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寺
密雲白龍潭行宮一對石獅
團河行宮禦碑亭
密雲白龍潭行宮
湯泉行宮慈禧曾在此沐浴 高文瑞/攝
北京是古都,遼金元明清各代都有行宮。金代的金章宗在京西玉泉山、昌平的駐蹕山有行宮。元代在昌平居庸關的龍虎臺、延慶的下花園等處也有行宮。明代行宮也有很多,現在的沙河鞏華城還有殘城尚存。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行宮指“供帝王在京城之外居住的宮殿。也指帝王出京後臨時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北京歷史上的行宮,用途不一,規模建制也有所不同。皇帝外出住過的地方多為磚木結構,時間久遠,多無遺跡。清代距今較近,一些行宮尚有殘存,多在京畿。所以,這裡也就暫以清代的疆域為界,參照現在的行政區劃,來看清代北京的行宮,了解皇帝的行蹤。
清代北京的面積非常大,按光緒《順天府志》統計,北京“東西廣四百七十六里,南北袤四百八十六里”,簡略來説,除延慶區外,包括了北京與河北、天津的部分地區。
東南西北各有行宮
清代修建行宮的目的主要是為避暑、謁陵、巡視、圍獵習武路上休息所用。行宮的分佈大致可分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北去是一條重要的線路。清王朝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自有其政治和軍事目的,但每年一度的避暑山莊、木蘭圍場也豐富了其內容。自順義、懷柔、密雲,出古北口至承德避暑山莊為當時的禦道。據記載,出京有兩條道路:出東直門,由孫侯河、山峽店、牛欄山,經懷柔的羅山店入密雲界。由於夏天東直門一帶道路泥濘,又改道出西直門,自暢春園(海淀),經藺溝(昌平)、南石槽(順義),至峰山口入懷柔界。這條道上,有記載的行宮很多。順義行宮有二:一在縣西三家店;一在縣西北南石槽。兩處皆為承德往來之要衝。懷柔行宮是兩條出京道路的必經之地,在縣南門外,康熙五十三年建。密雲有三處:一在縣東門外1里劉家莊,康熙二十二年建;一在縣東北35里羅家橋,康熙五十一年建;一在縣東北70里要亭莊。當時,要亭也稱遙亭、姚汀,現今還有瑤亭村。
東西兩向的行宮主要是謁陵。清代皇帝下葬在西陵和東陵。良鄉的行宮是去西陵的第一座行宮,在縣北的黃新莊,乾隆十三年建,目前尚留有一株古柏和一座假山。涿州行宮在南城裏許,乾隆十六年建,現在涿州市南關大街105號藥王廟院內東側。
東去的行宮有多處。三河縣的行宮有兩處:一在縣西北的大新莊,乾隆十九年建;一在縣西的煙郊,現稱燕郊,乾隆十年建。薊州的行宮為皇帝去東陵必經之道,共有四處:一在城西40里白澗莊,乾隆年間建成,此為皇帝拜謁東陵入州境之首站;一在州北25里盤山玉石莊,乾隆九年建;一在州東18里桃花山,乾隆年間建造;一在州東60里葛山隆福寺右,乾隆年間建造。
南去的行宮主要為了巡視,疏浚河道。文安縣行宮有二:一在縣東北左家莊,乾隆三十四年建;另一在縣東20里蘇家橋,乾隆二十六年建。大城縣行宮在縣北臺頭村,乾隆十四年建。此兩縣的行宮均為皇帝巡視修堤工程而建。據記載:乾隆皇帝在巡視子牙河壩時,曾禦臨唐太宗所書漢文帝《勸農詔》,賜給大臣李光地,於是便在蘇橋北建有皇恩亭。霸州行宮在南太堡村淀神祠旁,乾隆三十五年建。
