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節特輯 童年的我們
又到六一兒童節啦,史家衚同博物館祝所有的“小朋友”兒童節快樂!
2021年的兒童節,我們聯合史家社區,給社區裏的爺爺奶奶一起過了個節。我們認為不僅孩子們可以過“六一”,在上班的大朋友們也可以過,這些年紀不大的爺爺奶奶也可以過。我們與社區把他們請到博物館來,一起聊聊天,在院子裏樹蔭下愜意的吃着牛舌餅、喝着冰鎮北冰洋,與大家一起回憶屬於他們兒時的記憶,歲數並不那麼重要,所有心裏年輕的人都可以過節。


圖片來源:攝影師馬勇
史家衚同博物館前身作為幼兒園一直到了九十年代,今天看到爺爺奶奶們快樂的在樹下唱唱跳跳,有説有笑,仿佛我們都一起回到了幼兒園。
圖片來源:史家衚同博物館
我的童年時光
我打小兒就住在史家衚同,這是一條700多年曆史、700多米長的衚同。衚同,説白了就是四合院、大雜院院落之間的東西向的通道,一般寬度也就是9米左右。我在這裡長大,這裡也有很多我的兒時記憶。我們小的時候沒有還沒有電子設備,雖然物資匱乏,但是童年的游戲都是有發小兒們一起的,童年生活也非常快樂。
史家衚同就在朝陽門城樓腳下,我還記得竹竿衚同的東頭兒就是北京城的城墻、護城河和軌道,我們小小時候經常去護城河玩兒,扔石頭、逮蛐蛐兒、撈魚蟲。
圖片來源:皇城根兒衚同串子
之前東四南大街叫豬市大街,往南叫燈市口、再往南是花市,都是根據當時經營的內容起的名,馬路兩邊買賣非常繁榮。
記得有一位打冰盞賣北京小吃食的常二爺,推着一輛雙轱轆小車,車上裝幾個青花瓷壇子,壇子裏有果子幹、山楂糕、玫瑰棗、酸梅湯、炒紅果,夏天還有我們最愛吃的刨冰。冰盞敲擊的清脆聲就像是孩子的召集令,你買二分錢的酸梅湯、我買二分錢的刨冰,那叫一個熱鬧!
圖片來源:畫家況晗
那時候衚同裏平日白天是靜悄悄的,只有走街串巷小販的吆喝聲,但是孩子們一放學,那可就熱鬧了,男孩子們玩起了“官兵拿賊”的游戲,女孩子們玩的就是歘拐、丟手絹、跳皮筋,衚同裏充滿了歡笑聲。
後來,有了電視,大人們看的都是《渴望》、《小兵張嘎》,孩子們只喜歡看動畫片,能數出名字的也有一大串兒,比如《鼴鼠的故事》、《藍精靈》、《大力水手》、《小蝌蚪找媽媽》、《哪吒鬧海》、《阿凡提》。
只要一入夏,就會有人挑着擔子賣小金魚兒,捎帶着賣蝦蟆骨朵兒(蝌蚪),聽到吆喝聲,就拿着玻璃瓶買個幾分錢的。我們還會到什剎海、北海划船,那時候半小時以內是免費的,超過之後5毛錢,幾個小夥伴湊湊也能玩得起。
圖片來源:皇城根兒衚同串子
小時候的秋天也別有一番滋味兒,有很多事兒值得回味,但我對小動物和昆蟲情有獨鍾。秋蟲中有油葫蘆、金鐘、蛐蛐兒等、那時候一到秋天我就滿處淘換着罈罈罐罐,為的就是裝蛐蛐兒用。
小時候的北京比現在冷多了,每年冬天都要下幾場很大的雪,一下雪小孩兒們就瘋了。打雪仗是所有孩子們的首選,分撥、攥雪球、追着逮機會扔出去。
圖片來源:畫家況晗
回憶分享結束後,感謝史家衚同小學的學生們陪着居民一起剪紙,共慶黨的百歲生日。
圖片來源:攝影師馬勇
博物館的建築是“表“,一系列的展覽和活動就是博物館的“裏”,和我們所有相關的人就是博物館的“魂”。城市孕育出博物館,博物館裏也倒映着城市的前世今生。我們深知史家衚同博物館對於北京城歷史和文化的意義,堅守着北京的記憶,同時我們也想更加貼近居民,更多的展現和參與如今的百姓生活。讓史家衚同博物館作為一座城市博物館,與老百姓一起聆聽更多的北京故事,歡迎大家關注“史家衚同博物館”的公眾號,參與更多的市民展覽和活動。
圖片來源:攝影師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