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北京衚同裏的幸福年”系列報道之六

日期:2019-02-11 08:16    來源:光明網

分享:
字號:        

     

  編者按:

  衚同的形成和發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關係,包括它所取的名稱都留有歷史變遷的痕跡,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社會風情。在北京,很多衚同都是以比較明顯的形象標誌來命名,比如把較寬的衚同,叫成“寬街”、斜的衚同就叫“斜街”。也有以地名、江河湖海、樹木植物、地理方位、北京土話、吉祥話、市場貿易和人名來命名的衚同。比如,銀錠橋衚同、大江衚同、取燈兒衚同、鮮魚口、永康衚同等等。

  隨着社會的發展,舊時如煤市街已經看不到賣煤人的身影,菜市口也早已不再賣菜,琉璃廠也不再是燒琉璃瓦而是轉向了書業文物集中的文化街。社會的發展賦予了北京衚同新的功能和時代內涵。為了充分展示北京衚同獨特的人文魅力和新面貌,光明網在春節期間連續推出7期“北京衚同裏的幸福年”攝影圖片系列報道,通過多維的視角講述衚同裏的故事,形象生動地展示廣大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前鼓樓苑衚同在清代屬鑲黃旗,乾隆時稱前鼓樓院,宣統時稱前鼓樓苑。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稱前鼓樓苑衚同,現衚同內均為居民住宅。圖為201927日,一名行人騎車從前鼓樓苑衚同經過。(光明網記者張瑜攝/光明圖片)  

  

  前鼓樓苑衚同位於鼓樓東南側,呈東西走向,東起南鑼鼓巷,西止南下洼子衚同,全長261米。該衚同在明代屬昭回靖恭坊,稱孤老衚同,因衚同內曾有一養濟院而得名。圖為201927日,前鼓樓苑衚同景象。(光明網記者張瑜攝/光明圖片)  

    

  幹面衚同位於朝陽門南小街西側,呈東西走向,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止東四南大街,全長731米。該衚同在明朝屬黃華坊,稱幹面衚同。據當地住戶講,該衚同過去是去祿米倉運輸祿米必經之路,車馬行走時塵土飛揚,好像下幹面,故而得名。圖為201923日,幹面衚同景象。(光明網記者趙金悅 攝/光明圖片)

    

  板廠衚同位於地安門東大街北側,呈東西走向,東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鑼鼓巷,全長457米。該衚同在清代屬鑲黃旗,乾隆時稱板腸衚同,宣統時稱板廠衚同。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稱交道口南八條,1979年稱板廠衚同。衚同內的27號院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圖為201923日,板廠衚同景象。(光明網記者邵緒楠攝/光明圖片)  

    

  帽兒衚同位於地安門外大街東側,呈東西走向,東起南鑼鼓巷,西止地安門外大街,全長585米。衚同形成於明朝,清朝時期屬鑲黃旗管轄,始稱帽兒衚同,民國後沿稱。後來在衚同裏的文昌宮基址之上建立了帽兒衚同小學。衚同裏的 35號、37號原為婉容皇后娘家,1984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圖為201926日,游客在觀看帽兒衚同介紹。(光明網記者邵緒楠攝/光明圖片)  

    

  文丞相衚同位於交道口南大街東側,呈南北走向,北起大興衚同,南止府學衚同,全長218米。文丞相衚同在明代屬教忠坊,有文丞相祠,是後人為紀念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建立的。文丞相祠的東墻在文丞相衚同,大門在府學衚同。圖為201924日,文丞相衚同景象。(光明網記者張瑜攝/光明圖片)  

    

  東四八條位於東四北大街東側,呈東西走向,東起朝陽門北小街,西止東四北大街,全長717米。該衚同在明朝屬南居賢坊,稱正覺寺衚同,因衚同中部北側建有正覺寺而得名。清朝屬正白旗,稱八條衚同。民國沿稱。東四八條衚同內的71號院為教育家葉聖陶故居。圖為201925日,東四八條衚同23號院的大門上貼上了喜慶的對聯。(光明網記者張瑜攝/光明圖片)  

    

  三眼井衚同位於景山街道轄區西部,呈東西走向,東起嵩祝院西巷,西止景山東街,全長306米。該衚同在清代屬皇城,乾隆時稱三眼井衚同,因衚同內有一口三個井眼的井而得名,其井因阻礙交通後來被毀掉。圖為201923日,一名行人從三眼井衚同經過。(光明網記者邵緒楠攝/光明圖片)  

    

  倉南衚同位於東四地區東部,呈南北走向,北起南門倉衚同,南與福夾道相通,全長351米。該衚同因地處南門倉以南而得名,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南新開路併入。元朝時,這裡曾建有太廟。清朝乾隆時固山貝子弘昽府第也在此衚同,後廢為空府。民國時在空府處建成宅院,今仍可見門前大影壁。圖為201924日,倉南衚同景象。(光明網記者張瑜攝/光明圖片) 

    

  小石橋衚同位於舊鼓樓大街西側,東西走向,明代因架有石橋而得名。小石橋衚同裏多是大大小小的宅門、四合院建設,居住着富戶人家。時至今日,這條衚同的房屋、外墻、門樓仍舊顯得規整和雅致。圖為201923日,小石橋衚同景象。(光明網記者潘迪攝/光明圖片)  

    

  大石橋衚同位於舊鼓樓大街西側,東西走向,長約570米。大石橋衚同在明代稱妙緣觀,以觀得名,後因衚同內建有石橋,在清、民國時期稱大石橋,1965年定名大石橋衚同。圖為201923日,大石橋衚同景象。(光明網記者潘迪 攝/光明圖片)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