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曾經有過多少個名字?

日期:2019-05-06 11:18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分享:
字號:        
  • 2017120223.343821751009457.jpg.jpg
  • 2017120223.343821751009457.jpg.jpg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式將“北平”改名為“北京”,並以北京為新中國的首都。從此之後,“北京”這個曾經在歷史上往往被用做“多都制”之京號的名稱,方才徹底轉化為一個地名。

  地名的演變,能夠反映出相應“地方”的歷史文化進程,是我們回顧特定地區通史的絕佳視角。首都北京作為一個自燕國分封以來便在戰略上雄踞北方的重要城市,相繼使用過許多名字:薊、燕、廣陽、幽州、范陽、幽都、析津、薊北、南京、燕京、燕山、永安、大興、大都、北平、順天、宛平、北京。在這些名字背後,我們可以追溯到古都北京源遠流長的歷史脈絡……

  其時惟周 其名曰薊:

  先秦燕國時代的薊與燕(妟)

  商周以前的先民如何稱呼燕山以南的這片今天被稱為“北京”的地區,已不可詳考。不過,根據《禮記》與《史記》的記載,早在商朝時期,在今日的北京市區內的今白雲觀以西、會城門東南一帶,就存在着一個名叫“薊”的方國,這個“薊國”可能是傳説中的上古賢王堯帝或黃帝的後代。由於存在的時代過於玄遠,“薊國”的事跡基本上都沒有留傳下來,就連它的滅亡時間,也因為鄰居“燕國”歷史的缺乏而不能確定,只知道“薊國”大概是在春秋前期(西元前7世紀)被燕國所滅。

  燕國在滅薊國之前,一直以今日的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一帶為都,現有北京市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對公眾開放並展出相關文物。燕國大概在滅了薊國之後,遷都到薊城。直到燕國滅亡,薊城雖然並不總是燕國的都城,卻始終是燕國的第一大都會與軍事重鎮,成了燕國的代表,所以薊城也被當時及後世的人們稱為“燕”,這便是日後“燕京”之稱的來歷。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我們所熟知的“燕國”,其實在先秦時期一直被寫作“妟”(yn)或“匽”,直到秦漢時期才被改寫作“燕”。所以,不僅西周燕都所在地在商代與西周時期會被寫作“妟”,東周時的薊城也會因為燕都的關係而被稱為“妟”。所以説,在先秦時期,北京地區有兩個曾用名“薊”與“妟(匽)”,這兩個曾用名只是在後代史書上被寫成了“薊”與“燕”。

  那麼,“薊”與“妟”又是什麼含義呢?由於現存史料的稀少,我們並不能確定兩個字用在這兩地究竟有什麼含義。只能大概知曉,“薊”與“妟”是兩個古國所在地的地名,兩個商周古國都是因為當地叫這樣的名字(薊丘、妟山),才把自己的國號稱為“薊”與“妟”的。

  廣水以北 幽寒之地:

  漢唐時期的廣陽、幽州與范陽

  秦朝在全國範圍內正式推行郡縣制,秦滅燕後(西元前222年)在燕國故都薊城設置了薊縣,直到被遼國改為薊北縣(西元938年)之前,“薊”作為一個位於今日北京市區的縣級地名,存續了整整1160年。秦朝的薊縣為廣陽郡治所在,兩漢魏晉時期則先後是廣陽郡治、廣陽國都、燕國國都。廣陽郡轄下還有一個廣陽縣,位於今北京市房山區廣陽村,北齊以後這處廣陽縣整體併入了薊縣,所以漢魏時人往往稱呼廣陽縣為“小廣陽”,那麼“大廣陽”自然便是郡治所在的薊縣城了。另外,兩漢時人有用郡名稱呼郡治所在城池的習慣,因此薊縣也被稱為“廣陽”。所以,廣陽便是北京地區在“薊”、“燕”之後的第三個曾用名。

  “幽州”本來是一個涵蓋整個幽燕地區與遼河流域的地區名稱,並不像薊、燕一樣在一開始僅僅局限於一個地點。不過,幽州在漢代逐漸以薊縣作為州刺史或州牧的治所,漢代人也有以州名稱呼州治所在的習慣,所以“幽州”之名便逐漸開始指代漢代薊縣所在的今北京市區。魏晉南北朝時期局勢動蕩,後因軍事需要而大量設置了“州刺史”,“州”數量大幅增加,“州”的轄境也便逐漸與郡相同。到了隋唐時期,“幽州”便完全成為一個以今日北京市區為州城所在的地名。而且,由於隋唐時期對於地名與行政區劃經常在“州”與“郡”之間搖擺,所以幽州也偶爾會被改稱為“范陽郡”,“安史之亂”發動者安祿山曾經擔任過的“范陽節度使”便是幽州被叫做“范陽郡”時所授予的使職。隨着安史之亂的平息,唐朝比較忌憚“范陽”這個名號,便再也沒有使用“范陽郡”與“范陽節度使”之名,而是一直沿用“幽州”了。所以,“幽州”與“范陽”便分別是北京城的第四、第五個曾用名。

