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講座|中秋節的歷史演變與現代傳承

日期:2022-09-05 10:12    來源:北京聯合大學

分享:
字號:        

  image.png

  一、講座資訊

  時間:2022年9月6日19:30-21:30

  地點:騰訊會議120 983 362

  題目:天上月圓,人間團圓——中秋節的歷史演變與現代傳承

  主講人:黃濤(溫州大學人文學院甌江特聘教授)

  與談人:張建軍(中國農業博物館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館員)

  主持人:張勃(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

  摘要: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節是個以月亮為中心的節日。它正式出現於唐朝,而其人文意蘊則與更為古老的神話傳説密不可分。古人的月亮敘事為中秋節增添了神奇浪漫的氛圍。中秋習俗在唐宋時期以賞月為主,明代以後拜月、親友團圓等成為更為重要內容。中秋節在各個地方發展出許多特色習俗,還流傳到南韓、日本等亞洲國家。今天我們應當發掘、繼承和重建中秋節的優秀歷史傳統,保持中秋習俗的地方特色,同時增強中秋節習俗的現代性。

  主辦:“我們的節日”北京工作室

  支援:首都之窗、花園路街道宣傳部

  協辦:北京聯合大學學生會、北京聯合大學研究生會、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學生會

  二、主講及嘉賓資訊

image.png

  主講人:黃濤

  現任溫州大學人文學院甌江特聘教授,河北大學文學院博導,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期刊《民間文化論壇》主編,中國民協中國節日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中國分會副會長,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民俗文化促進會副會長。1999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民俗學專業,獲法學博士學位。1987年開始在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任教,2008年作為民俗學學科帶頭人引進到溫州大學。主要研究領域為傳統節日、民間語言、民間文學,出版《中秋》《語言民俗與中國文化》《中國民間文學概論》等著作10余種,發表論文120余篇。

  與談人:張建軍

  法學(民俗學)博士,中國農業博物館農業歷史研究部(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館員、中國民俗學會鄉愁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歲時節令、農業文化遺産、鄉村治理等。在《中國農史》《中國學術》《民族藝術》等刊物發表論文約20篇,出版《都市傳説百科全書》(譯著),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叢書(10卷),副主編《走進田野:民俗文化調查札記》,參編《中國民俗學年鑒》《二十四節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等著作8部,做客中央電視台、中國三農發佈,錄製“節日節氣類”專題節目約30期。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省部級項目及主持農業農村部司局級項目多項。

  主持人:張勃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北京學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市“四個一批”人才。名家工作室——“我們的節日”北京工作室領銜人。長期致力於傳統節日、非物質文化遺産、北京歷史文化和文化遺産方面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工作。出版著述《唐代節日研究》《明代歲時民俗文獻研究》《中國人的時間智慧》(第一作者)等10余種,發表文章約200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各級別縱橫向課題近20項。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