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向日葵有什麼來歷

日期:2018-07-06 09:55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南宋馬和之所繪《豳風圖》(局部),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明代王象晉所著《二如亭群芳譜》

 

 

  伊蘭泰繪製《圓明園西洋樓銅版畫·方外觀正面》,現藏於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

 

  眼下,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百畝向日葵花開正旺,而京郊房山、大興、通州、延慶、密雲、懷柔等多處景區的向日葵也悄然盛開。向日葵別名葵花、向陽花、太陽花、朝陽花、望日蓮,因花開時常朝着太陽而得名。那麼,古時候的向日葵叫做什麼?中國從何時開始種植向日葵,這種花卉又與北京有怎樣的淵源?

 

  宋代就有了“向日葵”之名

 

  古詩中的“葵花”非今天所見向日葵

 

  早在唐宋時期,詩文中就已出現了葵花。唐代詩人戴叔倫《嘆葵花》曰:“今日見花落,明日見花開。花開能向日,花落委蒼苔。自不同凡卉,看時幾日回。”李涉《黃葵花》曰:“此花莫遣俗人看,新染鵝黃色未乾。好逐秋風上天去,紫陽宮女要頭冠。”宋代詩人們則咏嘆了葵花“向日”的屬性,梅堯臣《和石昌言學士官舍十題·葵花》曰:“此心生不背朝日,肯信眾草能蘙之。真似節旄思屬國,向來零落誰能持。”司馬光《客中初夏》曰:“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金朋説《葵花吟》曰:“絳萼纍纍承曉露,含英蘊質並朱雲。廟廊忠梗誰堪比,能展丹心向日傾。”劉克莊《記小圃花果二十首·其八》咏葵花曰:“生長古墻陰,園荒草木深。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陽心。”由此可見,唐代時已有了“葵花”,宋代時人們就發現了一些葵花有“向日”的習性,至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然而,經植物學家對上述古詩中所描繪植物形態及花色、花期的多方考證,認為詩文中的“葵花”和“向日葵”與現在通常所説的向日葵並不是同一物種,而是蜀葵。據《北京花卉》載:蜀葵屬錦葵科,原産中國,因在四川發現最早,故名蜀葵,為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因其在端午前後開花而稱“端午花”。又因植株直立,高兩米以上,從中部至頂端每腋生花,開花時多向着太陽,色彩艷麗,所以也稱“一丈紅”。其花葉大、花繁、色艷,花期長,是園林中栽培較普遍的花卉,也是歷代詩人時常讚美的花卉之一,吟賦時多以“向日葵”或“葵花”而稱。

 

  其實,古詩中所説的“葵”,最初並不是指花卉,而是指可食用的葵菜,最早記載於《詩經·豳風·七月》:“七月亨(烹)葵及菽。”由於種植季節的不同,葵菜又分為春葵、秋葵和冬葵。元代王幀《農書》説:“葵為百菜之主,備四時之饌,本豐而耐旱,味甘而無毒,供食之餘可為菹臘(鹹幹菜),枯枿之遺可為榜簇,子若根則能療疾。”葵菜生長於中國各地,不僅能食用,根、花及種子均可入藥。

 

  明代李時珍説:“葵菜,古人種為常食,今種之者頗鮮。”唐代以後,隨着大量新菜種的引進和培植,葵菜的重要性逐漸減弱。從中晚唐開始,“葵”不再單指葵菜,也指觀賞植物葵花,如秋葵、蜀葵等。從唐宋詩文對“葵花”、“向日葵”的形態描述看,與蜀葵相差無異,與今天的向日葵的形態相差甚遠,非同科同目。

 

  向日葵或由“絲綢之路”引入中國

 

  因“莖長丈余”而被稱為“丈菊”

 

  那麼,我們如今所見的向日葵,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據《中國植物大觀》載:“向日葵為菊科向日葵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莖幹直立,花大如圓盤,花色金黃明麗,因花序隨太陽轉動而得名向日葵,被視為追尋陽光的象徵,所以也被譽為‘嚮往光明之花’。其原産於南美洲,馴化種由西班牙人於1510年從北美帶到歐洲,最初為觀賞用。十九世紀末又從俄國引回北美洲,明代被引種至我國。”

 

  目前最早記載向日葵傳入中國的文獻為明代萬曆年間學者姚旅所著的《露書》,該書稱:“萬曆丙午年(1606年)忽有向日葵自外域傳至。其樹直聳無枝,一如蜀錦開花,一樹一朵或旁有一兩小朵。其大如盤,朝暮向日,結子在花面,一如蜂窩。”明代金石學家趙崡撰寫的《植品》一書對向日葵也有記載:“又有向日菊者,萬曆間西蕃僧攜種入中國。幹高七八尺至丈余,上作大花如盤,隨日所向。花大開則盤重,不能復轉。”

 

