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尋根運河源

日期:2018-05-29 08:5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化莊村是昌平中部的一個小村莊,多年來,村子裏的村民都忙於生計,做小生意、外出打工賺錢養家,無暇顧及其他。可是,近些日子,村子裏的幾位老人卻一反常態,開始為尋找村裏的古戲樓奔波忙碌起來。

 

  村民們為何關注上了古戲樓?古戲樓又是打哪來的?記者決定來到村莊,一探究竟。

 

  龍山腳下尋戲樓

 

  早上9點,記者來到化莊村東頭的龍山腳下,蒼松翠柏遍佈山坡平原,放眼望去是一片鬱鬱蔥蔥。今年77歲的老人莊立富正帶着昌平歷史文脈梳理工程專家組成員邢軍和村裏的幾位老人在這裡尋找古戲樓。

 

  “昨天接到村裏面通知,讓我明天帶着區裏的專家到龍山看看,&&一起找戲樓。”在化莊村住了大半輩子的莊立富頭一回接到這樣的“特殊”任務,興奮得一夜沒有睡着覺。原來,這段時間恰逢昌平區對白浮泉文化遺址進行保護開發,但在改造過程中唯獨不見了古戲樓,於是就請來村裏的老人幫忙。

 

  莊立富先是帶着大家從村南頭出發,沿着龍山腳下的小路一直向東,慢慢探尋古戲樓的遺跡。小路的兩旁,不少松柏都已上了年頭,枝繁葉茂樹榦粗壯,可是當大家走到龍山腳下都龍王廟正南偏西一點的位置時,熟悉的老樹不見了,一些像是新栽的樹苗正在這裡生根發芽。大家開始放慢腳步,細細打量起來。

 

  “我記得小時候的老戲樓就在這裡,你看這片地這麼空曠,老戲樓坐南朝北正對都龍王廟,是這裡沒跑了。”莊立富興奮地説,一旁的老人們也附和道,“應該就是這裡,小時候老上這兒玩,記得那時候戲樓兩側墻上畫滿了神仙、仙女,一個人的時候還害怕呢。”“那時候村裏求雨成功,或是趕上什麼大事,都在這裡搭臺唱戲。”

 

  踏上兒時的土地,找回共同的記憶,老人們像是打開了話匣子,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好不熱鬧,邢軍則在一旁邊聽邊記,生怕遺漏了細節。一上午很快過去,邢軍記滿了素材準備回區裏彙報,臨走前又拋下一句話,“莊老,現在位置確定了,您再幫忙畫張戲樓的風貌圖吧。”

 

  走遍全村畫戲樓

 

  接到新的任務,莊立富不敢怠慢,中午回家匆匆吃了口飯,就急忙趕到村民馬如厚的家中。關於古戲樓風貌的具體細節,莊立富的腦海裏也有些模糊,於是他決定找到與自己年齡相倣的馬如厚,先聽聽他意見。

 

  一進門,莊立富就開門見山,“老馬,今兒上午區裏的專家來找老戲樓了,完後還讓咱們給畫張風貌圖呢,你還記得戲樓長啥樣不?”“當然記得,小時候咱們誰沒去過,當時的老戲樓臺子很大,同時站一百人都不成問題。而且,老戲樓的後面還有一個化粧間,是存放道具更衣化裝的地方。”馬如厚回憶道。

 

  老人們邊討論邊畫圖,很快紙上就呈現出了古戲樓的大致輪廓。可是,當畫到戲樓和化粧間屋脊的高度時,兩位老人的意見産生了分歧。莊立富堅持前脊高、後脊矮,馬如厚則正相反,兩人討論了一個多小時,可仍然沒有結果。

 

  莊立富並沒有氣餒,帶着這個問題,他在接下來的半個月裏又接連找了村裏的5位老人,張進發、莊立森、莊正合、沈聯怡、馬玉潤都成了他的採訪對象。儘管老人們的意見也並不統一,可是莊立富還是本着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最終確定了戲樓前脊高、後脊矮,並如約將老人們共同回憶出的古戲樓風貌圖交給了邢軍。

 

  “老人做的事情特別有意義,對我們的工作很有幫助,後來我們還請了專業的文物勘探隊,確定的戲樓位置與老人所説的一致。而未來在這裡原址復建古戲樓時,老人們的風貌圖也將發揮重要的參考價值。”邢軍告訴記者。

 

  召開大會議戲樓

 

  老人們的行動不僅吸引了專家學者,還受到了昌平區黨史辦、區傳媒中心記者們和區文聯作家們的關注。正在大運河沿線各村挖掘文物歷史的他們,決定召集老人們一起,暢談村莊歷史和大運河文化。近日,當記者再次來到化莊村時,老人們已經早早地趕到村委會的會議室。

 

  “以前白浮泉的水量特別大,泉水源源不斷地從山上留下來,別説是九龍頭的水了,就是石頭縫裏都能流出水來。”會議室裏,莊立富一邊説着一邊拿手比劃,坐在對面的記者、作家則不停地拿筆記錄。“那麼這裡有哪些特別的民俗文化嗎?”一位記者提問。

 

  “當然有了,因為這裡是大運河的源頭,所以在這祈雨特別靈。”馬如厚接過話茬, “記得我小時候那會,每逢陰曆六月十三,村裏都會到龍潭的水池邊求雨。村裏人會用五彩線把油布拴在玻璃瓶口,之後放在龍頭下面,等上一炷香的工夫,然後取出瓶子看裏面有多少水就代表着天要下多大雨。”

 

  老人們爭相發言介紹,記者作家奮筆疾書,一上午很快過去。臨走時,不少老人感慨,“化莊村好久沒有這麼熱鬧了。”

 

  風貌圖畫成了,座談會開完了,可化莊村的故事還遠沒有結束。目前,白浮泉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工作正在有序進行,未來包括化莊村在內的大片區域要建成白浮泉遺址公園。“聽説將來這裡還要建白浮泉遺址的博物館,我肯定會第一個報名當志願者,這白浮泉的故事可還多着哩。”莊立富説。(孫雲柯)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