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展聯手獻出一場藝術盛宴

日期:2022-07-22 10:0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三大展聯手獻出一場藝術盛宴
  • 三大展聯手獻出一場藝術盛宴

  仲夏時節,位於“故宮—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的嘉德藝術中心迎來三大重磅展覽,讓觀眾一飽眼福。7月22日,“崇威耀德——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武備展”“永恒慕夏——線條的魔術”以及“五感的建築——隈研吾建築設計展”三場展覽共同向公眾開放,為觀眾獻上一場涵蓋故宮武備文物瑰寶、新藝術運動巨擘經典作品和國際著名建築設計師體驗展品在內的藝術盛宴。

“崇威耀德: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武備展”開幕式現場。

“崇威耀德: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武備展”開幕式現場。(白繼開 攝)

  清宮刀劍首次出鞘 乾隆皇帝御用“小神鋒”亮相

  清宮武備文物是清代軍事及宮廷生活的縮影,它們中大部分是清代皇帝的御用品,亦有皇室成員、侍衛親兵和八旗軍兵之物,兼具禮儀性、實用性與藝術性。在嘉德藝術中心一層近2000平方米的展廳中,150余件精美絕倫的武備文物亮相展出,這也是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武備文物首次大規模向公眾呈現。刀劍文物在以往的展出中很少“出鞘”,此次武備展的展品則紛紛“亮劍”。

  展覽中的首件文物,為清乾隆鯊魚皮嵌寶石柄鋄(wàn)金鞘神鋒劍,也稱乾隆皇帝御用“小神鋒”。它是乾隆皇帝的貼身之物,平時放置於寶座旁,乾隆出行則由侍衛背負。這把“小神鋒”倣照金川地區的藏刀裝具風格製造,長63釐米,飾有紅珊瑚、綠松石和青金石。故宮博物院文物醫院的專家們對其進行了精心的保養和維護,這也是乾隆皇帝“小神鋒”在修復後第一次走出故宮。

  乾隆皇帝的“天地人”系列刀劍是乾隆十三年至乾隆六十年,由內務府造辦處打造的30把寶劍、90余把腰刀的總稱。此次展覽展出了12把“天地人”腰刀、寶劍,為歷屆展覽之最。其中有10把刀劍均為首次走出故宮參展,絕大部分更是從未公開過影像資料。展覽還從故宮收藏的近一萬支箭中,甄選了三十余支造型、用途各異的箭矢展出。

  最大規模慕夏展 近300件展品演繹線條魔術

  在二層展廳,穿過由變幻的線條組成的拱門,來到“永恒慕夏——線條的魔術”展區。阿爾豐斯·慕夏是歐洲新藝術運動巨擘、捷克國寶級藝術大師。他的作品不僅 啟發了同時代的平面藝術家,也對後世藝術設計與漫畫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流行全球的“慕夏風格”。此次展覽為迄今內地最大規模的慕夏作品展,以近300件展品梳理阿爾豐斯·慕夏的繪畫作品演繹線條的魔術。

  展覽的第一展區主要呈現了慕夏本人所珍藏的書籍、藝術品及工藝品,探究影響“慕夏風格”的重要元素。其中有19世紀的中國繡花挂毯、傳統捷克玻璃畫、日本浮世繪等。慕夏把這些東西放在工作室,仔細觀察它們,有時會畫出草圖,作為靈感的來源。

  在此次的展品中,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之一是1894年的劇場海報《吉絲夢妲》。這是慕夏的成名作,當時還是小插畫師的他因此轟動巴黎,民眾甚至從廣告版上偷偷刮下海報帶回家。海報以行雲流水的線條、優雅柔和的色調、搭配和諧的構圖,繪出了舞臺上華麗的女性形象。

  首個“五感”建築體驗展 走近國際建築大師隈研吾

  日本著名建築設計師隈研吾的最大規模體驗式展覽“五感的建築”也同期開啟。展廳入口處的大型裝置《竹澗》由一萬支以上竹條構成,用可再生、可重復組裝的構件所連接,展現出隈研吾關於“自然的建築”的哲學與生態環保的思想。竹的柔韌與重力形成巧妙平衡,觀眾可以進入其中感受隈研吾建築中對於點、線、面的處理,體味建築如何向着自然延伸。

  漫步在展廳中,觀眾可以嗅到不同的氣味,有木材的香氣、綠草的味道等。展廳內的7段音樂作品由隈研吾和東京藝術大學團隊共同創作,伴隨着觀眾移步換景,詮釋不同屬性建築的內涵。展覽以“視、聽、觸、嗅、味”一系列多元感官體驗為線索,讓觀眾與建築場域産生連接與對話。

  此次展覽首次展出近二十年間隈研吾的工作與生活場景,以鏡頭記錄了隈研吾在中國、歐洲,深入項目現場工作的情況。展覽將持續至10月30日。(王廣燕)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