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趙家臺村訪古

日期:2018-05-10 09:0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趙家臺村位於門頭溝區潭柘寺西北,四面環山,平均海拔在350米左右,村落位於較平坦的山坡上。溝通王平鎮與潭柘寺鎮的潭王古道由趙家臺村東山坡上穿過,沿潭王路行走,便可領略沿途村落的歷史與風光。

 

  最遲明萬曆年間已成村

 

  趙家臺村所在區域曾為潭柘寺廟産。村民傳説早在宋代前,有陳家和蔣家在此居住,至北宋時,一位趙姓貴族被發配至此,將陳、蔣兩家人趕走並佔據此地,因此始稱趙家臺村。然而這一説法並不足信,據考證,現有村名最早見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宛署雜記》中“縣西八十里趙家臺”“圓通庵,在趙家臺”的記載。另外村內現存的萬曆三十年(1602年)圓通庵石碑及崇禎元年(1628年)朝陽庵鐵鐘上亦分別鐫刻有“京都順天府宛平縣京西鄉趙家臺”及“京都順天府宛平縣趙家臺村”的字樣,可知趙家臺村至遲於明萬曆年間已經成村,並沿用村名至今。

 

  借助京西古道的便利交通,明清時期趙家臺村除了農耕養殖,還發展了煤礦開採業,村落富庶繁榮,由村中現存的眾多古跡可見一斑。近年來,因煤礦開採導致地下採空及環境污染,村內居民均已遷往南側的趙家臺新村,原有建築及古跡得以原封不動保留至今,成為京西古村落中的一顆明珠。

 

  五大宅院“後臺”保存最好

 

  村落整體呈西北-東南走向,村內兩條主幹道呈十字交叉,街道以不規則的石塊鋪就,顯得質樸敦厚。民居宅第沿街道兩側展開,多數保留合院格局及傳統樣式。院落一至二進不等,坐北朝南,臨街開門,門內正對座山或一字影壁。正房三或五間,廂房一至三間。房屋均為硬山頂皮條脊,石板屋面搭配合瓦或筒瓦,其中將天然開採的石板用作屋面是本區鄉土建築的重要特色。

 

  正房明間多開隔扇門,次間使用支摘窗搭配步步錦或燈籠框窗欞,門聯窗亦為常見做法。房屋地基為磚石砌築,前出臺階二到三級不等。房屋主體為磚木結構,抬梁式屋架搭配青磚檻墻與山墻。山墻多開小窗,飾以瓦面和屋脊,也是本區鄉土建築的特色之一。

 

  據村民介紹,村中原有五大宅院,現以街道最北端一處宅院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俗稱“後臺”。該院為南北兩進,院門朝西,位於院落的西南角,面闊一間,進深五檁,北接廂房二間。大門採用如意門做法,門框、門板、門檻和門簪猶存,門板上保存門聯一副,底層為紅底黑字,內容為楷書繁體“歲新綿甲子,德厚富春秋”。

 

  有趣的是,在原有字跡之上,後期又疊壓了新的門聯,內容為“走大寨之路,學大慶精神”,頗具時代特色,只是顏色多已褪去,只能依稀辨別。門內為一字影壁,一進院北側為二進院門,採用磚砌小門樓樣式,檐下為倣木梁枋,院門及看面墻均飾以精美花卉磚雕。二進院門內正對一字影壁一處,青磚砌築,形式簡單。二進院正房五間,明次間做吞廊,其中明間屋面坍塌,門窗倒伏於地,損毀較嚴重,山墻開小窗。東西廂房各三間,建築風貌統一,屋面均為石板屋面搭配合瓦,門窗採用隔扇門搭配支摘窗的裝修樣式。

 

