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夜市,市民游人曾經是常客

日期:2018-08-17 10:2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未標題-1.jpg.jpg
  • 未標題-1.jpg.jpg

  ▲1984年,地安門的夜市由後門橋的一個點擴大到地安門百貨商場前的小廣場。隨後,地安門百貨商場也開始在門前擺攤售貨。李晞/攝

  ▼1980年12月23日,《北京日報》2版

  ▲1984年7月2日,《北京日報》1版

   1984年3月16日,《北京日報》1版

  ▲1981年,北京的服裝加工夜市。

  呂堅/攝

   1984年6月7日,《北京日報》2版

  ▲1987年12月18日,《北京日報》3版

  ▲1991年9月24日,《北京日報》1版

  ▲1991年,為了豐富首都市民的夜間生活,許多大飯店辦起了小吃夜市,普通百姓隨時可品嘗大飯店的拿手小吃。

  王振民/攝

  ▲1985年9月11日,《北京日報》2版

   1988年8月25日,《北京日報》1版

   1991年,東城區衛生防疫站的工作人員來到東單頭條和東華門夜市,對食具的消毒效果取樣化驗,並查驗經營者是否具有衛生許可證和個人健康合格證。於淑琴/攝

   2016年7月18日,《北京日報》6版

  ▼2016年6月24日,《北京日報》6版

  商店關門早導致購物難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京城的各個角落,各行各業都在發生着變化。為了更好地促進城市發展,那時候,媒體也在用格外“挑剔”的眼光進行輿論監督。

  1984年3月16日,本報在1版顯著位置刊發消息——《〈經濟日報〉刊登文章批評王府井大部分商店關門太早》,建議在一些繁華地區開夜市。報道中説,記者在王府井大街進行了實地調查,結果發現:從王府井南口至燈市口西口約1公里長的大街上,共有130家商店。其中26家從下午5點到6點太陽還沒落山時就紛紛關上店門;78家從6點30分到7點30分先後關門停業;有21家營業到8點或9點;只有5家營業到10點,僅佔總數的4%。還有一些商店不到規定的停業時間就提前關門。不少商店雖然開着門,但下班前該上的貨卻不上了。

  報道引用一位廣州來京的經濟工作者的話説,大城市的許多消費活動發生在晚上,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商品比較豐富,群眾收入有了增加,很有必要開辦夜市。職工一般是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後才逛商店買東西。北京活動人口數量大,特別是一些會議常常在北京舉行,很多人白天開會,只有晚上才有時間上街買東西。北京還有許多外賓、歸國華僑和港澳同胞以及各國旅游者,他們喜歡晚上上街買東西,應該為他們提供方便。

  1980年12月23日,本報2版刊發的《要努力把北京旅游活動搞活》一文曾這樣記載——中泰通航首航班機旅行團一位姓盧的客人説:“到別的國家旅游,商人像蒼蠅一樣叮着你不放,想方設法滿足你的要求,讓你把帶來的錢全部花掉。可是我們在北京拿着錢沒地方花,花錢還要找門路。”另一位姓黃的客人説:“我們去王府井一個商場買東西,看到床單很好,每人打算買十幾條,但付錢時商店卻一定要收布票,我們給他們看護照也不行,只好不買了……”

  順應人們的強烈需求,北京的商業服務意識進一步增強,漸漸發生了顯著變化。

  市政府決定試辦9處夜市

  為了進一步推動改革,搞活經濟,方便群眾,1984年夏季,市政府決定在北京城近郊區試辦9處夜市,分別位於東安門大街東段、紅橋工業品市場、騾馬市大街、西單服裝大樓門前廣場等處。

  開辦夜市的舉措受到市民歡迎,每晚逛夜市的人絡繹不絕,客流量與日俱增。中關村夜市開張第二天,逛夜市的人比第一天增加1倍。商品銷售情況也較好,開張較早的騾馬市大街夜市,兩天銷售額達到54000元。

  豐台北大地夜市與繁華地區王府井的夜市不同,重點是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方便。這裡不僅有百貨、日用品,還有蔬菜、副食和服務項目。一對逛夜市的中年夫婦提着剛買的番茄、雞蛋高興地説:“以前,我們到家都得七八點鐘,常常連青菜也吃不上。這下可好了,出來轉一圈,明天的菜就不愁了。”夜市一家冷飲店負責人也高興壞了,因為店裏出售的冰棍、汽水、酸奶、酸梅汁等,每天晚上都賣得特別好。晚上營業三個小時,相當於白天五六個小時的銷售量。(1984年6月7日《北京日報》2版,《電燈一亮 方便千家》)

  9處夜市開辦了一個月左右,共開設攤位672個,平均每晚客流量達22萬人,銷售額在14萬元左右。在這些攤位中,飲食小吃70個,冷飲食品130個,百貨、服裝290個,還有蔬菜、日用雜品、書刊、傢具、電器及服務修理攤點180多個。從攤位性質來看,國營佔27.2%,集體佔27.6%,個體佔45.2%,經營人員達2600多人。由於夜市交易十分活躍,各夜市所處大街兩側或周圍的一些商店也相應延長了營業時間。(1984年7月2日《北京日報》1版,《群眾盼望多開夜市》)

