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明代清華園
明代清華園並不在今天清華園的位置。
清華大學是一座有着百餘年曆史的高等學府,在世界大學的排名中也名列前茅。清華大學名稱的由來,與一座明代私家園林有關,這就是清華園。這座明代清華園位於今天北京大學的西邊。
萬曆皇帝外祖父海淀修園
在元明時期,今天海淀鎮一帶有很多湖泊洼地,文人墨客將其中一片湖泊稱作丹棱沜,而丹棱沜,其實就是海淀的雅稱。中關村至今還有一條丹棱街,這條街就是得名於丹棱沜。
明代的文人顯貴不滿足於北京城裏的生活,他們希望在恬靜的山水中尋找優雅閒適的生活之地,海淀就成為首選。明代海淀一帶最為著名的私家園林有兩處,一處是畫家米萬鐘的勺園;而另一處,就是位於勺園之北的清華園。
明代清華園的主人,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的外祖父武清侯李偉。他的女兒在嘉靖年間被選入裕王府,後來為裕王朱載垕生下一個兒子,名叫朱翊鈞。1566年裕王即位,即明穆宗,作為國丈的李偉便被授予官職和田地,成為外戚勳貴。穆宗在位六年就駕崩了,1572年朱翊鈞即位,即明神宗。神宗即位後,李偉被擢升為都督同知,授武清伯爵位,不久升為武清侯。李偉是個迅速發家的外戚,做過一些不法之事,但他女兒李太后是個明事理的人,幾次斥責父親的不法行為,不希望以公肥私,因此李偉到了晚年就有所收斂了。
海淀地區之所以在明代出現了很多私家園林,不僅僅與海淀當時泉水湖淀等水系密集分佈、自然景觀優美有關,也與明代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有關。元代時,玉泉山一帶的泉水是專供皇城使用的水源,有渡槽引入元大都城,民間禁止使用。而昌平白浮泉的水則自今長河,經今西直門南側的水關引入積水潭,下接通惠河,是元大都地區運河的主要水源。但是到了明代,情況就發生了很大變化。
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即位,他把自己的陵寢選在了昌平天壽山,把周邊一帶都劃為陵寢禁區,這樣一來,白浮泉就不能再作為通惠河的水源了。元大都的水系在明軍入城後隨元大都的破壞而毀壞,玉泉山的泉水水系也紊亂了,通惠河就一直缺乏水源。而明代的皇帝,大多恪守所謂封建帝王的行為準則,深居皇城,還沒有在海淀地區營造皇家園林的打算,因此這個空白就被明代那些不滿足於居住在北京城內的達官顯貴和文人士大夫們填補了上來。李偉早年出身寒微,晚年終於顯貴,很多文學影視作品習慣於將其描寫成一個粗人,但是都忽略了李偉在海淀修園的事情,這恰恰是李偉對中國古代園林建設作出的重要貢獻。
清華園被譽“都下名園第一”
李偉在發跡後效仿文人墨客,附庸風雅,在風景秀麗的海淀地區修了一處規模很大的私家園林,名為清華園。史載,清華園方圓十里,《燕都游覽志》稱:“園中牡丹多異種,以綠蝴蝶為最,開時足稱花海。西北水中起高樓五楹,樓上復起一台,俯瞰玉泉諸山。”《明水軒日記》則雲:“清華園前後重湖,一望漾渺,在都下為名園第一。若以水論,江淮以北,亦當第一也。”清華園西望甕山(今頤和園萬壽山)、玉泉山,控萬泉河與甕山泊東流諸水,依山傍湖,體現了中國古代傳統園林的美學思想。
《日下舊聞考》引《譻嚀》描述清華園盛景,更為生動:“初至,見茅屋數間,入重門,境始大。”中國古代傳統園林的設計體現了古人的哲學思想。剛進門尚不見大風景,不顯山露水,然而一進到重門裏便是進了另一番世界:“池中金鱗長至五尺,別院二,邃麗各極其致。為樓百尺,對山瞰湖,堤柳長二十里,亭曰花聚,芙蕖繞亭,五六月見花不見葉也。池東百步置斷石,石紋五色,狹者尺許,修者百丈。西折為閣,為飛橋,為山洞。西北為水閣,壘石以激水,其形如簾,其聲如瀑,禽魚花木之盛,南中無以過也。”雪後的清華園,雖在人間,卻宛若在天上夢境一般:“雪後聫木為水,船上施軒幕,圍爐其中,引觴割炙,以一二十人挽船走冰上若飛,視雪如銀,浪放乎中流,令人襟袂凌越,未知瑤池玉宇,又何如爾!”以時人的評論來看,這座園林在北方為當時之最,絕非徒有虛名。
清朝時熙春園東園稱“清華園”
李偉去世後,其子孫承襲此園。明朝滅亡後,這座前代勳貴的園林基本廢毀了。但是由於清華園留存的規模很大,很快就受到了清朝統治者的青睞。清朝統治者來自東北地區,嫻於弓馬騎射,與明朝統治者受到中原封建思想浸濡而深居宮中不同,他們不滿足於北京城內皇城、宮城的水面,也難以適應京城夏季悶熱的氣候。因此在穩定統治後,清朝統治者開始謀劃在西山、海淀一帶,利用這裡的自然景觀營造皇家園林。
康熙皇帝以清華園故址為基礎,修建了著名的暢春園,位置就在今天北京大學的西部。暢春園不過方圓十餘里,因此康熙皇帝本人在《暢春園記》中描述清華園舊跡時,仍説:“(清華園)當時韋曲之壯麗,歷歷可考,圮廢之餘,遺址周環十里,雖歲遠零落,故跡堪尋。瞰飛樓之鬱律,循水檻之逶迤,古樹蒼藤,往往而在。”因此他下詔:“內司少加規度依高為阜,即卑成池,相體勢之自然,取石甓夫固有。計庸畀值,不役一夫。”雖對修園不甚耗費人力物力的事實有誇張之處,但可見暢春園基本還是在明代清華園的基礎上修建的。
清朝後期,列強入侵,“三山五園”大多遭受到列強侵略軍的嚴重破壞。暢春園經過破壞,不復其舊。明代清華園北有座橋,叫西勾橋,也叫婁兜橋,這座橋位於今天北京大學西門內南側,也是憑吊明代清華園古跡為數不多的幾處遺跡之一。
滄海桑田,明代清華園的位置,在如今北京大學的西側,而清華園的名字,則在清代後期轉移到了成府村、藍旗營北,圓明園組成部分之一的熙春園。熙春園於清道光二年分為東西二園,東邊稱作清華園,西邊稱作近春園,這兩園位於今天清華大學的西北部。昔日勳貴和皇家園林,現在已經成為培育英才的學府所在,承古開今,文脈不斷。(卜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