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ile311.jpg.jpg
老生流派,創始人為馬連良。馬連良幼年入“富連成”科班,隨蕭長華、蔡榮貴等學老生戲,又隨茹萊卿習武生。先以譚派為基礎,奠定了唱、念、做、打的紮實功底,繼而吸取了孫菊仙、劉景然等家之長,特別得益於賈洪林。從以唱為主的安工鬚生逐漸過渡到唱做並重,以表演唸白見長的老生表演藝術。由於他演技出眾,善於創新,在舞臺實踐中逐漸顯示其獨特的表演風格,形成了具有飄逸之美的馬派,名列“四大鬚生”之首。
馬派的特點是強調舞臺整體美,不但在唱、念、做、打各方面有自身特色,而且對服裝盔帽、舞臺美術、樂隊以及合作配角等方面亦有嚴格要求。馬派的咬字生活氣息濃厚,常用京音替代湖廣音。唸白闊口滿音,抑揚有致,節奏鮮明,富於樂感,特別表現在《審頭刺湯》、《清官冊》等戲中,大段唸白,聲情並茂。馬派的唱巧俏清新,常在小腔上創新,優美動聽,往往在[搖板]、[流水]等普通板式中,佳腔迭出,精彩紛呈。馬派的表演瀟灑、飄逸,於松弛中見功夫,特別在晚年,舉手投足無不有戲,其藝術已至爐火純青、返璞歸真的境界。馬派在藝術上的革新創造,還表現在服裝方面,如《甘露寺》喬玄的“花相貂”、《借東風》孔明的“法衣”,均為馬連良親自設計,給人以古雅大方的美好印象,傳流至今。馬連良的樂隊,也不同凡響。琴師楊寶忠、李慕良,鼓師裴世長、譚世秀都是對馬派藝術的形成和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主要成員。馬連良對配角以至龍套,也有嚴格要求,馬派藝術注重整體美,是有口皆碑的。
馬派劇目豐富多彩,代表作有《甘露寺》、《群英會》、《借東風》、《四進士》、《淮河營》、《蘇武牧羊》、《春秋筆》、《串龍珠》、《胭脂寶褶》、《清官冊》、《一棒雪》等。馬氏尤善於編演本戲,如《火牛陣》、《大紅袍》、《三顧茅廬》、《海瑞罷官》、《趙氏孤兒》等均為力作。其中《趙氏孤兒》最能完整體現馬派藝術特色。馬氏有時出演配角,如《秦香蓮》中王延齡、《狀元媒》中呂蒙正等亦性格鮮明,栩栩如生。
馬門弟子堪稱桃李滿園。私淑者更多,其傳人前期有言少朋、李慕良、遲金聲、梁益鳴、王和霖、王金璐、徐敏初等;五十年代以來有:馬長禮、張學津、馮志孝、安雲武、張克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