  從那以後,北京各級各類夜市如雨後春筍般越來越多,成為北京改革開放的見證。“大家都在努力工作。北京有活力的夜市就是一個證明。”1987年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日本留學生松井昌代説。

  大飯店放下身段走出玻璃墻

  1991年9月1日,北京市旅游事業管理局在長城飯店和亮馬河飯店之間的空場上,組織15家國營和合資的大飯店,辦起了旅游夜市。這“不夜的長亮廣場”讓大飯店放下身段,走出了玻璃墻。

  以前,挂着“星”的飯店,哪家不是樓廈拔地,店堂高峨?可是到了這“長亮廣場”,大樓便一律被“削”成了大棚,星級飯店的大廚、服務員們“練起攤兒”來:澆好蒜汁的炸灌腸,一塊錢一盤;鐵板爆的嫩羊肉,兩塊錢一份。價格相倣的還有義大利面、墨西哥脆餅、新加坡小吃。吃生猛海鮮,可以隨客人自點;品鄉間野味,有烤得噴香的老玉米,還有剛出鍋的煮白薯,白薯剛從地裏刨出來,一撅冒白漿。

  這下老百姓樂了!過去有多少人能去大飯店吃飯啊,趕上這“長亮廣場”的活動,一轉悠,全嘗到了。住得近的居民,索性“靠山吃山”,晚飯也不做了。一家三口,連玩帶逛,末了兒,選10來種新鮮小吃,三四十塊錢,齊了。

  據統計,“不夜的長亮廣場”活動第一年舉辦了45天,共接待了120萬人。北京飯店、西苑飯店、前門飯店、天橋賓館、民族飯店、燕京飯店等一個個夜市的出現,一度為首都的夜景繪上了光彩的一筆。

  夜市遍地暴露問題影響壞

  各類夜市越辦越多,搞活經濟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尤其是夜市出現的賣假貨、衛生臟亂、交通堵塞等現象造成了很壞的影響。

  1985年9月11日,本報在2版刊發讀者來信《並無散裝華姿香波出售》,反映在夜市買到假貨的遭遇。原來,這位讀者從西單夜市買了一瓶散裝華姿洗髮香波,回家一用,發現和以前買的原裝洗髮香波完全不一樣,不但氣味差異很大,使用效果也很不好。後來,他寫信給生産廠家,方知上當受騙,買到的是冒牌貨。

  據本報1988年8月25日1版《無證飲食攤不衛生》報道,在宣武門十字路口西南角,一名中年男子正包着餛飩,忽然彎下腰,擤了一下鼻子,然後直起身,若無其事地繼續包餛飩。和他搭夥的是名青年女子,一雙手又是燒火,又是抓各種佐料放在碗裏,還兼收錢找錢,並不時把掉在黑乎乎的臺子上的餛飩抓回碗裏或鍋裏去。

  夜市的負面報道經常見諸報端。1990年,新街口北大街“夜市”被取締。這個“夜市”是自發形成的,在這裡經營的人員大都是些無照經營者,每晚少則三四十個攤,多則上百個攤。由於無人管理,這裡經常出現亂擺地攤、衛生臟亂、堵塞交通的混亂局面。(1990年6月17日《北京日報》2版,《市兒童醫院前攤群市場和新街口北大街“夜市”被撤銷和取締》)

  東華門夜市關張還路於民

  2016年6月24日,曾被譽為“北京規模最大夜市”的東華門夜市經營結束後停業閉市,隨後,原址恢復道路通行功能,還路於民。

  誕生於1984年的東華門夜市,在王府井尚未改造成步行街前,每當華燈初上,都會有不少推着三輪車的商販聚集於此,經營着小吃、服裝甚至電子游藝等。2000年夜市改造升級,更名為東華門美食坊夜市,當年那批售賣北京小吃的“北京土著”多已將攤位轉給外來經營者,導致經營老北京小吃的攤位日益減少,多是“流行什麼賣什麼”,以迎合游客為主。由於大部分攤位主打各種烤串,小吃街周邊油漬遍地,路邊垃圾桶常堆滿剩食殘余。客流高峰期,圍起的護欄也難擋擁擠的人群,給周邊居民出行帶來了很多不便。正因為如此,雖然對東華門夜市有感情,但得知夜市落幕的消息後,很多市民並不覺得遺憾,甚至由衷感嘆“早該關了”。

  如今,包括東華門夜市道路的東安門大街,已經統一恢復了道路原貌,重新攤鋪瀝青,主路也恢復至20米寬,通行能力比以前提高了1倍。此外,曾被夜市佔據4米寬的人行步道也一同美顏修復,成為連接故宮與王府井的重要城市通道。

  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管理的規範,京城商業設施逐步完善,當年那些為緩解“購物難”而設立的夜市也完成使命,不復存在。

  本版文字:賈曉燕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