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京的五月節

日期:2019-06-11 10:31    來源:首都之窗

分享:
字號:        
  • 未標題-1
  • 未標題-1

  老北京一年三大節,端午居中,年節在前,中秋節在後。端午節,在北京又叫五月節,就如中秋稱為八月節,透著北京人的説話利落,不拿腔拿調。

  所謂端午,乃是五月初五,也就是五月的第一個五日,端為開端,午則對應五,唐代以前則是“端五”,用“午”是為了避諱“五”,據説是唐太宗的生日為八月初五。巧的是,皇宮大內,有端門和午門,而且前後相連。

  道教每歲有五臘,即天臘、地臘、道德臘、民歲臘、王侯臘,五月初五日為“地臘”,所以端午節又有祭地臘一説。

  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在舊北平,那是小販在晨起時的吆喝:供佛的咧,黑白桑椹唻,大櫻桃!是緊跟著的另一聲:江米小棗兒,大粽子!還是鄉下人挑著菖蒲和艾葉,行走在安靜的衚同裏:蒲艾!蒲艾!真是簡潔有力,讓所有的人知道,五月節來了。

  端午節吃粽子,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習俗,有餡的粽子始於宋,“夾棗、栗、柿幹、銀杏、赤豆”。明代又有艾香粽,清代有奶子粽。以前北平的粽子,純是素的,用的是葦葉,以馬蘭捆紮,僅有凈米和小棗兒兩種,與今日不同的是,講究涼吃冰鎮,賣粽子的大多把粽子放冰上,吃時也不是直接剝了就咬,要放在小碟裏,澆桂花蜂蜜,而絕不蒸熱了吃。

  五月節還要在大門兩側挂菖蒲和艾葉,寓意“艾虎蒲劍”,意在殺蟲避毒,下面再貼一個口向下的剪紙葫蘆曰“倒災”,還要穿蒲鞋,“穿之過街,歲以為常。”節後有的人家將蒲艾收藏,備作藥用,或留作新生兒“洗三”之用。

  北京人所謂“善正月,惡五月”,五月濕熱,多病毒瘟疫等邪祟。大門正上方就要貼“神符硃判兒”和“張天師五毒圖”,判兒指的是鍾馗鐘進士,他和張天師一起,驅邪鎮宅保平安。端午節中午,用雞血點鍾馗的眼睛,謂之“硃砂判”。道觀則會在端午前,用硃砂在黃表紙上畫天師符贈賣。

  五月節佛前一定供櫻桃、桑椹,一片大楊樹葉上托十幾個鮮紅櫻桃,搭配黑白桑椹子,算一份,兩個大銅板。只供上午一次,也就只賣一早晨,所以老北京有句話:櫻桃桑椹,貨賣當時。

  有的人家還講究喝雄黃酒,灑雄黃粉,男孩子腦門兒寫“王”字,耳朵眼、胳肢窩擦雄黃粉,由此可百毒不侵。更有甚者,用古墨裝到蛤蟆肚子裏,于端午午時放太陽下曝曬,謂其墨可治病,故有“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的説法。

  還有五毒餅,為圓形桃酥餅,上蓋有長蟲、蝎子、蝎虎子、蜈蚣和癩蛤蟆之像,又稱五毒餑餑,同時還有玫瑰餅和藤蘿餅等供應。另外還講究穿繡有五毒的辟邪鞋,五毒兜肚,不一而足。

  四月底至五月初五日,就開始送禮往來,除了粽子和這些糕點,還有紙盒鐵筒包裝的茶葉、酒水或商店發行的禮券。這些也是用在佛堂、祠堂、家廟的三堂供上的,自五月初一上午起,焚香秉燭,粽子三至五碗,五毒餅亦是,櫻桃、黑白桑椹各一碟,成之為三堂供。

  《都門紀略》於此有詩云: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貼,卻疑債主怕靈符。

  五月初一到初五日,還是舊京的女兒節,家家戶戶把姑娘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頭戴石榴花,已嫁之女也各回娘家,孩子肩頭背上懸“長命縷”,為綾羅縫製成的小老虎、櫻桃、桑椹、葫蘆、黃瓜、茄子、瓜豆、小辣椒等,婦女頭戴紅絨製作的蝙蝠、萬字式樣的“福兒”。五月初五中午,全部摘下扔在街頭,俗稱“扔災”。

  五月節也是出遊的日子,明清兩代,全城老少要到城外遊玩,這叫“熙遊避災”,姑娘們也都打扮起來。南邊的天壇、北邊的滿井、西邊的高粱橋,遊人如織,天壇北面的金魚池等處也滿是遊客。一般是初五日上午,群入天壇,謂之“避毒”,過午,到金魚池,或赴高粱橋、滿井、草橋、積水潭“飲醵熙遊”。其中以金魚池為最,那時還非臭水橫流的龍須溝,而是綠柳瑤池,碎影篩金,當日,由此直至天壇北墻的空闊之地舉行賽馬盛會,周圍搭棚列肆,售賣應節物食,即便到了清末已淤塞為穢流,每逢端午,人們照舊燕集,狂歌轟飲以為娛樂。

  東便門兒外二閘,三五知己,聚于小舟之上,淺酌低唱,更有那八旗子弟,搖著八角鼓,彈起三弦:五月端午,街前賣神符,女兒節令,女兒節令把雄黃酒沽,櫻桃桑椹,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開瑞樹,一支支艾葉菖蒲懸門戶,孩子們頭上寫個王老虎,姑娘們鬢邊斜簪五彩靈蝠。

  五月節的核心,就是避災驅邪,祈求平安,至於是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抑或是介子推、曹娥,還是祭“地臘”,都是一種附會,卻並不牽強,因為人心嚮往著幸福,在這五月的節日,寄託無盡的祈願。

  供稿:李哲 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