  那麼,廣陽、幽州與范陽都是怎麼來的呢?“廣陽”二字私以為可能與古代地名選用的基本規律——“山南水北為陽”有關,廣陽之地應當是處於“廣水之北”所致,至於這條“廣水”在哪,由於幽燕地區的水道已然不是兩千年前的模樣,所以很難確知,但廣水故道應當在房山區廣陽村附近。另外,秦國之所以用“廣陽”而不用“燕”作為這片燕都故地的郡名,應該也有淡化當地燕國認同的用意在裏面。

  “幽州”之“幽”就比較簡單了,由於北方寒冷,在古人看來是“幽冥”之地,所以便選用了一個“幽”字來稱呼這片土地。至於“范陽”,則與“廣陽”同理,也是“山南水北為陽”這個命名規律在起作用,“范陽”是指范水之北的一片地方,這個地方最初在今日的河北省定興縣附近,范水可能就是今日的固城鎮雞爪河。“范陽”作為一個古代地名,要分兩個層次看,在郡名層次,“范陽郡”最終是落腳到了今北京地區的幽州薊縣城,但在縣名層面,則存在一個范陽縣,先後以今日的定興縣、淶水縣、涿州市為縣治所在,這一點也與廣陽很像,雖然在郡名層級被薊縣借了過去用,但縣名層級則依舊在其地名的源地存在。

  永安大興 北方平定:

  遼金以來北京地名的變遷

  西元938年,唐宋之交,幽州薊縣被後晉石敬瑭“打包”成“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人的遼國,遼國在接收了幽州薊縣城後,便立刻變更了地名,改“幽州”為“幽都府”,改“薊縣”為“薊北縣”,並以幽都府為遼五京之一的“南京”。西元1012年,由於南京幽都府在天文分野上處於“析木之津”的位置,所以又改稱南京幽都府為“燕京析津府”,改“薊北縣”為“析津縣”。那麼“幽都”、“薊北”、“析津”、“南京”便是今北京市區一帶在遼代的四個曾用名。

  金滅遼後,金軍根據“海上之盟”的約定,將析津府擄掠一番後歸還給了北宋。宋徽宗為了體現自己終於實現了祖輩們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夙願,便在西元1123年把“析津府”改稱為“燕山府”。兩年後的西元1125年,宋金反目,金軍攻佔“燕山府”,並且又把地名改回了“析津府”這個稱呼。西元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成為金朝國主,並在當年便改“析津府”為“中都永安府”,次年改為“大興府”,並改“析津縣”為“大興縣”,將“宛平縣”與“大興縣”一道設置為金中都的附郭縣,並在西元1157年正式將金國國都遷到了“中都大興府”。海陵王完顏亮定名“永安”、“大興”,顯然寄託了他對於遷都的期望,然而事與願違,過於冒進的完顏亮最終在南征過程中遭到後方貴族與前線將領的拋棄,他定名的“大興府”反而給金世宗完顏雍做了“嫁衣”。

  西元1215年,蒙古攻克金中都大興府,並廢毀該城,直到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後方才興建了大都城,並以大都為元朝帝都所在,從西元1267年到西元1294年,大都的營造持續了將近三十年,方才完工,就在大都營造中的1284年,忽必烈才將“大興府”改制為“大都路”,正式確立了元大都的行政建制。

  元末明初的西元1368年,明軍主帥徐達、常遇春率軍攻克大都,朱元璋取“北方平定”之義,改大都為“北平”。西元1380年,燕王朱棣就藩,正式入駐北平城,並在洪武年間與遼、寧、谷、代、晉、秦、慶、肅等王一道負責節制北部邊境各軍。隨着朱棣通過靖難之役邁上皇帝寶座,北平城的地位也隨之升高,於靖難之役成功後的西元1403年,立刻被改名為“順天府”,與“應天府”並尊,並最終在西元1421年正式成為大明王朝的京師所在。

  自西元1403年起,到辛亥革命成功後,五百多年的時間裏,今北京地區在府級一直被稱為“順天府”,在縣級則有“大興縣”與“宛平縣”兩縣並置,分管六九城內的東西兩部分與附屬的城郊地區。需要注意的是,“北京”在明清時期並不是一個官方以行政區劃名稱的方式認可的地名,而是一個明朝官方的頒佈的“京號”及民間習稱,在正式的文書上,相關地名還是要稱為“順天府”的。

  辛亥革命以後,北洋政府治下的1914年到1928年間,“順天府”改稱為“京兆地方”,隨着北伐戰爭的開始與張學良的改旗易幟,奉系軍閥所控制的京兆地方改歸南京國民政府管轄。京兆地方因為不再是民國政府的首都,便被南京國民政府改稱為“北平”,大興縣與宛平縣的縣衙也是在1928年從北平城內撤出的,兩縣從此便從附郭縣降格成郊縣,不再與北平城區(今北京市區)有關。

  “北京”之名正式以一個地名的身份“落戶”今日的北京地區,其實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於1949年9月27日正式將“北平”改名為“北京”,並以“北京”為新中國的首都。從此之後,“北京”這個曾經在歷史上往往被用作“多都制”之京號的名稱,方才徹底轉化為一個地名。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北京曾有多少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