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揭曉,7個獎項共35篇(部)作品榜上有名。王松、艾偉、葛亮、董夏青青、韓東、臧棣、張莉、許小凡等35位作家、詩人、評論家、翻譯家,分享了中篇小説獎、短篇小説獎、報告文學獎、詩歌獎、散文雜文獎、文學理論評論獎、文學翻譯獎。值得關注的是,北京作協所推選申報的作家董夏青青的《在阿吾斯奇》獲短篇小説獎,評論家楊慶祥的《新時代文學寫作景觀》、評論家張莉的《小説風景》獲文學理論評論獎。
小説題材多樣,藝術上百花齊放
盤點此次獲獎作品和獲獎作家,可以看到香港作家葛亮收穫了中篇小説獎,這也是香港作家首次獲魯獎。
在中篇小説獎獲獎名單中,包括王松的《紅駱駝》、王凱的《荒野步槍手》、艾偉的《過往》、索南才讓的《荒原上》、葛亮的《飛發》。中篇小説獎評獎委員會委員謝有順表示,《紅駱駝》致敬核工業事業中的無名英雄,有正大之氣;《荒野步槍手》以節制明快的語言塑造了當代軍人的個性形象;《過往》以其獨有的故事張力詮釋了人性的美德和寬恕的力量;《荒原上》粗糲有力地展示了青春和生命的新鮮質地;《飛發》通過日常生活史的考證寫出了個人命運與香港的精神風貌。“中篇小説的思想容量和藝術容量都比較大,這屆參評作品中,篇幅長、精神飽滿度高的中篇很多,尤其是青年作家,特別用心於這一文體。”謝有順説,此外,葛亮作為第一位得獎的香港作家,可謂是本屆一大亮點。
本次獲得短篇小説獎的是劉建東、張者、鐘求是、董夏青青、蔡東5位作家,獲獎作品分別為《無法完成的畫像》《山前該有一棵樹》《地上的天空》《在阿吾斯奇》《月光下》。短篇小説獎評獎委員會副主任潘凱雄評價説,本屆魯迅文學獎參評的286部作品(含小小説),內容上題材多樣、涵蓋豐富,藝術上百花齊放,既有秉筆直書的現實主義觀照,也有奔放的浪漫主義抒懷,更有對藝術方法與表現形式的大膽探索與實踐。隊伍結構上,老一代作家寶刀不老,中年一代筆耕不輟,年青一代大步登上文壇。
書寫時代精神,展現人民情懷
盤點此次獲獎作品,無論是中短篇小説,還是報告文學、詩歌、散文作品,書寫時代精神,展現人民情懷是其共性。
報告文學獎評獎委員會委員張志強表示,報告文學作家們敏銳地理解和書寫豐富多彩的現實,在呈現時代精神、展示大國風範的同時,兼具人文關懷、文化思考與深度的精神挖掘。從338部參評作品中,可以窺見這屆報告文學參評作品“多、新、深、美”的鮮明刻度。
詩歌獎評獎委員會副主任宗仁發表示,就參評的219部詩集而言,四年來的詩歌創作無疑有着可喜的收穫。無論是在體現“國之大者”的使命擔當方面,還是在詩歌藝術的探索創新方面,詩人們的努力都可圈可點。劉笑偉的《歲月青銅》有着飽滿的家國情懷,彈奏出了新時代雄渾大氣的旋律。陳人傑的《山海間》以富有靈性的筆觸,呈現出西部的神奇自然景觀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韓東的《奇跡》在精湛的淬煉中有了更多生活的溫度。
此外,散文雜文獎評獎委員會委員房偉則談到,自然書寫、歷史敘述與鄉土關懷是本次參評作品體現出的三大趨勢。
感恩時代,獲獎是莫大鼓勵
聽聞獲獎,獲獎者在收穫喜悅的同時,也梳理起自己的過去、未來,他們感恩歲月,感恩文學,更感恩時代。
“現在有結果了嗎?”作家蔣巍因《國家溫度》獲報告文學獎,聽説自己獲獎了,他甚至不敢相信。40多年來,蔣巍走遍了祖國大好河山,村村寨寨,採訪過各行各業的人,出版了30餘部報告文學,“我總是面對崇高、感動,這使我生命如同一團火焰在燃燒,也讓我一直保持作家靈魂的溫度。”
“看到獲獎的消息很開心,當然也很惶恐。今年是北師大建校120周年,魯迅先生的雕像一直矗立在我們的校園裏,作為晚輩後學,能在校慶前夕獲得以魯迅先生命名的獎項於我實在是莫大的鼓勵和鞭策。”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莉因論著《小説風景》而獲文學理論評論獎,她説,這部作品是對百年來中國經典作品的重讀,受益於她在北師大研究生課堂上的教學以及文學院提供的寬容而溫暖的學術氛圍,因此,張莉特別想把魯迅文學獎獻給北師大,祝福她120周歲快樂。(路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