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鄉村振興 “我們的節日”北京工作室落戶懷柔吉寺村

日期:2022-08-12 10:30    來源:首都之窗

分享:
字號:        

  “民俗文化與鄉村振興(壬寅七夕)論壇暨‘我們的節日’北京工作室揭牌儀式”日前在北京懷柔九渡河鎮吉寺村舉行。來自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中華文化促進會品牌文化委員會、北京美麗鄉村聯合會、北京民俗學會等單位的師生、企業家、學者,以及懷柔吉寺民宿民俗文化促進會和吉寺村村民代表四十多人參加活動,圍繞論壇主題進行發言並展開討論。

image.png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邱運華在致辭中表示,講好和傳承吉寺村文化故事,挖掘文化的産業化,將民俗文化與鄉村振興緊密相連具有重要意義,將學術論壇開到吉寺村,有利於專家、民間文藝工作者和村民共同參與、研討和分享。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會長、北京民宿協會專家顧問陶立璠在致辭中表示,民俗的發展促進村落的發展,為振興文化帶來許多益處,“我們的節日”北京工作室落地吉寺村,為考察、研究和振興村落文化,解決如何規劃、建設和完善服務體系等問題提供了理想的平臺。

  著名文化學者馮驥才等專家為活動發來賀信,表達了對論壇暨工作室揭牌儀式的美好祝願。馮驥才在賀信中説,振興鄉村是時代發展之必需,民俗文化是鄉村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與文化的傳統。兩者完美的融合是一種社會理想;需要創造性的努力,需要學界在學理上給予支援。這也是我們必須承擔的學術上的新課題。

image.png

  在主題發言環節,陶立璠通過講述在吉寺村的經歷和感受,來強調田野調查獲取一手資料是紮實做學問的基礎。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喬實博士認為心理學的本土化是基於文化的屬性即民俗文化,將七夕節在心理學層面的民俗文化歸結為追求幸福。北京民俗學會會長、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民俗文化專家高巍認為節日的習俗凝結了祖先關於節氣的智慧和經驗,對飲食、情緒、人際等方面做出必要整合,七夕節的核心主題強調的是女性,尊重和理解女性是七夕節的當代價值之一。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龔卉博士在發言中介紹了日本“地方創生”概念提出的背景、過程、政府部門的相關措施以及相關地域學研究的新方向,並選取具體案例進行分享,為鄉村振興提供經驗借鑒。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北京學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市名家工作室“我們的節日”北京工作室負責人張勃研究員圍繞鄉村振興是國家重大戰略、節日文化之於鄉村振興的意義、重建吉寺村節日文化傳統等方面進行闡述,認為當前鄉村振興處於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必然要以文化,尤其是本土文化為根基來實現振興。作為民俗文化重要內容的節日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凝聚人心、傳承文化、豐富生活、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緩釋心理壓力、滿足情感需求等多種功能,是鄉村振興寶貴的發展資源和重要的精神力量。

  此外,與會人員還圍繞“多元主體共謀吉寺村發展”展開了充分討論。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北京民宿協會專家顧問劉大軍認為在做節日文化的時候更應對鄉村進行挖掘,讓村民參與進來才能增進相互了解,推動項目進程。中國文聯原老幹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麻振山認為不能就文化談文化,要充分發揮“鯰魚效應”,由專家們帶頭促進,通過文化講解讓老樹、老人、老井都活起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民間文化論壇》副主編馮莉認為,鄉村振興應當振興村民自己的精氣神,讓村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加強其自覺意識和精神。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朱利峰副教授提出,北京正在進行産業疏解,在進行鄉村項目前,首先要了解政策、了解規劃,然後進村了解實際,以村民為主體,根據當地的歷史與故事挖掘特色。

  據介紹,“我們的節日”北京工作室依託北京聯合大學和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北京學研究基地,為北京市高層次人才資助項目,於2021年10月獲准立項。自立項以來,工作室匯聚校內外專家力量,以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七大節日為主要時間節點,兼及其他傳統節日和節氣文化,做強傳播內容,創新傳播形式,探索高校與社區共建節日活動新模式,積極開展中華傳統節日的資料蒐集、科學研究、傳承傳播和人才培養。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