  據《門頭溝村落文化志》記載:“該宅院建於明朝崇禎年間(1628年),它分為前後兩院,前院為兩間(作為下人的居住所),後院有上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宅院的門樓兩側有一對龍石鼓把門,影壁墻上寫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光陰失掉無處尋’的勸誡語,提示後人要珍惜時間,勤勞致富。該院的建材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都是上好的木料;房屋的磚腿,是經過工匠們精心磨制的,砌上磚腿後,磚縫細膩均勻,非常考究;屋頂為仰瓦扣瓦合瓦;滴水檐瓦的圖案為獅子頭和富字。據村民回憶老輩人的説法,建此宅院耗時長達一年有餘。此宅的原主人是一位鄉紳,在當地赫赫有名。他家有煤窯數座,並專門從事為窮人打官司的訴訟業,靠經營煤窯和為人打官司成為當地首富。村中老人説,他家還有日行一千,夜行八百的寶馬良駒。”現有院落也證實此院主人當年在村中的地位,且財力不凡。

 

  數百米古地道交錯縱橫

 

  除地上建築外,趙家臺村還有貫穿於全村的古地道。據《門頭溝村落文化志》記載:“地道分東南西北四個入口,依據地勢,地道從坡下一層一層一直通到坡上。”通過現場走訪,發現有兩處地道入口均緊鄰房屋後墻,以條石或雜石壘砌出長方形洞口,高約1.5米,寬約0.7米,洞口內以雜石壘砌墻壁和券頂,石間填充泥灰。洞內高約2米,寬約1.6米,空間較大。墻壁和地面還開有邊長約0.5米的正方形或長方形洞口,與他處地道相通。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表記錄,“在地道拐彎處有放置油燈的平臺,地道深處設有機關。”可見地道設計之精巧。

 

  據《京西軍事遺址》記載,村內已知地道總長有500多米,其中古地道“由南宅劉家入口,相連的有3間、2間、1間大型洞室(即地窨子),地道向東,再轉向北,穿過北宅,轉東到碾子及東後臺,再向北、向東到原供銷社旁出口,總長約200米,此為主地道,沿途各家均有入口和分支地道與主地道相通,有的戶建有地窨子。”抗日戰爭時期,村民在地道中多次躲避了敵軍的襲擾,因此潭柘寺地區流傳有“鐵打的趙家臺,紙糊的北京城”一説。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按照毛主席“深挖洞、廣積糧”和“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指示,趙家臺村在古地道的基礎上又發展了新地道,並增建了碉堡一類的設施。新地道位置“一是由南宅劉家,接古地道往南,一直到孫長在房前坡頭碉堡;一是由十字街口西接古地道,再沿街往東再往東北至東井溝西。這兩段新地道,加上與各家相連的支道,總長約300米”。除趙家臺外,靈水村、燕家臺、清水澗村、三家店村、馬各莊村、東山村等也保留了年代久遠的地道設施。作為一種當地常見的村落營建方式,這些地道的歷史、結構、功能及關係仍等待有心人去深入發掘。

 

  在趙家臺村北不遠處的山坡上原建有朝陽庵及圓通庵,據傳明末清初便已荒廢,建築基址全無,現僅存圓通庵石碑和朝陽庵鐵鐘。圓通庵石碑立於萬曆三十年(1602年),碑身漢白玉質,方首圓角,浮雕雲紋,碑額楷書題刻“重修碑記”。碑文記載了明洪武年間興建“護國佑民圓通庵”及萬曆年間重修圓通庵的事。可知明代此庵香火繁盛。朝陽庵鐵鐘鑄於崇禎元年(1628年),螭鈕、花口,上部鑄如意蓮花紋飾,下部鑄八卦圖案。鐘身銘文記述了鑄鐘緣由:“京都順天府宛平縣趙家臺村居士恩榮官孫公朝福看得本村朝陽庵經聲朗朗,佛聲浩浩,缺少鐘磬,孫公發心捐資,興募緣僧克念同造鐘磬,天啟七年孫公賓天,崇禎元年有孫公□、孫萬春、孫萬東、孫萬景、孫萬鐘、孫萬化造鐘完矣。”據此銘文亦可知孫氏家族應為村中大戶。

 

  趙家臺村早年間水源充足,村中有古井一口,即使在乾旱年頭井底也有一汪清水。可惜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古井遭到破壞,水質也不再清澈甘甜。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