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伊始,帶着乍暖還寒的春風,我來到了位於八達嶺長城東北側山腳下的一個小山村,它就是群山環繞、風格古樸,略帶有一些原始村落味道的村莊——小張家口。
古長城重要關隘
“一夫守關,千軍莫過”。據史料記載,小張家口曾經是歷代長城的重要關隘,至今已經有近千年曆史。遼金元時期,曾有3條北通內蒙、黑龍江等地的“禦道”,延慶作為皇家通往故都交通要道的節點之一,就是過居庸關、青龍橋,再經小張家口北去的其中一條,是明朝以前北出塞外、南進京城的重要通道。至今,村落內還尚有一條青石古巷保存完好,古道痕跡依稀可辨。古時候的小張家口建有兵營,且張姓居多,故得名“張家口”。歷史上一直都與塞北重鎮張家口市同名同姓,新中國成立初期,延慶劃歸張家口地區管轄,為了區分才更名為“小張家口”。
走進村子,目前還保存着相當完整的古民居群。穿村而過的土長城將小張家口民居分為南、北兩部分,當地老百姓習慣稱之為“裏口、外口”,南半部也就是裏口,民居主要採用青石和長城磚石建成,石墻石路、影壁花墻、門樓院落,既有南方小鎮的細膩風韻,又有北方民居高墻大院的雄偉,建築風格有明顯的古代長城工匠遺留痕跡。小巷幽深、石墻高聳、青石鋪路,古老的石磨房、豆腐坊、水井、水渠、石刻、飲馬槽、石夯、石盆、石缸、石桌、石凳等隨處可見,漫步青石小巷,依稀可以體會到千百年前古人生活氣息。厚厚的石墻,歷經幾百年的風雨滄桑,整齊堅固。石質器件,或靜臥於墻角,或藏身於草叢,靜靜守護着這一方古老的靜謐,無不真實具體地見證着小張家口村的古樸。村裏多數老房子都砌有少則十幾塊、多則數百塊長城磚。可見,歷史的滄桑,已牢牢地嵌入當地老百姓的尋常生活。這種用城磚砌墻的老房子,成為另一種形態的長城史,一種摻雜了更多人間煙火而沒有絲毫戰場硝煙的長城史。還有一些房屋,完全用石頭砌墻,可稱之為石屋。特別是“裏口”,街巷曲折幽深,完全用鵝卵石或青石板鋪就,極富特色。村裏的寺廟遺址眾多,包括山神廟、龍王廟、泰山廟、娘娘廟、關帝廟(老爺廟)等約10余處。其中,規模較大的是泰山廟(俗稱寨坡),村內還有明清時代古井遺址7處,全部用青石和花崗岩石頭砌成,井深都在6-15丈之間,據説井水甘甜清澈、清涼可口,但是沒能有幸嘗一嘗,倒成了一種揮之不去的遺憾。
八代古長城遺跡
小張家口一帶是長城歷代修築的匯集點,多個朝代的長城都途經此地,目前發現的就有燕、秦、漢、晉、北齊、北周、隋和明代八朝土、石、 磚、劈山四種類型古長城遺跡,是北京市境內古長城遺跡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堪稱“長城大觀園”,是長城歷史教育的活教材。
清光緒《延慶州志》記載:“古長城在州南二十餘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開謀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遼西,秦始皇因其舊址而大築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邐而永寧一帶遺址猶存。”延慶在戰國時期屬於燕國上谷郡管轄,州志記載的州南20里燕塞,就是八達嶺北3公里小張家口地區的長城遺址。最令人矚目的是劈山長城(斬山築成),它既不用磚、不用石也不用土,而是將山劈開形成城墻。據專家考證,“斬山築城,斷谷起障”這種獨特的修築長城的方式在萬里長城上實屬罕見。
北齊、北周、隋三代長城都是為防禦突厥而建,延慶文物管理所在調查八達嶺長城時發現了一段邊墻遺址,該遺址自小張家口村西南向東至二道河,斷續起伏,約幾十里,其走向與《延慶州志》記載大致相符,大都是由幹石碴兒堆疊的邊墻。明代為了加強內長城的防護功能,還修築了邊垣(俗稱土長城),南路邊垣部分為黃土夯築,寬處可達3-4米,高4-10米之間,十分堅固,在延慶境內長80公里,沿線有城堡4座,關隘8座,其中一個就是小張家口,凡城堡、關隘,均有城磚包砌,邊垣雖屬外線長城,但在歷史上起到拱衛京師、守護陵寢、保境安民的重要作用。
現在,當地建成了佔地面積約14000畝的小張家口長城遺跡生態公園,園區內植被茂盛,游人站在仙桃山觀景臺,向南可以俯瞰八達嶺明長城的雄渾與壯觀,向北可以欣賞土、石、磚、劈山四種類型古長城的獨特風格魅力。公園內的古長城沒有經過任何人工修繕和裝飾,可以真正體會到古老長城原始、古樸的自然風貌。在這兒,能欣賞到八朝古長城的蒼涼與壯觀,小張家口長城遺跡公園稱得上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長城天然博物館。據説,小張家口村還現存兩塊明萬曆年間的石碑,其中一塊為“分修長城題名碑”,保存相當完整,碑文記述了明萬曆元年(1573年)主持修建長城官員的姓名,此碑至今仍保存在一村民家。另一戶村民家,還存有一塊上書“大清”字樣的石碑殘片。
古長城磚窯遺址
既然建這麼多長城,城磚肯定是不可缺少的。在小張家口,就有好幾十處長城磚窯遺址分佈於村子土長城兩側,其中有5座保存較為完好。在發現的窯址中,大多呈馬蹄形,直徑一般3-4米。有的窯底尚存部分殘磚,窯門、煙道保存較好,很具有代表性。這些磚窯遺址大部分雖已廢棄,但輪廓尚存,比現在的磚窯較小。據專家考證,小張家口的磚窯就是明代修建八達嶺長城燒制城磚的地方。
據説這裡還流傳着一個羊頭山的美麗傳説呢?相傳,城磚燒好後,先用牛車拉到八達嶺城下,然後再用人往上背。由於修建長城的地方山勢陡峭,用磚數量又相當驚人,人工運輸相當緩慢,很多往長城上背磚的民工被活活累死。一個小張家口山上放羊的老漢,看到每天都有背磚的人被活活累死,就解下褲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山羊從小張家口南山翻過,一溜小跑就送到八達嶺工地。山羊馱磚不僅加快了長城的修建速度,也拯救了無數民伕的生命。不過由於工程量巨大,很多山羊過度勞累而死在了山上,後來當地人為了紀念這些為修建長城做出特殊貢獻的山羊,就將山羊馱磚經過的這座山叫做“羊頭山”。
站在靜靜的山巔遠望四週,頓感寧靜和諧、純樸自然,一股股帶着遠古風韻、秀麗怡人的氣息撲面而來。這裡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賦予了小張家口村一種質樸與恬靜、儒雅與深邃的獨特氣質,仿佛是一首首流淌着的古老歌謠,一個個凝聚的悅動音符,一段段不朽的雋麗詩篇……(孫廣勳)