皇帝南去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圍獵習武。南苑是皇帝的苑囿,元代,在這裡放鷹打獵,稱為飛放泊,內有晾鷹臺,亦稱按鷹臺;明代又擴大面積,周垣有120里,曾被譽為“燕京十景”之一,名曰“南囿秋風”;清代沿用,作為圍獵講武之地,周垣增至“一萬九千二百八十丈”。古時,這裡由於地勢低窪,泉源密布,“四時不竭,汪洋若海”,故稱為“南海子”。南苑四週開有九個門,東、南、西、北都稱紅門,北即為現在的大紅門。此外還開有小紅門,東南為回城門,西北為鎮國寺門,東北為雙橋門,西南為黃村門。在這樣廣闊的地面上,皇帝在幾個門建有行宮,真可稱為行宮群了。“南行宮在南紅門內裏許,門對苑墻,宮門二重,前後殿二層,後殿額曰暢遠襟。”舊衙門行宮在小紅門西南,建自明代,順治時重新修葺,門殿四層,皆有御書聯額。新衙門行宮在鎮國寺門內,建自明代,宮門前曾有兩個鐵獅子,上面鐫刻着“延祐元年十月制”的字樣,是元代的舊物。
團河行宮最具規模,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七年,佔地約400畝,有建築603間。團河之源舊稱團泊,流出南苑墻為團河,又入鳳河,再與永定河匯合。這條河水可用來蕩滌淤濁。《宸垣識略》記載:“團河行宮在黃村門內六里許。宮門內前殿額曰璇源堂,後殿額曰涵道齋,別室為鑒止書屋,皆御書。東所大宮門內有東西配殿九間,房河中敞宇平臺、石板房,石亭、水柱房、六方亭、河亭、圓亭。”“河亭接苑墻之南,其下即團泊之水,流向苑外團河。”行宮為“江南園林”。宮內建築分東西兩部,西部以西湖為主,岸邊建有大小船塢。過河廳,狎鷗舫、濯月漪臨河房、涼亭、碑亭等建築多處,是宮內主要風景區。東部為宮殿區,有璇源堂、涵道齋、清懷堂、景仁宮、儲秀宮、永和宮、養心殿等建築。宮殿區後邊是比西湖略小的東湖,湖邊有釣魚臺、群玉山房等景點。團河行宮在1900年被八國聯軍洗劫一空,“七七事變”時,又遭日軍轟炸,變成一片廢墟,宮內建築所剩無幾。僅存四面刻有乾隆御筆碑文的四方碑,以及修復的景點禦碑亭、圓亭、翠潤軒、十字房等建築,其餘只有殘基。南、北側土山尚保留有古柏126棵。
那矗立於南山之北的圓亭,是行宮現存古建築中經修整最完好的一座,乾隆御筆題額“雲隨亭”。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綠樹成蔭,碧波粼粼,是人們小憩、乘涼的最佳之所。特別是到了盛夏,不但其地理位置優越,就是聽它這個名字,就給人以涼爽的感覺。東湖小島上的翠潤軒,又名“敞亭”,是供皇帝和后妃們玩樂的地方。位於西湖西北岸上的禦碑亭,方形,每邊長5.5米,大式歇山重檐筒瓦,金柱4根,滿身彩繪。禦碑高4.8米,每邊寬1.2米,下為須彌座,上為四角攢尖頂,碑額浮雕二龍戲珠,上有乾隆帝來團河行宮時所作的禦詩4首,刻於碑上。碑南面是乾隆帝《庚子季秋中瀚團河行宮作》詩一首。這是乾隆取道南海子去西陵,駐蹕團河行宮所作。詩的開頭寫道:“團河本是鳳河源,疏浚於旁築館軒。”禦題詩碑西面的題詩,是乾隆帝於1782年來到團河行宮時所作。詩的最後寫道:“因疏泉遂辟行館,知過論中早自銘。”都把修建行宮的理由説成是為了疏浚團河。
邊住邊行一路風景
