域廣闊,涉及多個少數民族和域外國家節日,顯示出了節日研究的無限希望與光明前途。同時,劉先生結合生活體悟指出,當代人對節日傳統一點一滴的實踐是文化創造性的一種表現,也是對文化多樣性做出的貢獻。
本次節日文化高端論壇聚焦“節日文化研究的理論、方法與實踐”主題,與會學者圍繞傳統節日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節日與中外文化交流,節日文化遺産的傳播傳承、轉化發展,以及節日斷代史、專題史研究等核心議題,進行了充分的思想交流與學術對話。總的來説,本次論壇既有立足於文獻史料的基礎研究,也有紮根在當代社會的實踐探討,有力彰顯了節日史和節日文化遺産研究的時代魅力及重要價值,對於持續推動節日研究理論建構與保護實踐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