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河的船燈漁火

日期:2020-02-27 08:5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潞河的船燈漁火

  “潞水東灣四十程,煙光無數紫雲生。王孫馳馬城邊過,笑指紅樓聽玉箏。”這是明代詩人曹代蕭描寫通州潞河岸邊張家灣繁華景象的詩句。潞河也稱白河、北運河,它北通北京,東南達天津,與京杭大運河相接,可達杭州;另經海河,可出渤海海口。潞河曾是京都生命之河。

  從“沽水”到“潞河”

  潞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在秦朝及之前,這條河叫“沽水”。“沽”讀作“古”,與“苦”字同義,是“濫惡”之意。這條河流到通州平原地帶時,時常氾濫成災,特別是每到雨季,洪水更是橫衝直撞,給兩岸人民帶來極大災難,因此得名“沽水”。

  西漢初期在漁陽郡南部的平原區域,設置潞縣(今通州),對這條河進行了治理,因其流經潞縣全境,所以改稱為“潞水”。

  東漢末期和三國魏時,曹操北征烏桓,鞏固北方軍事重地幽州薊城的戰略地位,要利用這條河運輸糧食等戰略物資,又把這條河稱為“笥溝”(“笥”意為專門盛裝飯食的竹容器)。

  隋唐時期,朝廷用永濟渠進行漕運,笥溝不再行漕船,於是恢復了潞水的稱呼,在民間被叫作“潞河”。當時,河兩岸沙灘寬廣被稱為“潞沙”。在遼、金的正史中,仍然以“潞水”作為正名。到了元代,“潞河”之名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白河”,因為這條河兩岸白沙連片,不長青草。其左河汊在分流之前,匯入高梁河、溫榆河、小中河三條河流,因四河匯流而又稱“泗河”。

  到了明代,白河與潮河在今密雲城區西南的河槽村匯流,匯流後取了二河名稱的首字,稱為“潮白河”。又因其承擔漕運功能,也稱“漕河”,明英宗賜名“通濟河”。清朝康熙年間,通州城東的運河俗稱“通流河”。雍正四年(1726年),怡賢親王胤祥受命統管京東水利設施並直隸省北部各條河道治理,因潞河位於京杭大運河北端,故將潞河定名為“北運河”。

  從秦至今2000餘年中,潞河因其水源、方位、特徵、作用等因素,有很多別稱,但是以潞河之稱最久,至今相沿。

  金代通漕,始為運河

  潞河正式通漕應始於金代。據姚漢源著《京杭運河史》記載:“金代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燕京,名中都。山東、河北等路春秋兩季漕運,所經水道……由此北上大約溯今北運河(當時稱潞水)而上。”《金史·河渠志》載:“漕渠,金者于燕,東去潞水50里,故為閘以節高良(同梁)河、白蓮潭諸水,以通山東、河北之粟。”這些都記載了金代時潞河通航行漕的情況。

  金代海陵王完顏亮野心勃勃,欲攻打南宋,奪取富庶的江南之地,升潞縣為通州。由於永濟渠天津至北京一段河道淤塞,不能行船,於是調集軍民工匠,大規模治理潞河,開闢新的航道,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潞河真正成為運河。

  海陵王在此督造戰船,興建糧倉,圖謀江南。到金世宗大定年間,每年通過潞河運糧米進京70余萬石。元朝人歐陽玄曾描寫當時漕運的繁忙景象:“舳艫尾相銜,密次若鱗甲。”

  由於潞河兩岸白沙較多,草木不生,水土流失嚴重,常常淤塞河道,金元之後歷代統治者不斷疏浚整治,漕船來往不絕。金、元、明、清四朝建都于北京,所需各種物資絕大多數途經潞河,水運至京。潞河成為重要漕運河道,對京城建設、經濟發展、北陲鞏固和民眾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扁舟畫舫多如繁星

  《元史·食貨志》載:“元都于燕,去江南甚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於江南。”元代以後,無論海運、漕運,凡進京者必走潞河,張家灣成為南糧北調的集散地,通州發展為漕運沿線的重要城市。明代大學士李東陽描寫道:“文皇建都,治必南向,州名曰通,作我東障。高城巍峨,有兵有民,漕河北來,餉粟雲屯。儲盈庾增,新城是築。”《京杭運河史》説:“元代南糧北運,每年二三百萬石主要由海運至直沽海口(明代始設天津衛),由白河、通惠河至大都……自明永樂遷都北京至清道光咸豐以前,每年大約400萬石,都由運河北上,海運已微不足道。”

  潞河還造就了沿岸景色。通州八景多與潞河有關,如“二水會流”:潞河與富河交匯于通州城東潞河端頭,此處有一沙嘴,沙嘴峭立,兩河相會,浪涌汪洋,煙波浩渺。明人王宣有詩云:“沙頭浪起雙流合,雲際帆來萬國同。鷗破暝煙歸別浦,雁隨涼雨渚高空。”再如“萬舟駢集”:通州城東自潞河驛至張家灣長店,河面蜿蜒四十里,“水勢環曲,官船客舫,漕運舟航,駢集於此。弦唱相聞,最稱繁盛”。(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入夜,潞河之上船燈漁火,河漢群星,交相輝映,美不勝收。王宣詩云:“河海發源通禹貢,華夷歸化拱皇州;鳧鹥洲渚晴煙舍,雲水帆檣宿雨收。”其他還有長橋映月、碧水環城、漕艇飛帆、風行蘆蕩、白河渙舟等。除了通州八景,潞縣也有白河漁舟、長堤回燕、遠浦飛鴻等八景。作家劉紹棠曾寫道:“北運河是上京下衛的水路,南來北往的客運和貨運大船,多得像過江之鯽,而穿梭打魚的葉葉扁舟,遊覽河上風光的畫舫,更像滿天繁星。”(鄭學富)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