光緒《順天府志》共記下行宮19處。這並不説明北京清代的行宮數量。其實,皇帝出行,每30里就要修一座行宮,有許多行宮,因各種原因,未在記述之內。去往清西陵的路上有多處行宮,如梁各莊行宮、涿州的半壁店行宮、淶水的秋瀾行宮等。有的志書中也記述,如光緒《昌平州志》記載:“藺溝行宮在州城東南四十里,乾隆初年建。”還有皇帝常年去的一些地方,如臥佛寺西側有清代皇帝建的行宮。古北口也如是,清帝每年北赴承德避暑山莊、木蘭圍場都要經過此地,以致成為禦道。河西村修建有行宮,皇帝在此小住。古北口村至今還存有戲樓,皇帝曾在這裡小住看戲。
行宮就是皇帝在外住過的地方。皇帝在外邊居住的原因有很多,行宮的功能也各有不同。京西著名古剎萬壽寺,建於唐朝,稱聚瑟寺。明萬曆五年重修,改名萬壽寺。萬壽寺西路於清乾隆時改為行宮,乾隆十六年、二十六年、三十六年,乾隆帝弘歷曾三次在這裡為其母祝壽。清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重修萬壽寺行宮,在西跨院增修了千佛閣和梳粧樓,形成最後格局。萬壽寺是清朝帝後乘船,經長河去頤和園中途休憩的皇家寺廟兼行宮,逐漸成為皇家祝壽慶典的特定場所。《日下舊聞考》載:“長河沿堤一帶古剎甚多,唯萬壽、五塔兩寺內有行殿。”
清王朝定都京城後,夏天總覺燥熱,想找一個避暑的地方。於是才有了京城西北的“三山五園”,包括萬壽山、香山、玉泉山和靜宜園、靜明園、清漪園即頤和園、暢春園、圓明園。五園中建造最早的是暢春園。暢春園亦稱暢春苑,在西直門外12里的海淀,曾是康熙皇帝駐蹕的地方。它是在明代武清侯李偉的故園址上改建的,康熙二十九年建成,方圓十餘里,築宮設籞,成為皇家苑囿,才賜名暢春園,並奉孝莊文皇后、孝惠章皇后休憩於此。康熙皇帝的“政事幾務即裁決其中”,晚年常在此寢宴,並逝於此。乾隆皇帝即位後,又對暢春園加以修葺,每去圓明園,便敬奉聖母皇太后在暢春園安憩。只可惜這麼大的園子,毀於英法聯軍,現在僅存有恩佑寺山門和恩慕寺山門。
皇帝出行,交通工具原始,一路車輦,也很辛苦。行宮不僅住宿,還要有休閒功能。因此建造也不盡相同。團河行宮的功能自不必再説,南石槽行宮建得也很有規模。康熙《順義縣誌》上描述:“鳳閣龍樓,表宸居之壯麗瑤臺琼室,昭宮禁之莊嚴。”它有行宮一座,一門三所,有大宮中房,東面為毓慶宮,西面為寧壽宮。大宮中房,不僅宮殿眾多,還有戲樓、游廊、石山、葡萄架等。
皇帝出京一路走來,沿途也要欣賞美景。白龍潭一帶山峰秀美,遂於乾隆四十六年建造行宮,為路上休息游覽。行宮建在龍泉寺旁,休息時還到寺前的戲臺看戲。現在看到的行宮是按原制建造的,門前的一對門墩兒,上面刻有龍的圖案。行宮外還放着一對石獅,雕刻得極為傳神。這兩件石雕應是舊物。
盤山風景如畫。靜寄山莊,亦稱盤山行宮,為“上陵寢經由之道”。康熙皇帝曾四次游盤山,見盤山景色優美,始命修築蹬道。到了乾隆時期,“始命建靜寄山莊於山之陽”,為盤山的全盛時期,乾隆幾十次到盤山。
行宮依山勢而建,分為內外八景。內八景為:靜寄山莊、太古雲嵐、層岩飛翠、清虛玉宇、眾音松吹、鏡圓常照、四面芙蓉、貞觀遺蹤;外八景是山莊之外盤山諸勝:天成寺、萬松寺、舞劍臺、盤谷寺、雲罩寺、紫蓋峰、千像寺、浮石舫,合稱“禦題十六景”。這裡最大的特點是水多石多,《盤山誌》描述這裡:“前岡如屏,後嶂如扆”“澗泉數道流垣內”。仁者愛山,智者愛水。山能抒發情懷,水能引發詩意,乾隆在此作十六景詩。盤山巨石上多有硃筆題字,足見皇帝來這裡的次數。
湯泉行宮更是皇帝休閒的好去處。昌平州東有湯山,“湯山下有溫泉,行宮在焉。”據光緒《昌平州志》記載:“湯泉行宮在州城東三十里。康熙五十四年建。”康熙有詩:“湯泉泉水沸且清,仙源遙自丹砂生,沐日浴月泛靈液,微波細浪流蹤崢。”
