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壩上金花分外香
原標題:壩上金花分外香
金秋季節,沿着京承高速一路向北,地勢陡然升高,就進入京津冀最北端——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一彎深深的綠色鑲嵌於燕山和內蒙古高原交界處,在這海拔1500米的壩上草原,碧綠的灤河南流入津,雄偉的塞罕壩北擋黃沙,青山綠水間,漫山遍野的金蓮花撲面而來,滿族姑娘丁漪瀾自豪地行走在花海間,令她陶醉的不僅是花的漂亮。
丁萬隆教授(右)在圍場金蓮花基地與當地農民交流。
在丁漪瀾的家鄉樺樹林村,千畝新種植的金蓮花綠浪滾滾,整齊的秧苗連着地下的“千軍萬馬”,煥發着勃勃生機,預示着2023年春天又是一片金燦燦的世界。
這是一片人工種植的金蓮花,也是丁漪瀾心中“最美花海”。
原來,這裡曾有大片大片的野生金蓮花,每到夏季,遍地金黃,吸引着大批游客來賞花、游玩。因野生金蓮花具有消炎作用,從上世紀70年代起,一些藥廠採花發了“金花”財,這裡很快成了村民發財的“金山”;但是花越採越少,到2000年,“金山”變禿,游客變少,村民意識到護花重要,不再採花。隨之而來的是,不少藥廠因原料短缺瀕臨倒閉,丁漪瀾所在的藥廠就是其中之一。
窮則思變。藥廠改為民企,廠長做出決定——人工種植金蓮花以解決原料短缺困難。可是要研製出適合壩上生長的“金”種子談何容易!廠裏的研發人員苦苦鑽研,育了再試,試了再育,幾年過去了,始終沒有研製出來。
眼看藥廠要“停擺”,2014年2月,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春風吹進圍場。
北京來的農業專家丁萬隆教授到藥廠,開展金蓮花優良品種選育和規範化栽培技術研究。一年後,“金”種子“中華Ⅰ號”成功育出。
“‘中華Ⅰ號’抗寒耐旱,既可大面積栽種又能保證藥力穩定。”丁萬隆説,雖然盛花期出現在第二個夏天,不過往後每年夏天都是盛花期,沿用7年不換茬兒。
“金燦燦的,發着光!”2016年6月,首批人工種植的800畝金蓮花盛開,小小金蓮花,映紅了村民的笑臉——“既然是人工種植,那就是想種哪種哪!”“7年不換茬兒,省出農閒打工!”……
“10年前種玉米,每畝收入不到1000元,現在種金蓮花,每畝收入超4000元。”丁漪瀾説,2018年以來,這家藥廠與7個鄉鎮2000多農戶簽訂金蓮花種植協議,目前已發放分紅款400余萬元,農戶年均增收3萬元。
更讓丁漪瀾驕傲的是,在北京專家助力下,藥廠新增2條現代化生産線,産品直送京津和全國各地。如今,京津市場超過一半的金蓮花藥品都來自這家藥廠。
在高高的壩上草原,“最美花海”正在延伸,2025年將擴大到5萬畝,農戶年均增收將達5萬元。
“當年村民看著禿山直搖頭,現在跟看著聚寶盆似的!”説到變化,丁漪瀾笑得合不攏嘴,跟剛才的憶苦判若兩人。她説,用北京的“金”種子恢復了花海,為北京送金蓮花鼓足了腰包,家鄉成了北京後花園,怎不讓人陶醉。(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