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流失海外百餘年後虎鎣入藏國博
青銅“虎鎣”。國家博物館供圖
圓明園文物——青銅“虎鎣(yíng)”流失海外百餘年後,重回祖國懷抱,正式入藏國家博物館。
這件青銅器為西周晚期文物,頂蓋內鑄有“自作供鎣”銘文,因其精美獨特的造型、罕見的虎形裝飾而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專家介紹,“供鎣”明確了此器的用途,即作為祭祀時奉獻使用。
通過X射線探傷分析,虎鎣保存完整,未見明顯的後世修復痕跡,墊片清晰,佈局合理。流根處、外底有補鑄遺跡,器身也可觀察到合范處。蓋上鈕環與鋬鈕形制不同,可能係使用時殘損後補接所致。從攜帶型熒光能譜表面分析結果來看,銅、錫、鉛比例符合商周時期青銅器成分特徵,排除了鋅銅合金的可能。
2018年3月,青銅“虎鎣”的圖片出現在英國一拍賣機構的網站上,它將於4月11日被拍賣的消息,吸引了各方關注目光。相關資料顯示,青銅“虎鎣”原為清宮皇室舊藏,1860年被英國軍官哈利·埃文斯從圓明園劫掠獲得,此後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4月10日,國家文物局發表聲明,強烈反對並譴責該機構執意拍賣流失文物的行為,表示將繼續按照國際公約和中國法律規定,通過一切必要途徑開展流失文物追索。隨後,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國內主要文物藝術品拍賣平臺等相繼發聲,表示如該拍賣機構執意拍賣我國流失文物,將終止與其開展的一切商業合作往來。
4月11日,青銅“虎鎣”以41萬英鎊價格在英國成交。“逆轉”出現在4月底,國家文物局收到英國拍賣機構負責人郵件,稱青銅“虎鎣”境外買家希望將文物無條件捐贈給國家文物局。
9月21日,國家文物局代表團會同中國國家博物館專家組赴英開展實物鑒定,鑒定結果顯示,青銅“虎鎣”符合西周晚期青銅器基本特徵。當日,文物交接確認書順利簽署。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認為,“虎鎣”的回歸,彰顯了中國政府保護文化遺産的堅定信念與負責態度,也顯示了我國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獲得了廣泛的理解與支援。
新聞連結
海外流失文物歸家“路在何方”?
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因戰爭、不正當貿易等原因,有超過1000萬件的中國文物流失到海外,幾乎涵蓋所有文物種類。而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的藏品中,有164萬件中國文物,民間收藏的中國文物大約是館藏數量的10倍以上。
《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産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和《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這是目前關於流失文物返還領域的兩大國際公約。在實際操作中,前者缺乏強有力的履約監督機制,後者則締約成員國數量有限,結構失衡,大部分主要文物進口國尚未簽署該公約。
而近年來在國際拍賣市場上,拍賣公司利用中國買家的民族情結來進行商業炒作的事件也頻頻發生,“中國流失文物”成了一個極有市場號召力的標籤,致使價格節節攀升,也對民族情感造成了“二次傷害”。
與這些文物相比,青銅“虎鎣”無疑是個“幸運兒”。在它歸來的身影背後,是一個國家不懈的努力——
近年來,我國不斷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歸的多種途徑,逐步建立綜合使用外交斡旋、協商談判、執法合作、司法訴訟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模式,成功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歸祖國,其中圓明園鼠首兔首、秦公晉侯青銅器、大堡子山金飾片等重要文物已先後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等。
同時,國家文物局還上線了中國被盜(丟失)文物資訊發佈平臺,為追繳被盜文物及海外流失文物依法追索提供依據。
隨着國民收入的提高和對自身文化認同的加深,民間力量開始在流失文物的追索中發揮作用。福建省大田縣陽春村村民近年來還拿起法律武器,向荷蘭收藏家跨國追索被盜的章公祖師肉身坐佛。
但毫無疑問的是,流失文物的追索依然任重道遠。(劉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