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日前正式揭牌,2022北京公眾考古季同步揭幕,中軸線考古等6項年度重要考古成果發佈。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介紹,這些重要發現完善了北京歷史軸線發展的時間鏈條。其中,明清以來南中軸路歷史脈絡厘清。
聚焦南中軸路,考古發現了明嘉靖三十二年以來依次疊壓的7條道路,明確了南中軸路的規制和工程做法。這條“北京脊梁”南段明清以來歷史脈絡的厘清,揭示了中國自古以來“執中守正”的價值觀,是中國古代都城中軸線理念在北京的具體體現。
西山永定河文化帶,2處考古遺址有新發現。琉璃河遺址考古勘探工作在西周燕都城內新發現7處大型夯土水井和數處夯土建築基礎,城外新發現大面積西周居址。一批出土的尊、卣、爵、觶、鼎內銘文基本一致,其中提到召公建燕的史實,填補了傳世文獻中關於西周封國都城建造記載的空白,明確了西周燕都最早的築城者和建城時間,為北京地區3000年築城史提供了最早的文獻證據。
金中都遺址考古發現了豐富的隋唐、遼金、明清時期遺存。其中遼金時期道路、房址等,為研究北京城由唐幽州、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的變遷提供了新材料。
路縣故城遺址是大運河文化帶重要考古發現之一。考古廓清了路縣故城南城門的形制和保存狀況,還在城郊遺址區發現了兩漢時期道路、北京地區最大規模的魏晉時期窖藏、戰國至明清時期的後屯墓地。東漢水井中發現木、竹簡牘,在北京地區考古中尚屬首次,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
長城考古,處處有“新”意。懷柔區箭扣長城、延慶區柳溝西山長城遺址、延慶區大莊科長城遺址和昌平區南口城、上關城護城墩遺址相繼開展考古發掘工作,推廣形成長城保護新模式。
豐台區新宮發現夏商周時期聚落遺址,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該時期帶環壕的聚落遺址,以夏代晚期的大坨頭文化為主體,兼有早商和西周時期遺存,對研究早期北京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公眾考古季為期2個月,將開展體驗考古、專題展覽、學術論壇、考古進校園等6個板塊、24項活動,展示北京考古研究成果。(李祺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