乾隆年間,稱原行宮為前宮,向北擴展建成一座清幽的園林,稱為後宮。前宮為皇帝處理政務之處,後宮建澡雪堂、漱琼室、飛鳳亭、匯澤閣、開襟樓等。後遭八國聯軍破壞。現存修復的有懷碧橋、疊橋、龍泉橋等,橋上的石頭部分還是當年的舊石。荷池裏種的金邊荷花,現已失傳。後面有一極小的石頭山,現稱竹竿山,山下有碑:清宮浴室遺址。此處有兩個漢白玉方池,據説慈禧曾在此沐浴。
湯泉行宮自明代就已建造。目前,前宮的正殿和東西配殿已經蕩然無存,只有殿前兩個漢白玉砌成拉長的六邊形池,一東一西,整齊對稱。池子巨大,近兩米深,下面又有一漢白玉的長方池,再下1米,才是一口直徑1米多的圓井。井石上釘着鐵鋦。當年,泉水自井出。東側池的井靠北,完好;西側池的井靠南,部分磚已倒塌。井底早已乾枯。井邊長着荒草。有人分析,六邊形池下壓着長方形池的一角,六邊形池是後建的。這也印證了康熙是在明代的基礎上重建了行宮。湯泉行宮為明清兩代皇帝的駐蹕處。
皇帝出行費用不小
行宮的修建和維護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光緒《昌平州志》記載了湯泉行宮維護的人員和規模:“設八品總領一人,無品級總領二人,效力筆帖式二人”“苑戶原定七十名,乾隆十二年裁三十名。每名月給銀一兩,米一斛。各項匠役各給地三十畝,月給銀一兩,米一斛。守護千總一人兵九名。”
不僅如此,皇帝每次出行,需要花費大量的經費。據康熙《懷柔縣誌》載,懷柔縣的行宮規模不大,最初在縣南門外三教堂左側張設龍棚,後在三教堂的舊址改建祇園寺,遂建行宮,又增建殿宇成為最後的規模。峰山口處路窄,只能走人,於是鑿山開路,以通車輛。每年的四、九兩月,工部要派出官員為禦道督修道路,不限人數,不限時間,修好為止,需要大量的費用。後來工部作了規定,非常珍貴的是,當時的知縣吳景果對此做了詳細的記述。他在康熙《懷柔縣誌》中寫道:“每一里用夫五名,每名工價銀六分,每一次用夫五日,共五百七十五名。”墊道潑水,使用水車也作了規定:“五里用水車一輛,每輛日給工價銀三錢,每一次用車二日,共車九輛。”
遇到大雨時,要為道路刮泥放水;遇到大風天,更要為道路潑水,用工、水車都要加倍。吳知縣惟恐工作有誤,除工部規定之外,還自備人力五六百人,水車四五十輛備用。此外,轄區內的5座橋每年都要檢修。河水每年寬窄無定,寬則使用木料多。懷柔又無木廠,要從密雲、順義購買,運費又是不小的費用。遇到大雨水發,要撤橋改用擺渡。就連皇差從這裡經過,也要趕緊搭橋伺候。風狂雨驟,水勢難當,木料常被沖走,或暴雨突來,木橋也有被衝垮之患。吳知縣在任9年,木橋就有5次被“衝漂”,頃刻便無蹤影,還要重建。木料自要多預備。此外,吳知縣還格外用心,在峰山口至梨園莊的禦道上,每5里設茶棚一座,四月捐冰梅湯,九月設薑茶湯。禦道路上只此一段,所需人力物力財力可見一斑。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幾乎盡人皆知,而每次出行背後的故事卻無人知曉,幸好有位知縣作了這部縣誌,留存下皇帝在京畿短途出行,地方上做的準備及耗費。
歷經幾百年的滄桑,絕大部分的行宮已經不復存在,即使是磚瓦也已化為灰土,而化不去的卻是一段歷史。(高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