衚同裏誕生小劇場 繁星村擺齣戲劇宴

日期:2022-11-09 09:18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 衚同裏誕生小劇場 繁星村擺齣戲劇宴
  • 衚同裏誕生小劇場 繁星村擺齣戲劇宴

        原標題:舉行上萬場演出 推出50多部原創劇目 孵化上千名演藝人才 衚同裏誕生小劇場 繁星村擺齣戲劇宴

  北京作為文化之都,高品質的文化生活是京城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內容。絲竹管弦、皮黃京韻、歌劇話劇,在京城的劇場中幾乎每天都在上演。令人驚喜的變化是,除了諸多大型劇院,在衚同裏,也誕生了不少戲劇村、小劇場、文創園,這些文化場所各具特色、票價親民、可沉浸式觀演。它們脫胎於老廠房、舊民居、王府舊址,經過改造“蝶變”出小而美的空間,為京城百姓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衚同裏誕生小劇場 繁星村擺齣戲劇宴

  繁星戲劇村

  緊挨着宣武門地鐵的抄手衚同內有一座老式四合院,後來成為了北京市電影器材廠。行業發展、設備升級讓這裡一度凋敝。直到2009年11月19日,這座老四合院以“繁星戲劇村”的新身份重生,成為了北京小劇場文化産業園的代表。13年來,在這個只有5000平方米的空間裏舉行了萬餘場演出,累計觀演人數近400萬人次,推出了50多部原創劇目,孵化了1000多名演藝人才……

  繁星戲劇村成績的背後,依靠的是接地氣的運營理念——讓百姓隨時能進劇場,隨時有戲看。

  繁星·誕生 抄手衚同裏改造老廠房

  “劇者需要劇場,觀者需要劇場,我們需要一份燃燒激情的事業。西元2007年,我們開始行動。西元2009年,北京,西城,抄手衚同便有了一個叫‘繁星戲劇村’的地方。”

  這是寫在繁星戲劇村村口的一段話,勾勒出了“村子”的來歷。十多年過去了,繁星戲劇村聯合創始人任曉凡仍然清楚記得和“村長”樊星第一次來抄手衚同64號的場景。

  “一片破舊雜亂的廠房,十幾個工人看著早已不用的老機器,廠房後面還保留着老四合院建築,不過都已年久失修到處斑駁了。”她説。

  看著幾個年輕人在破舊的老四合院裏打轉,衚同裏的居民、看廠子的師傅們十分好奇,當聽説他們自籌資金想在這裡搞劇場群落,人們更是難以理解。5000平方米的面積對於建設一個劇場群落來説,實在是太小了。

  打磨三年繁星“開村”

  “小劇場實驗性強、觀演互動體驗感更好、運營成本低,觀眾不用花太多錢,就可以看演出。”任曉凡説,選擇西城,恰是看重了老城的文化稟賦和內涵,同時也能填補西城當時沒有小劇場群落的空白。近三年的改造升級,讓這裡徹底變了模樣。

  破舊的廠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風格各異的5個小劇場。與此同時,繁星邀請古建修復專業的工程師幫助整修,老宅下陷的柱子、地基得到了加固,門頭也添上了“繁星戲劇村”幾個大字。

  2009年“開村”之日,人們驚訝地發現,這裡其實並不“小”。5個小劇場、美術館、書店、各種工作室和配套設施,所有元素都因“戲”之名勾連在一起。每到晚上六點,“村裏”燈光亮起,上演百態人生。

  平均100元左右的低票價不僅讓周邊的百姓愛上了家門口的戲劇村,也吸引了西城區政府關注。2013年前後,市、區兩級文化惠民演出逐步在繁星戲劇村落地,這裡也成為了西城區重點扶持的小劇場集群之一。

  繁星·特色 戲曲藝術節成惠民紐帶

  西城區是京劇藝術的發祥地,紮根西城多年,繁星戲劇村成為了推廣國粹和各類地方曲種的“排頭兵”。2021年年底,第八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拉開了序幕。藝術節由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和旅游局、北京戲劇家協會等單位主辦,繁星戲劇村承辦。包括京劇、崑曲、越劇等在內,來自全國各地11個劇種的18個劇目團隊齊聚北京,在不大的“戲劇村”裏,演員們和首都的觀眾一起呈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戲曲盛宴。

  “開票第一天晚上,票已經全部售空了。”開幕戲越劇《阮玲玉》導演杜雅欣説,票房情況令她感到很意外,也足見“繁星”的號召力。

  從2014年落地繁星戲劇村算起,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已經走過了第八個年頭。通過“藝委會”的專業評審,每年有20部左右的優秀小劇場戲曲從200多部的報名作品中脫穎而出,進“村”展演。在每年為期兩個多月的時間裏,京劇、崑曲、評劇、滇劇、川劇輪番亮相,接受京城百姓的“檢驗”,也通過繁星戲劇村進一步普及、傳播。

