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達人帶着鄉親奔富路

日期:2022-11-23 10:0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面塑達人帶着鄉親奔富路
  • 面塑達人帶着鄉親奔富路

原標題:把老手藝變成時髦文創産品,通州西集鎮——面塑達人帶着鄉親奔富路

  天還沒亮,劉靜已經忙得不亦樂乎。揉麵糰、捏形狀、調顏色、上蒸鍋……不到一個半小時,熱氣騰騰的“福祿壽”餑餑便出爐了。在老北京人口中,餑餑是麵食點心之意。這些造型頗似蛋糕的面點,將通過微信小程式以及通州、西城、海淀等地的線下店送上市民餐桌。

非物質文化遺産面塑技藝的新一代傳承人劉靜。

非物質文化遺産面塑技藝的新一代傳承人劉靜。(文小梅 攝)

  今年50歲的劉靜是通州區西集鎮非物質文化遺産面塑技藝新一代傳承人,在通州小有名氣。近日,來到劉靜在西集的工作室,擺在桌上的幾件面塑作品吸引了人們的注意。拿着鵝毛扇的諸葛亮、手捧銀鬚的老壽星栩栩如生,背着米袋子的小老鼠以及代表西集的卡通形象櫻桃寶寶充滿萌趣。

  劉靜説:“我入行三年,雖説手藝比不上老師傅,但就是喜歡做面塑時的精雕細琢,更想把它發揚光大,讓更多人觀賞和品嘗。”

  劉靜是哈爾濱人,西集是她面塑事業啟航的“寶地”。2019年,她在這裡拜師學藝,將兔子、小豬等屬相面花“基本功”學得扎紮實實,技藝不斷精進。2022年年初,在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亮相的大型面塑作品《虎娃迎冬奧》,就是劉靜和同門兄弟姐妹在西集共同創作的。

  要做好面塑,學問可不少。“面塑分成面花和面人,都是由麵粉、糯米粉、蜂蜜等材料做出來的。不同的是,面人是工藝品,不可食用。面花則相當於花式饅頭,可以食用。面塑的精緻程度可不亞於年輕人喜歡的手辦、盲盒,面花則要比現在連鎖店的蛋糕更有風味。要説面塑的手工技藝起源,還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呢!”劉靜一邊嫺熟地捏着手中的麵糰,一邊娓娓道來。

  能夠成為非遺傳承人,用劉靜的話説,是師父李桂芹與她有“眼緣”。劉靜做事細心、勤勤懇懇,以及對面塑事業興趣濃厚都讓李桂芹頗為喜愛。不僅如此,曾經長期從事養老産業的劉靜在商業上也很“敏銳”。“咱們的面花可比生日蛋糕漂亮多了,如果它能像蛋糕一樣走進千家萬戶,該有多好。非遺不應該悶頭幹,得做實體店、做文創、做旅游,甚至研發自己的小麥、自己的麵粉,打自己的品牌。”劉靜説。

  劉靜的建議得到了團隊負責人、西集鎮非物質文化遺産面塑傳承人楊帆和團隊眾人的齊聲點讚。

  為了突破非遺“藏在深閨無人識”的困境,劉靜跟着團隊負責人楊帆一起,挑起了種植、食品加工、文創“三産融合”的大梁。打破只關注面塑技藝的局限,成立種業公司、食品公司、文創公司,請專家研發優質小麥、建起麵食廠、打造可供旅游的實踐基地、籌建實體零售店……團隊為此做了很多嘗試。從手藝人變成了生意人,劉靜鉚足了勁頭適應新角色,管理公司、寫項目標書、談合作、探索新銷路。整個團隊夜以繼日,忙得熱火朝天。

  三年間,劉靜所在的非遺團隊不僅讓面塑技藝培訓體系更加成熟,還形成了從小麥科研、小麥新品種種植、小麥科普活動、面塑體驗、麵食品嘗、優質麵粉及面塑産品行銷的“全産業鏈”。

  蓬勃發展的面塑産業,更讓西集鎮十里八村的村民吃上了“産業飯”。

  不少前來學本事的村民,“畢業”後成了面點師、面塑師、服務員、銷售員,甚至自己創業開店。學成了手藝的西集鎮沙古堆村村民薛立新,如今已是一名面塑培訓師,一個月能比過去多掙3000多塊錢。家住陳桁村的李艷軍,2020年參加西集鎮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憑藉出色的手藝活加入了劉靜的團隊,如今已是文創公司的一員。

  2019年至今,面塑産業已幫助西集當地村民直接就業273人,間接就業1000多人,不少困難家庭的收入也提高了。

  “鄉村振興就是為了把家鄉建設好,讓村民們生活好,幫助大家增收致富,這還得從産業中來。”劉靜説,“如今,我們的線下店餑餑鋪也正在籌備中,未來打算做成連鎖店,讓面塑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張佳琪)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