  明代傳入中國的向日葵也被稱為“丈菊”、“西番蓮”。明代農學家王象晉天啟元年(1621年)輯《二如亭群芳譜》,在《花譜三·菊》中附“丈菊”條曰:“丈菊,一名本番菊,一名迎陽花,莖長丈余,稈堅粗如竹,葉類麻,多直生,雖有分枝,只生一花大如盤盂,單瓣色黃心皆作窠如蜂房狀,至秋漸紫黑而堅,取其子中之甚易生,花有毒能墮胎。”其描述的植物形態與今日所見向日葵大致相同,只是書中未稱“向日葵”,而是因其“莖長丈余”稱“丈菊”。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園林設計師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則記述到:“葵花種類奠定,初夏花繁葉茂,最為可觀。一曰向日,別名西番蓮”。

 

  向日葵如何傳入中國,歷來説法不一,大約有四種途徑:一是從與沙俄接壤的邊境引入黑龍江、遼寧地區,再向其他地區推廣;二是西班牙或荷蘭人將向日葵傳入南洋,然後從越南引入雲南。三是由“絲綢之路”傳入新疆等西北地區。四是由“海上絲綢之路”傳至南洋,再由菲律賓傳到我國江浙一帶。

 

  據傳,明代後期在南海子(南苑)已有向日葵栽植。萬曆年間的一個春天,有外國使團到京覲見,並進奉多種貢品,其中有葵花子。禮部官員認為洋品種不宜在禦園內種植,遂令人將其種在南海子(南苑)大紅門內一片空地上,到了七月,葵花盛開,格外耀眼。此時萬曆皇帝到南苑狩獵,剛進宮門,便看見一片金黃,於是走到跟前,駐足觀賞,但見其花碩大,甚是艷麗,雖然禦花園裏植有百花,但從沒有如此巨大之花,越看越喜歡,便令海戶(明清時南苑內從事蕃育鳥獸、栽培林木和蔬菜種植的戶民)按時令種植,花開之時,便到此觀賞,後被引種到西苑(今中南海)。

 

  郎世寧將向日葵

 

  引種到圓明園

 

  乾隆皇帝不解其為何“向日”

 

  清代,有關向日葵的記述逐漸增多。康熙年間臧麟炳、杜璋吉所撰《桃源鄉志》稱:“葵花,又名向日葵,色有紫黃白,其子老可食。”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謝方在《花木小志》中言“向日葵處處有之,既可觀賞,又可食用。”光緒五年(1909年)《京畿雜錄》載:“直隸及京畿植有向日葵,一名西番葵。高丈余,六月開花,每桿頂上只一花,其形如盤,隨太陽回轉,如日東升則花朝東,日中天則花直朝上,日西沉則花朝西。”

 

  據傳,清代乾隆年間圓明園裏也有向日葵了,是義大利傳教士、宮廷畫家郎世寧引種的。乾隆十二年(1747年)郎世寧參與了圓明園內長春園歐洲式樣建築物(俗稱“西洋樓”)的設計和施工。建成後的第二年四月,郎世寧將自己從義大利帶來的葵花籽種在方外觀甬道兩旁,到了七月初葵花盛開,無比艷麗。與中國傳統花卉相比,向日葵的花朵碩大,花色金黃,純樸自然,極具觀賞性。乾隆皇帝從未見過這麼大的花朵,觀賞後甚是喜歡,並賜百官到禦園中觀賞。郎世寧還繪製了一幅《向日葵蝴蝶圖》,呈送給乾隆。只見兩隻蝴蝶翩翩在向日葵上,着色艷麗,栩栩如生。乾隆遂令造辦處依此圖製作琺瑯彩玉盤,賜予近臣。

 

  乾隆曾問郎世寧:“向日葵何以圍着太陽轉?”郎世寧也不得其解。如今,科學告訴了我們答案:原來向日葵的生長素是背光分佈的,在陽光的照射下,生長素在向日葵背光一面含量升高,刺激背光面細胞拉長,從而慢慢地向太陽轉動。在太陽落山後,生長素重新分佈,又使向日葵慢慢地轉回起始位置,即朝着東方。

 

  據《花卉園藝》記載,清代中期向日葵已在華東及西北地區廣泛種植,但不再只是觀賞性的花卉,而成為油料作物。此後傳入華北地區,並以直隸(即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地區)作為傳播中心。不過,至少在光緒年間,北京的向日葵還沒有大面積種植,只在農村的屋前屋後、地邊地堰有零星種植。因葵花多籽,在崇尚多子多福的年代,人們在庭院及房前屋後栽植幾株向日葵,寓意多子多福、家丁興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向日葵在京郊已多有種植,但仍未形成較大規模。

 

  近十餘年來,向日葵作為時令性景觀花卉在北京形成區域種植,先後出現了“千畝葵海”、“葵花小鎮”、“消夏葵海”、“芳香葵園”、“葵花迷宮”和“向日葵主題公園”等景區,品種已有30多個。仲夏時節,葵花盛開,綻放出美麗的“笑臉”,成為一道道令人賞心悅目的靚麗風景。(戶力平)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