  “小劇場裏,觀眾和演員的距離更近,展演的戲曲創新意識比較強,同時保留了經典的原汁原味。”任曉凡説。

  如今,繁星戲劇村除了承辦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外,還嘗試引進京劇沙龍、講座、名家訪談以及相關著作新聞發佈會。

  繁星·人才 年輕從業者有了孵化陣地

  紮根衚同,“繁星”的宗旨就是讓居民們有戲可看,想要做到這一點,只有場地遠遠不夠。“開村”13年來,從“村”裏走出來的年輕演員、導演和影視行業從業者超過1000人,繁星戲劇村村如其名,閃耀着點點繁星。

  80後青年編劇、導演黃彥卓,已經作為簽約導演與繁星戲劇村牽手9年,她編劇、導演的小劇場話劇《一場奮不顧身的愛情》已經在繁星劇場演出超過2600場。

  作為簽約導演,黃彥卓每年都可以讓自己的作品在繁星小劇場落地。她表示:“我們就像一個設計飛機的人,需要有飛機場、有航線、有天空,去一試身手。一部戲被創作出來,如果沒有劇場演出,再好的戲也沒有生命力。”

  簽約之後,黃彥卓發現這裡提供的不僅是劇作落地演出的場所,更有充分的創作空間。她提出的創意,製作團隊都會特別支援。

  為了鼓勵原創力量,繁星戲劇村和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戲曲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北京舞蹈學院等多所藝術類高校簽訂了合作協議,成為這些高校的“産學研實踐基地”。一方面繁星戲劇村成為青年人從學校舞臺走向社會舞臺的橋梁,為青年人實現藝術理想提供了機會;另一方面,這些年輕人也逐漸成長為繁星戲劇村的中堅力量,為戲劇生産注入了原動力。

  繁星·未來 調動一切資源推動戲劇發展

  13年過去了,繁星戲劇村卻愈發年輕起來。作為新文藝團體,這裡有着靈活的機制、精細化的運營能力、開放的跨界整合能力和藝術情懷。

  迎來送往的400余萬觀眾中,最小的1歲半,最大的94歲。其中一位“勞模觀眾”,一年購票73次,周周打卡“繁星”。

  在這裡,戲劇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戲劇的氣息就瀰漫在這個空間裏。除了戲劇演出,每年繁星戲劇村還會推出一系列藝術展覽、專家講座、劇本朗讀、戲劇研讀、戲劇進校園、戲劇進社區活動以及演員招募活動等。

  任曉凡説:“我們會想盡一切辦法、調動一切資源來做與戲劇有關的事情,去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去承載更多的藝術夢想。”

  在戲劇村“二進門”兩旁,有莎士比亞和湯顯祖的銅像,銅像不大卻深邃地注視着每一個踏進這裡的觀眾,仿佛隨時歡迎大家走進這個戲劇的“村莊”。

  這些劇場也在衚同裏

  77文創園 膠印廠變身戲劇界“橫店

  美術館後街77號,前身是北京膠印廠。2013年10月,這裡被改造為戲劇影視主題的文創園。

  改造沒有大拆大建,而是將原有建築改造成一個個有趣的文化空間,使老廠房煥發出新活力。

  它也被稱為“戲劇界的橫店”。位於3號樓的北京劇目排練中心是面向首都文藝院團提供的非營利性排練場所,每年平均有兩百餘部原創劇目在此排練。

  南陽·共用際 衚同裏的“戲劇工廠”

  在東城區育群衚同和什錦花園衚同之間,有一條不到兩米寬、只有200米長的南陽衚同。這裡藏着一座集合戲劇演出、咖啡休閒、辦公、工坊為一體的“戲劇工廠”——南陽·共用際。

  它曾是中國對外演出公司用於審核演出的地方,自1994年後一直被閒置、棄用。2019年,東城區將其打造為戲劇主題的文創空間。南

  陽·共用際整體面積3494平方米,其中一層的南陽劇場面積為1064平方米,二層是戲劇辦公和工作坊,圍繞戲劇創作、戲劇孵化、戲劇産業化,開發辦公室、工坊、商業,構建戲劇文化場景。為最大程度培育戲劇工坊及文化內容,三層引入了媒體、宣發和設計團隊,為後期的內容輸出、宣傳渠道和舞美設計等環節做好最後把關。

  金隅金臺·共用際 鐘鼓樓畔的共用戲劇社區

  中軸線北端、距離鐘鼓樓600多米,金隅金臺·共用際文創園展露芳容。園區在不改變原有建築結構的基礎上修復翻新,打造鐘鼓樓畔的共用戲劇社區,預計2022年年底前開園。

  最近,金隅金臺·共用際正在招商引資,計劃將通過引入劇場、共用辦公、長租公寓、餐飲商業等業態,實現老城區空間精細化與藝術化升級,成為一個既有戲劇演藝孵化,也有網紅商業和文化創意工坊,還有國際青年公寓的戲劇主題園區。(圖/方非 鄧偉 吳薇 文/張驁 李瑤)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