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戰火中誕生的香山慈幼院
熊希齡、毛彥文和香山慈幼院的孩子們。
京城之西有山,此山乃太行余脈,鐘靈毓秀、重岡疊翠,遼金元以至明清眾多名勝古跡匯聚於此。其中香山因有大石似香爐而得名,乾隆年間此地大規模營建,並得名“靜宜園”。香山南麓山腰,有兩股清泉從山石中潺潺流下,乾隆在石壁上禦題“雙清”二字,因着喜愛,在此修建庭院,取名“松塢山莊”。
園子雖然取名“靜宜”,但是它的命運並不平靜。在英法侵略軍和八國聯軍兩次侵略中未能倖免於難,園中珍寶文物被掠奪一空,園子遍體鱗傷。
1917年夏末秋初,河北境內大雨連綿,山洪爆發,京畿一帶受災縣達百餘個,災民超過600萬人。彼時,曾經一度官拜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熊希齡已經隱居天津,把精力投向了教育和慈善事業。身處災區的熊希齡目睹災民的慘狀,立刻奔赴北京,向中國銀行公會求助,得到了捐款萬餘元,交給京師警察廳購買糧食,運到天津賑災。同時,他又向政府提出賑災的建議,極力主張籌款,賑濟災區所有饑民。
水患造成上千難童無家可歸,熊希齡又上下游走,在香山開辦慈幼局,收養這些孩子。第二年水患已平,慈幼局準備解散,但還有兩百餘兒童無人認領。如此一來,熊希齡不得不考慮建一所永久性機構,收養這些無家可歸的孩子。在時任大總統徐世昌的交涉下,清皇室內務府把已經廢棄的前清行宮香山靜宜園讓出,香山慈幼院便創建於此,熊希齡出任院長。
這時的靜宜園已經破敗不堪,到處是軍閥私自修建的私人宅邸。熊希齡選中這裡後,制止了旗民對古樹的亂砍濫伐,每年組織師生補植樹木並加強管理。他還在松塢山莊舊址上依山而建,重修了一座三進庭園。院內山、水、樹、石順應自然,一池泉水清澈見底,池邊有亭,亭後有屋,因材借景,秀麗精緻。在這裡,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紅葉冬有雪,一年四季,景色宜人。因為園子幽靜別致,熊希齡非常喜歡,曾經題寫“暮雲飛盡亂山明,月入雙清分外清”的詩句,園名借用乾隆禦題“雙清”二字,取名“雙清別墅”,熊希齡晚年更是以“雙清居士”自號。
慈幼院收養兒童“專以孤貧為限”,熊希齡確定了“教養孤貧失學之男女兒童,使有適當之智慧、道德,俾可謀生與社會”的辦學宗旨。為實現這一目標,香山慈幼院推行學校、家庭與社會三位一體的“三合一”教育體制,辦學經費主要是財政撥款。在慈幼院職教員俸給表上,院長熊希齡的項目下寫的是“義務職”,也就是不拿薪俸。
經過多年苦心經營,到1926年,香山慈幼院已經發展為一個總院、五個分院,總院是香山慈幼院,分院包括蒙養園(幼兒教育)、小學、中學、師範和職業教育等幾個分支 。
熊希齡非常重視家庭教育,他曾説“家庭教育實造人才之基礎”,開院時他就説全院是個大家庭,同學們以兄弟姐妹相稱。慈幼院的孩子多為孤兒,他希望暖撫孤貧兒童的心,使他們能夠切實享受到家庭之愛,於是嘗試“小家庭制”。到了1933年,慈幼院的“小家庭制”成熟並付諸實施,先後建立了11個小家庭,工作人員就是家長,每個家庭十多個孩子,基本由蒙養園和小學部的孩子組成。1934年,熊希齡在香山慈幼院成立了家庭總部,自己在家庭總部設有住處,經常邀請各宅的孩子們到他那裏做客。這種教育理念在當時的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相當新穎和先進的。
慈幼院完整的教育體系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得到廣泛的認可和響應,當時社會上許多達官顯貴爭相把子女送到這裡就讀。熊希齡也並不阻攔,就另行設立了一條標準:富人家需捐贈一筆數額不小的善款,才能把子女送來就讀,並且還要繳納高額的學費。這樣,慈幼院的建設便又有了可供使用的資金。在任慈幼院院長的20餘年時間裏,熊希齡憑藉一己之力,從中外善心人士和各機關團體處募得了不少的捐款。
之後,隨着戰爭爆發,籌款變得越發艱難。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時,熊希齡正攜新婚夫人毛彥文在青島與市長沈鴻烈等人商辦嬰兒保育園事宜。因為北平的戰事,他們無法返回,只得前往上海,繼而轉赴香港。到香港之後,他在寫給友人的信裏説:“此間生活程度太高,恐難久居,行將回湘……”原來,為辦香山慈幼院,熊希齡傾其所有,已無積蓄,入境之後捉襟見肘,生活困難,便萌生出回湖南的念頭。誰知,這年年底,熊希齡突發腦溢血,客死異鄉,享年68歲。熊希齡病逝後,由毛彥文女士繼續出任北京香山慈幼院院長。
1948年12月,中共中央軍代表以勞動大學的名義找香山慈幼院商談借香山校舍辦公。因為毛彥文已不在北平,副院長雷動與董事長雷潔琼商量後同意了。香山慈幼院搬離後,一次性為中共中央騰出了3000多間房,解決了中共中央進駐北平後的辦公問題。此後為了慈幼院的長久發展,國務院和北京市政府在阜成門外的阜成路劃出100畝地,按照當時蘇聯最先進的學校建設規模和配備,給香山慈幼院建設了永久校址。1954年,香山慈幼院搬到這裡,並改名為“北京市立新學校”,這是海淀區唯一一所擁有幼兒園、小學和中學的學校。(穎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