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夜場再“奇妙”些
2022年暑期,京城不少博物館開放夜場,本意是讓市民感受夜晚的博物館奇妙之處。然而,其實大家更希望博物館夜場不只是日間模式的簡單延長,他們期待能看到獨具特色的博物館“奇妙夜”。
遺憾展廳沒全開
晚6時30分,一場特色講解活動在北京石刻博物館室外展示區舉行,數十名觀眾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夜游五塔寺,聽石刻文物故事。近30分鐘的講解,令觀眾頗有收穫。不過,也有觀眾略感遺憾。一位帶着孩子前來的觀眾説到:“我們收穫了獨特的夜游體驗,遺憾的是夜場不開放塔室和室內展廳,很多館藏精品看不到。”
王先生特意在下班後趕來參加活動。他建議道,希望博物館能為上班族提供更充裕的參與時間,可以組織社會志願者適當增加一些講解。
其他博物館也有類似的情況。在自然博物館、天文館等博物館,多名觀眾表示,夜場志願者和服務人員的數量較少。還有觀眾反映,有些展廳到了夜場就關閉了。“帶着孩子參觀,沿途經過的一些地方都關着燈。”
此外,一些博物館的夜場,只是延長了開放時間。“延時開放雖然提供了更多親子活動的空間。但是,單純的看展很難吸引小朋友,希望博物館的夜場活動能豐富起來。”
期待有趣有特色
在採訪過程中,“有趣”、“有特色”等成為大部分觀眾對博物館夜場的期待。也有博物館工作人員表達了目前博物館遇到的難處。一位工作人員透露,現在開放規模仍會受到限制。“按照規定,展廳的講解還沒有全面恢復,舉辦夜場活動也面臨政策、資金支援等問題。”一位活動策劃人員説,夜場開放還要考慮人員、空間、設備,以及長時間光照對文物的影響等問題。與其他博物館、文旅公司等合作,引入社會力量,聯合舉辦活動是不少文博機構的選擇。
博物館如何打造叫好又叫座“奇妙夜”?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副館長蘇丹認為,夜場活動也是博物館文化建設的一部分,結合傳統節日、寒暑假等特定的時間節點推出夜場活動,是博物館親近觀眾的一種良好方式。策劃夜場活動也要注意“量體裁衣”,挖掘館藏特色,用好用足館內的文物資源和展示空間。“比如我們館的特色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可以結合二十四節氣推出不同主題的夜場活動。我們還利用場地優勢,在夜場開放了館外的長廊,邀請觀眾走上長廊欣賞奧林匹克公園夜景。”蘇丹説道。(李祺瑤/文 程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